株洲市 编辑

湖南省辖地级市

株洲市株洲市

株洲市,古称建宁,湖南省辖地级市,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一,位于湖南东部、湘江下游;截至2022年,下辖5区、3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200平方千米;2023年末,株洲市常住人口385.20万人。株洲市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此交汇,成为中国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株洲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组成部分,株洲还是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2020年9月2日,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2022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改规划的复函》,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2023年,被评为三线城市。2023年,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3667.88亿元,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2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613.86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1777.82亿元,增长5.6%。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株洲市

外文名:Zhuzhou

别名:建宁、槠洲

行政区划代码:430200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湖南省

地理位置: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

面积:11200 km²

下辖地区:5区、3县,代管1个县级市

政府驻地:天元区天台路58号

电话区号:0731

邮政编码:4120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人口数量:385.20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炎帝陵、桃洞、云阳山、酒埠江、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酃峰

机场:株洲芦淞机场

火车站:株洲站、株洲西站、株洲北站、株洲南站

车牌代码:湘B

地区生产总值:3667.88 亿元(2023年)

历史沿革

编辑
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国之黔中郡。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株洲属黔中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割湘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筑县城于今株洲市庆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宁港两岸,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

三国太平二年(257年),建宁县治从槠洲迁驻淦田(今株洲县淦田村,现存有建宁故城)。吴宝鼎元年(266年),建宁县治又复迁槠洲。

西晋景元六年(265年),晋一统中国,建宁县治仍驻槠洲,属古荆州长沙郡。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南朝齐时期,建宁县属湘州长沙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建宁县入湘潭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州治在今攸县县治)。

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南云洲,取消建宁县。建宁县域划归湘潭、醴陵两县。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株洲厅。“株洲抚民厅”位于现芦淞区樟树坪。

民国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厅”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纳入湘潭县管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湘潭县株洲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湘潭县株洲镇和白关乡、昭阳乡合并为株洲乡。

1949年8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县级株洲市,属长沙专区。

株洲地图

1953年,改为省辖市,郊区分为郊东区、郊北区。

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东区、株洲市郊北区合并为株洲市郊区,设立株洲市郊区区公所,辖22个乡。

1956年3月,株洲升格为地级市,由省委直接领导,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1个地级市。

1958年9月5日,撤销乡级建置,株洲市郊区所辖5个大乡合并组成株洲市郊区公社。

1965年4月30日,析设株洲县,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渌口镇,株洲县归株洲市。

1966年1月18日,复置郊区。

1970年7月8日,城区设立3市辖区(县级)即东区、南区和北区。

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湘潭地区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辖区人口308.12万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县改为设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1997年7月,撤销东区、南区、北区、郊区,调整设立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和天元区。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株洲云龙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株洲县,设立株洲市渌口区。

株洲局部全景图株洲局部全景图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2年,株洲市辖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渌口区5个区,攸县、茶陵县、炎陵县3个县,代管醴陵市1个县级市 ,另设有云龙示范区、株洲经开区 。市政府驻地天元区。

名称

政府驻地

下属地区

天元区

株洲大道

群丰镇、雷打石镇、三门镇、泰山路街道、嵩山路街道、栗雨街道

荷塘区

新华东路

仙庾镇、月塘街道、茨菇塘街道、金山街道、桂花街道、宋家桥街道、明照街道

芦淞区

溪大道

白关镇、贺家土街道、建设街道、建宁街道、庆云街道、枫溪街道、龙泉街道、董家塅街道

石峰区

响田路

田心街道、响石岭街道、清水塘街道、铜塘湾街道、井龙街道、学林街道、龙头铺街道、云田镇

渌口区

学堂路

龙潭镇、朱亭镇、龙门镇、淦田镇、渌口镇、南洲镇、龙船镇、古岳峰镇

醴陵市

左权

阳三石街道、仙岳山街道、国瓷街道、来龙门街道、白兔潭镇、浦口镇、王仙镇、泗汾镇、沈潭镇、船湾镇、均楚镇、东富镇、石亭镇、孙家湾镇、官庄镇、嘉树镇、板杉镇、沩山镇、枫林镇、李畋镇、明月镇、左权镇、茶山镇

攸县

望云东路

鸾山镇、皇图岭镇、丫江桥镇、酒埠江镇、渌田镇、石羊塘镇、桃水镇、黄丰桥镇、网岭镇、新市镇、莲塘坳镇、菜花坪镇、宁家坪镇、江桥街道、联星街道、谭桥街道、春联街道

茶陵县

城关镇

舲舫乡、桃坑乡,秩堂镇、高陇镇、火田镇、腰潞镇、虎踞镇、马江镇、枣市镇、界首镇、湖口镇、严塘镇、云阳街道、下东街道、洣江街道、思聪街道

炎陵县

霞阳镇

霞阳镇、沔渡镇、十都镇、水口镇、鹿原镇、垄溪乡、策源乡、下村乡、船形乡、中村瑶族乡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介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之间。东界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本省衡阳、郴州两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总面积11200平方千米。

株洲市

地形地貌

株洲市境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水域637.27平方千米,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千米,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千米,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千米,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千米,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千米,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

气候

株洲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势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不但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而且有一定的大陆特征,有气候温和,4季分明的气候特色,表现为春温多变,夏多暑热,秋高气爽,冬少严寒,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旱重于涝。全年平均气温在17~18℃之间,是湖南省气温较高的地区。夏季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高温日数,平均每年35~39天,比素有长江流域3大“火炉”之称的重庆、武汉、南京还多4~20天。高温日最多的茶陵县1963年达83天。日最高气温连续5天以上大于或等于35℃的署热期,平均每年有4~5候。最多的1963年南部达10候,北部为8候。

水文

湘江

株洲市境内河流属湘江水系。湘江干流自株洲县王十万入境,自南向北,纵贯株洲县和株洲市区,到白祁庙出境,流程88千米。境内湘江主要支流有洣水和渌水。洣水流经酃县、茶陵、攸县;渌水流经醴陵市和株洲县。境内洣水流程197.8千米,洣水流域面积6459.24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57.3%;境内渌水流程80千米,渌水流域面积2752.90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24.4%,湘江干流流经面积1854.66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16.5%;另外醴陵北部涧江自东南向西北流,注入湘江支流浏阳河,流域面积205.60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1.8%。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洮水水库

株洲市境内湘江流经城区,上有株洲航运枢纽,下有长沙望城航运枢纽,株洲已建成横跨湘江的大桥8座,其中,第8座大桥清水塘大桥于2023年8月28日建成通车。 湘江支流有洣水、茶水,还有渌水、昭陵河和涧江。境内有青年水库、官庄水库、洮水水库、酒埠江水库、白关水库等,各水库水质优良。

植物资源

株洲市共有林木种源3门、106科、296属、884种,森林植被的分布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2大片12个类型。蕨类植物门有石松科、海金沙科;裸子植物门有苏铁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粗榧科、红豆杉科;被子植物门有金栗兰科、杨柳科、杨梅科、胡桃科、桦木科。

动物资源

株洲市常见的鸟类有小辟鸬、鸿鹚、池鸬、白奔、野鸭、雁、鹰、雉、竹鸡、锦鸡、环彩鸡﹑白解鸟、苦恶鸟、黄鸡、红骨顶、白骨顶、鹤、凤头麦鸡、省鸟、斑鸠、杜鸦﹑猫头鹰、草号鸟、夜鹰、翠鸟、三宝鸡﹑戴胜、啄木鸟、云雀、家燕、鷯鸽、山椒鸟、白头翁、伯劳、黄鼠鸟、八哥、乌鸦、喜鹊﹑鹊鸲、百古、画眉、相思鸟、黄眉柳莺、绶带鸟、大山雀、暗绿绣眼鸟、麻雀、白腰文鸟、金翅雀、黄胸巫鸟、语鼠、麝鼹等。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是黄腹角雉,属国家二类保护的是白尔鸟,属国家三类保护的是锦鸡、红嘴相思鸟﹑猫面鹰、籍鼠、麝殿等。株洲市常见的兽类有刺猬﹑蝙蝠、大蹄蝠、猕猴、穿山甲、华南兔、豹鼠、东方田鼠、中华竹鼠、小家鼠、福家鼠、豪猪﹑狐猞、狼、豺、黄鼬、青鼬﹑鼬獾、狗獾、猪獾、水獭、大灵猫、花面狸、虎豹、小灵猫、原猫、野猪、小麂、毛冠鹿、獐等数十种。

矿产资源

株洲市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锡、铀、钼、铜、银、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人口民族

编辑

人口数量

2023年末,株洲市常住人口385.20万人,较上年减少1.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0.56万人,较上年增加0.03万人;乡村人口104.64万人,较上年减少1.94万人;城镇化率为72.83%,较上年提升0.36个百分点。

株洲市常住人口(2018年~2022年)变化株洲市常住人口(2018年~2022年)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构成

株洲属散杂居民族地区,有46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2.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6%,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多元化、繁杂化。

政治

编辑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市委书记

曹慧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光跃

市委副书记、市长

陈恢清

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

何恩广

市政协主席

聂方红

株洲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

罗绍昀

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亚亮

副市长

钟燕、阳望平、刘飞勇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邓元连

统计截至2024年6月

友好城市

国内:湖北省黄冈市、山东省威海市、河北省唐山市、四川省德阳市、重庆市合川区、河南省商丘市

国外:南非-彼得马里茨堡市、挪威-腓特烈斯塔市、韩国-京畿道抱川市、越南-芽庄市、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依市、美国-德拉姆市

经济

编辑

综述

株洲

2023年,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3667.9亿元,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 1613.9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1777.8亿元,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7.5:44.0:48.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幅的贡献率分别为5.6%、45.5%和48.9%。全市人均GDP为94983元,增长5.6%。

2023年,株洲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0.3%。其中,医疗保健价格上涨4.3%,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3%,衣着价格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4%,居住价格持平,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7%,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1%。

2023年,株洲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1.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2.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下降37.5%,民间投资增长7.9%。分领域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36.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产业投资增长37.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3.5%,制造业投资增长11.1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2%。商品房销售面积248.1万平方米,下降7.7 %。商品房销售额142.3亿元,下降5.0%。

2023年,株洲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23元,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056元,增长4.0%。其中,工资性收入31875元,经营净收入7566元,转移净收入12146元,财产净收入546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增长6.6%。其中,工资性收入12932元,经营净收入8639元,转移净收入6342元,财产净收入116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1。全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197元,增长5.7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4065元和23167元,分别增长5.0%和6.8%。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6%和27.9%。

2023年,株洲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3亿元,增长0.8%。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38.6亿元,增长1.8 %,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2.1%;地方非税收入53.8亿元,下降1.8 %,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28.0%。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2.4亿元,增长9.6%。财政用于民生支出497.9亿元,增长14.4%。其中,教育支出77.6亿元,增长3.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8亿元,增长13.6%;科学技术42.7亿元,增长5.3%;住房保障支出10.9亿元,增长33.7%。

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2018年~2022年)变化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2018年~2022年)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2023年,株洲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87.9亿元,增长3.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1.5亿元,增长3.7%。其中,农业总产值223.6亿元,增长4.2%;林业总产值36.7亿元,增长9.5%;牧业总产值132.0亿元,增长0.8%;渔业总产值21.0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8.3亿元,增长8.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0.2千公顷,增长0.02%;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86.4千公顷,增长2.9%;油料种植面积63.3千公顷,增长9.7%;棉花种植面积0.3千公顷,增长45.3%。

2023年,株洲市粮食产量154.8万吨,增长2.9%;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51.8万吨,增产2.9%;水果产量45.6万吨,增产3.1%;油料产量11.3万吨,增产8.7 %;茶叶产量0.3万吨,增产2.1%;棉花产量0.03万吨,增产41.9%。全年猪、牛、羊肉总产量25.5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猪肉产量23.9万吨,增长2.1%。年末生猪存栏202.1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6%。全年生猪出栏325.3万头,比上年增长1.8%;牛出栏4.0万头,下降9.1%;羊出栏67.8万只,下降7.1%;水产品产量11.0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2023年,株洲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4%。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4.4%,制造业增长7.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长8.0%,小型企增长7.3%,微型企业下降6.9%。分行业看,汽车制造业增长27.7 %,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6%,医药制造业增长7.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3 %,陶瓷制品制造业增长6.3%,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增长4.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2 %。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2%,占规模工业比重为78.9%。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3.7%,占规模工业比重为43.0%。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9.0%,占规模工业比重为5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2.3亿元,增长8.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利润7.5亿元,增长10.9%;股份制企业167.6亿元,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2亿元,增长26.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1.6亿元,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809.9亿元,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9.0元,比上年减少0.04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0.7%,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2023年,株洲市建筑业增加值356.6亿元,增长3.0%。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1224.9亿元,下降0.4%;利润总额28.0亿元,增长31.9%。

第三产业

魅力株洲

2023年,株洲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1.9亿元,增长6.6%。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76.7亿元,增长6.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5.1亿元,增长7.7%。分行业看,批发业126.3亿元,增长7.8%;零售业1081.2亿元,增长5.9%;住宿业12.5亿元,增长7.6%;餐饮业141.8亿元,增长11.4%。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商品零售额413.5亿元,增长6.0%。其中,家具类增长36.2%,中西药品类增长22.1%,日用品类增长20.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0.1%,化妆品类增长17.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5%,烟酒类增长12.2%,通讯器材类增长8.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0%,粮油、食品类增长5.3%,金银珠宝类下降35.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23.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0.2%。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22.2亿元,下降4.2%。

2023年,株洲市进出口总额195.8亿元,下降6.8%。其中,出口总额140.3亿元,下降10.8%;进口总额55.5亿元,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627.0万美元,增长3.5%。实际利用内资金额1171.2亿元,增长11.5%。

2023年,株洲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670.2亿元,增长10.9%。规模以上服务业利润总额551.9亿元,下降9.7%。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9.7亿元,增长10.6%。全年公路客运量939.6万人次,下降3.2%;公路货运量1.9亿吨,增长11.2%;公路运输总周转量111.1亿吨公里,增长13.5%。全年水路客运量12.1万人次,下降20.0%;水路货运量829.9万吨,增长10.5%;水路运输总周转量21.9亿吨公里,增长8.6%。

2023年末,株洲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711.5亿元,增长11.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281.1亿元,增长13.6%;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840.9亿元,增长7.8%。贷款余额3695.9 亿元,增长14.3%,存贷比为78.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364.2亿元,增长4.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2320.4亿元,增长20.6%。全年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463.8亿元,增长31.4%。

2023年末,株洲市有证券公司营业部34家,证券交易额4956.6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12家,境外上市公司2家,全市直接融资总额452.8亿元。各项保险保费收入104.4亿元,增长2.4%。其中,财产险保费30.8亿元,增长3.3%;人身保险保费73.5亿元,增长2.0%。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35.1亿元,增长12.0%。其中,财产险赔款20.9亿元,增长15.3%;人身保险给付14.2亿元,增长7.5%。

社会事业

编辑

科学技术

2023年,株洲市高 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14.7亿元,增长6.4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6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7个。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94.8亿元,签订技术合同4467项,授权专利6178件。

教育事业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

2023年末,株洲市有普通高校9所。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毕业生879人,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34608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25387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8055人,普通高中毕业生23985人,初中学校毕业生45941人,普通小学毕业生50484人,在园幼儿10886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2%。各类民办学校651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0.6万人。

株洲市主要学校

本科院校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

-

职业院校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

湖南省陶瓷技师学院

-

成人高校

株洲职工大学

株洲南方航空高级技工学校

株洲广播电视大学

著名高中

株洲市第二中学

株洲市南方中学

株洲市九方中学

株洲市一中

株洲市第四中学

株洲市渌口区第五中学

株洲八中

株洲市第十三中学

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醴陵市第一中学

醴陵二中

醴陵四中

攸县第一中学

茶陵县第一中学

炎陵一中

文化事业

2023年末,株洲市有艺术表演团体2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档案馆10个。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37个。

国家一级图书馆:株洲市图书馆、炎陵县图书馆、茶陵县图书馆、醴陵市图书馆

医疗卫生

2023年末,株洲市有卫生机构3038个,其中医院11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056个,村卫生室1592个。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卫生技术人员3.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万人,注册护士1.5万人。医院拥有床位总数21955张,乡镇卫生院102个,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692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3万人。

体育事业

2023年末,株洲市有体育场地10345个,其中运动场582个,游泳池126个,各种训练房(综合房及专项训练房)220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40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88万人。获得世界冠军8个、亚洲冠军2个、全国冠军14个,破世界纪录1人/次/项。

社会保障

2023年,株洲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参保人数175.9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30.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4.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7.3万人。发放城镇居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分别为1.1亿元和2.2亿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1.9万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7.1万人。完成农村“三路”提质改造291.7公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78个。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数0.3万个,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0.2万个。

交通

编辑

航空

株洲北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40千米,经长株高速公路30分钟可以到达。

此外,株洲通用机场位于株洲市东南部10千米处的芦淞区五里墩乡境内。一期工程按运12飞机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可以起降最大起飞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飞机、直升机,飞行区等级为1B,按昼间目视飞行要求建设,跑道长度为800米,宽30米。通用航空机场是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而使用的机场。包括可供飞机和直升机起飞、降落、滑行、停放的场地和有关的地面保障设施。

铁路

火车拖来城-株洲

株洲是“十字型”国家级铁路枢纽,和郑州并称“北郑南株”。市域内主要有株洲站(京广线客货运输特等站、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段站点)、醴陵站(浙赣线客运二等站)、株洲北站(京广线货运、编组特等站)、株洲西站(京广高铁客运站一等站)、醴陵东站(沪昆客运专线)。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吉衡铁路在株洲南3县设有攸县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3个客运火车站

株洲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京广、沪昆2大铁路干线在这里十字交汇,株洲站是中国客货运输特等站之一,平均每3分钟接发列车一次,日接发车达230趟之多,日均客流量1.6万人,2015年株洲火车站总共发送旅客584.9万人。株洲北站是全国最重要的12个路网性编组站之一,同时也为特等站(原双向三级七场),日均办理车16000辆,解编11000辆,株洲为铁路双特等站城市。

湖南“3+5”城市群城际铁路中,株洲也成为其枢纽。株洲北通长沙、岳阳,西至湘潭、娄底,东往醴陵,南达衡阳,四个方向都衔接着重要城市。其中,长株潭城际铁路在株洲设九郎山站、田心东站、大丰站、城铁株洲站、株洲南站5个火车站。2016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株洲市中心坐城际列车到长沙市中心只需要30分钟。

公路

株洲公路四通八达,106国道、320国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长株高速公路(S21)、沪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及规划中的京港澳高速复线、沪昆高速复线和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全长41.629千米的长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会长沙距离更近。

株洲市内有7座大桥横跨湘江。株洲形成”三环七射“的道路格局。有株洲大桥、石峰大桥、株洲湘江三桥(建宁大桥)、株洲湘江四桥(天元大桥)、株洲湘江五桥(芦淞大桥)、株洲湘江六桥(枫溪大桥)、株洲湘江七桥

根据《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株洲未来将建设4条地铁线路。2018年将开始修建4条地铁线路,4条地铁线呈风车放射状,共108.6千米。其中1、2号线为主骨架,3、4号线为远景预留线。1号线起于京广高铁株洲西站、止于华强,全长32.7千米,横向贯通株洲城。2号线起于清水塘、止于渌口镇,全长30.9千米,纵向贯通株洲城。3号线起于白马垄站,止于航空城,全长32.8千米。4号线起于金山新城,止于欧洲大道,全长29.4千米。

  • 公共自行车

    公共自行车公共自行车

    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于2011年4月25日开通。是继杭州、广州之后第三个进行运营投入的城市。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为三级,每个一级站点的自行车超过40辆,每个二级站点的自行车在20辆到40辆之间,作为次干网络,每个三级站点的自行车不超过20辆。株洲倡导“随用随骑,骑后速还”的用车理念,鼓励市民选择公交、自行车换乘等方式出行。市民凭借有效身份证件,交纳200元押金后,可实名办理用户卡,3小时内免费,超过3小时按每小时1元计费。

  • 历史文化

    编辑

    地名由来

    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 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 今。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是千百年来后人为缅怀炎帝丰功伟德所形成的一套祭祀活动。原始的炎帝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祭神,而封禅和蜡祭、傩舞又是原始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祭典根据参祭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类。官方祭祀称之公祭或告祭,最早有记载的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陵致祭”,并“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对炎帝陵的祭祀从未间断。炎帝陵民间祭祀以告祭为主。祭祀时间多选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各种节令、节庆(除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尝新节、中秋节、重阳节、回归日、喜庆月、丰收年、炎帝节等)。祭典根据祭祀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文祭、物祭、火祭、乐祭、龙祭等。

    三人龙

    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的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拜的图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文化的诞生和演变是炎帝农耕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尤其是全国唯 一、世界独特的炎陵“三人龙”更是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炎陵“三人龙”有很多表演和竞技形式,主要有白天表演的“三人布龙”和夜间表演的“三人火星龙”等。这一炎陵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舞蹈、音乐与竞技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和实用性、艺术观赏性。在神农祭典、时令节庆、寿丧嫁娶、乔迁新居等活动中,常有三人龙的表演和助兴。因为三人龙的表演能使场面特别热烈欢快,加上锣鼓、唢呐的伴奏和爆竹礼花的助兴,更显得色彩缤纷,红红火火,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赛龙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在株洲攸县端午节是一大亮点,赛龙舟以龙舟众多、龙头特色、竞争激烈而著称。每年这个时候,它吸引着远近龙舟队同江竞技和数万市民前来观看。同时还有吃粽子和用艾叶熬水洗澡洗头的习俗。龙船港位于湘江北岸的楼厦村,历来为当地居民端午节赛龙舟之处,故名龙船港,传说这个名字源于宋代。

    方言

    株洲方言(湘语-新湘语;赣语、客家话):株洲主城区方言介于长沙方言和湘潭方言之间,但县市方言受赣客方言影响较大,比较难懂,五里不同音,难以沟通。一般而言,湘东地带的山区方言多半为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及当地土话相互融合而成,成分较为复杂,如醴陵话,整个来说很难把它归入湘语或赣语,可又都同时具备湘语和赣语的一些特点。

    风景名胜

    编辑

    景区景点

    名称

    地址

    地位

    AAAAA级景区

    炎帝陵

    炎陵县城西19千米处鹿原陂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新潇湘人文八景

    AAAA级景区

    株洲方特欢乐世界

    云龙新区

    华中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

    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

    炎陵县十都镇

    保存着中国南方地区面积最大的10万亩原始森林,景区内珠帘瀑布区域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13.6万个/cm3,为亚洲第一

    云阳山风景区

    茶陵城关镇十八丘

    第八代神农炎帝封地

    酒仙湖景区

    攸县酒埠江镇

    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神农城

    天元区

    全球华人炎帝景观中心

    -

    芋园文化旅游景区

    恐龙化石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境域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漂沙井磨山文化遗址、茶陵枣市独岭坳文化遗址、炎陵龙渣瑶族寨址等可以见证株洲至少六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史;五代马王故城遗址、北宋金州故城遗址、三国建宁古城遗址、南宋茶陵城旧址、容陵侯故城、阴山县故城、攸县故城、三国吴建宁县新城遗址、醴陵古城遗址等古城遗址可以见证醴陵两千多年的城市聚落发展史;醴陵南桥鞭炮作坊遗址、楠竹山窑址、窑下湾砖窑址、沩山窑大遗址,炎陵桃岭窑址、洞下窑址,茶陵中瑶窑址、陵窑背窑址、陵窑塘下窑址,株洲县窑堆子窑址等古窑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古代手工业的繁荣。

    红色旅游

    湘江风光带

    株洲是革命老区,革命史迹地众多:如市区的协丰长绸布店、罗哲烈士墓、十九人堆等;炎陵的水口战略决策 、水口连队建党 、中村分田运动、朱毛第一次会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洣泉书院,毛泽东指挥酃城战斗旧址——接龙桥、红军标语博物馆等;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茶陵县委员会旧址、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九渡冲战斗遗址、茶陵烈士陵园、红军村和红军墙、红军学校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旧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肃反的湖口挽澜旧址、茶陵县烈士陵园等;攸县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攸县烈士公园、六十分烈士墓群,谭震林墓等;醴陵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旧址东富寺、毛泽东革命活动纪念地—先农坛、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等。

    地标建筑

    株洲电视塔,又叫东方神龙塔,高293米,是株洲最高建筑物,钢结构带旅游的多功能综合电视塔。既是广播电视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又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

    株洲电视塔株洲电视塔

    著名人物

    编辑
  • 政治军事

    谭震林、龙永图、左权、周玉书、谭冬生、李立三、耿飚、宋时轮、杨得志、肖旭初、谭仲麟

    刘三吾程潜陈明仁、蔡申熙、罗学瓒、罗哲、刘咏尧、何孟雄、张平化、何键、周里、张经武、廖海光、张少松、霍揆章、唐纵、刘鼎汉

  • 文学艺术

    杨华方、冯子振、蔡仪、邓文来、袁昌英、李铎、李立、潘力生,李东阳

  • 科学技术

    苏纪兰、李惕碚、胡跃福、唐来仪、郭光荣、杨仁斌、丁国华、肖启明、金庆民、黎澍、汤飞凡

  • 体育娱乐

    刘若英(祖籍株洲)、马可汤灿王丽达、邹翔、李珍妮、邓莎

  • 教育理论

    胡庶华颜元叔、何炳麟、易鼎新、李传信、陈志

  • 荣誉称号

    编辑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国家老工业基地

    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

    国家绿化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国家金融生态城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市

    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中国十大地级活力城市

    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城市

    中国十佳诚信政府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土地资源管理杰出奖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8畅游中国100城

    2018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48名

    2018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30强

    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

    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70

    2019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第十届湖南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城

    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

    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0年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公共服务类)

    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

    2020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中国地级市百强品牌城市

    2021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

    2021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2中国活力城市百强榜”,排名第54名

    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入选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

    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全国童装(鞋)产业示范集群(基地)

    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荣誉参考资料来源

    2021年12月23日,株洲荣获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榜第49位。

    下一篇 荷塘区

    上一篇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