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醴陵市第一中学 编辑
醴陵市第一中学是一所省属重点中学,位于湖南省株洲地区醴陵市,创建于1905年,前身为民主革命先驱文俊铎、宁调元等倡办的渌江中学堂。60年代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1996年重新挂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遵循“全心全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尽心尽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一心一意谋求百年老校的现代化发展”的办学思路,广揽优秀人才,不断开拓进取,力争办成湘东赣西第一名校,跻身全国千强。从2012年开始创新实验班给百年名校带来了一股新风。学校占地面积九万九千五百多平方米,现有高中教学班级48个,在校学生约3000人。
中文名:醴陵市第一中学
外文名:Liling No. 1 middle school
简称:醴陵一中
创办时间:1905年
办学性质:公立高中
主管部门:醴陵市教育局
现任领导:易军
校训:明德至善,博通仰高
地址:醴陵市解放路53号
主要奖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醴陵市一中
湖南省醴陵市一中是一所省属重点中学,创建于1905年,位于湘东名邑醴陵市中心。校园内林荫深深,绿草漫漫,亭台楼榭,掩映其中,环境十分清幽。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既培养了李立三、左权等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又培养了彭道儒、李铎等发明大师和书法家。学校前身为民主革命先驱文俊铎、宁调元等倡办的渌江中学堂,校址在湖南省醴陵市青云山上。前身是渌江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创办。道光十六年(1836)左宗棠任院长。
光绪三十年(1904)改名渌江学堂。
1912年后,改渌江中学、醴陵县立师范学校、县立中学。
1919年更名为醴陵县立中学。
1929年改县立乡村师范学校。
1949年改县立师范学校。
1950年改县立中学。
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大门
1978年后,制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各种岗位职责、各种规章制度、公约等28种,从严治校。注重以优良的班风保证优良的校风。把关心“差生”的转化作为一条重要原则。
1983 年曾探索转化与提高差生的规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爱好,组织书法、绘画、计算机、摄影等课外活动小组。
1963 年和 1964 年一学生在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两次夺得游泳金牌。是湖南省游泳传统项目学校。
1960年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学校。
醴陵市第一中学
硬件设施
醴陵市第一中学教学楼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43人,其中专任教师206人,拥有省中学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7人,一级教师78人,地市高中学科带头人10人,其中既有一批经验丰富、享誉教坛的老教师,又有一批年富力强,勇挑大梁的中年教师,还有一批崭露头角生机机勃勃的青年教师,学校实施“一中人形象工程”,要求教师“德能正其身,才能称其职,言能明其志,笔能成其文”,“严谨、博实、创新、奉献”的治教作风正在发扬光大。
所获荣誉
醴陵市第一中学教学楼内部
2023年6月,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
教育科研
2001年,学校制订了分阶段管理的战略目标,已经由制度化管理与民主化管理相结合的初级阶段管理逐步向中级阶段管理过渡,运用动态平衡思想,进一步完善立体、循环、民主式的管理体系,确保学校稳定发展。 学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实施《低职高聘方案》,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正在启动“首席教师制”,激励教师成为学科“领头羊”。
学校大胆尝试教学改革,教研气氛活跃,成果显著。学校参与的国家级教研课题《中学生主要心理障碍的对策与实践》、《义务教育音像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五方四段数学模式的推广与运用”均已结题并获一等奖,目又参与了两个国家级课题《自我教育与素质全面协同自主发展》和《普通高中发展模式与课程综合研究》的研究工作。省级课题《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高中理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5个地市级课题已完成申请立项工作。自2002年来,全校教师在地级以上获奖或刊物发表的论文有300多篇,参加省、地、市举行的教学比武有40多人次获一等奖。
学校注重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整体水平,于2004年暑假举办了为期十二天的电脑应用技术培训班,并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课作为一项教学的常规要求,学校教师都能自如地应用多媒体制作电子课件和上课。学校还通过课件制作大赛等方式促进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的提高。
办学思路
醴陵市第一中学校园景色
办学特色
醴陵市第一中学图书馆
醴陵市第一中学瑞渌碑林
醴陵市第一中学潜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对醴陵市一中青年志愿者队伍——“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小组给予充分肯定。
温家宝总理在批示中指出:“5年来,同学们通过参加‘关爱生命万里行’的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群众、接触生活,成长进步之快,真让人高兴,也让人对青年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应该帮助、支持和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克服困难,永远前进。”
“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小组于2004年在醴陵市一中成立,以预防青少年心理危机、加强生命教育、关注青春理想信念为宗旨,由心理咨询师、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2000余名青年志愿者组成,并有数十万人通过各种途径关注或参与其中。活动小组成员通过书信、互联网、电话、面对面等多种形式,共接待、帮助过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1000多人次,共发放和捐赠《浅谈生命教育读本》等生命教育类图书、手册数千本,成功组织4次赴四川地震灾区的关爱行动。(12月24日《湖南日报》报道)
梯云阁
梯云阁,座落于现醴陵一中校园内的青云山上。南宋绍熙至嘉定中期的约30年间,醴陵学风虽盛,但科举不利。县人归咎于县城学宫文庙建筑地势过低,致使文气不聚。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知县刘君存便选址在学宫后青云山建阁。阁倚山面水,命名“梯云”,以求收揽秀气,藉以梯云直上。
醴陵市第一中学校内风景
民国7年(公元1928年),醴陵城毁于南北军阀战火,梯云阁巍然幸存。9年10月,国民党元老章炳麟、蔡元培、吴敬恒、张继来醴吊宁调元墓后,共登梯云阁,俯览劫后县城,蔡、章分别题写:“劫余”、“创巨痛深”。
1965年,第三层因被白蚁蛀蚀拆除。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醴陵一中筹资按原貌修复。新题门联:“斯文一脉,厥盛千年”。第一层立有从原朱子祠移来的朱熹石刻遗像,像下镌有朱子自题诗:“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益怅然。履薄临深量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篇”。现代《辞海》朱熹条目下选用的朱熹画像就是这副石刻像。
瑞渌池
醴陵市第一中学凉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