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晓鸽 编辑
熊晓鸽,英文名Hugo Shong,男,1955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现任IDG资本全球董事长。波士顿大学董事、哈佛大学商学院亚太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1991年末,加入IDG。1993年,协助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麦戈文先生在中国创立太平洋风险技术基金(现更名为IDG创业投资基金),迈出IDG资本在中国投资的第一步。2017年,IDG资本与中国泛海联合全面收购美国IDG集团。1991年秋,熊晓鸽获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美华协会“99最佳新闻报道奖”和“留美最杰出青年”称号。2019年,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中文名:熊晓鸽
外文名:Hugo Sho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湖南大学、波士顿大学
职业:投资人
主要成就:设立熊晓鸽奖学金
出生地:湖南省湘潭市
代表作品:IDG资本/IDG Capital
童年经历
熊晓鸽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 ,父亲是一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军人,转业后任钢铁厂干部。邻居是一名电工,经常组装收音机。在父亲和邻居的影响下,童年时期熊晓鸽也梦想成为一名电工。
学习经历
1974年-1978年,湘潭钢铁厂轧钢分厂当电工 ;1977年,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正式恢复后考入湖南大学 ;1981年,于湖南大学外文系毕业;自学新闻采访、新闻理论等专业课程,后报考社科院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因政治考试不及格没有考上。1982年,大学毕业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北上机械工业部担任英语教师、翻译 。1984年,熊晓鸽在全国统考里获总分第三,考上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 。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随后到新华社实习,当时的梦想是成为新华社外派的战地记者 。1987年,获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后获得塔夫茨大学(英文名:Tufts University)奖学金,到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读博士学位 。1996年秋,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管理班。
熊晓鸽
工作经历
初入职场
1987年,读博期间,熊晓鸽在卡纳斯公司担任记者与助理编辑,3年时间里从记者与助理编辑升职为中国版《电子导报》的主任编辑 ;期间获美华协会“99最佳新闻报道奖”和“留美最杰出青年”称号 。1988年, 在美国卡纳斯出版公司参与创办《电子导报》中国版,开启信息服务业在亚洲的推广与实践。
担当重任
1991年,熊晓鸽被美国卡纳斯出版公司派往中国香港担任分公司副总裁,期间预判电子及信息类刊物在中国市场即将迎来高速成长,他申请到中国做杂志和风险投资,但并未获得公司许可,选择离开原公司 ;同年11月,进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工作,全权接手亚太区事务后,IDG在亚洲多年亏损的项目开始全面盈利 。在熊晓鸽的主持下,IDG在中国的合资、合作出版物由过去《计算机世界》周报和《计算机世界》月刊(现为《微电脑世界》)2种增加到10余种;每年举办、协办近20个在国内有影响的国际电子、计算机与网络、通讯等展览会以及相关技术会议。
引入中国
1993年,熊晓鸽代表IDG集团与上海科委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技术风险公司—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后更名为“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投资2000万美元 ,兼任总经理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后陆续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设有办事处 。1998年10月28日,代表IDG集团策划与中国科技部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承诺在7年内向中国的技术产业提供10亿美元的创业基金。如今已成为IT国际资本引入中国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熊晓鸽
投资经历
1998年,在搜狐最缺钱的时候,熊晓鸽所在IDG与英特尔、道琼斯、晨兴众公司联合投资220万美元,搜狐得以步入正轨。1999年,熊晓鸽所在IDG用100万美元换来搜房网20%的股份,搜房网最终在2010年上市,IDG的100万美元变为1.08亿美元 ;1999年到2005年,IDG资本大力支持携程网、如家、汉庭等企业 。2006年,IDG资本投资张艺谋等3位导演成立的北京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出“印象”“又见”等实景演出系列品牌 。IDG资本在全球总共投资超过700家优秀企业。有150多家优秀企业上市或并购推出项目 。2018年2月,熊晓鸽担任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第六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
收购IDG
2017年1月20日,中国泛海与IDG资本19日宣布将全面收购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简称IDG),收购标的包括IDG旗下的国际数据公司、IDG Communications和IDG Ventures 。现任IDG资本创始董事长。
熊晓鸽接受采访
家庭生活
熊晓鸽的成长与母亲不可分割 ;母亲身世坎坷,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能给熊晓鸽传递充足的能量,做他的心理支撑。
熊晓鸽的父亲出生于殷实的中医家庭,受过教育,写得一手好字,参军后赴朝鲜战场,在上甘岭战役中负伤,腿部落下残疾,转业后在钢铁厂做干部。
情感生活
妻子名为罗燕,《女大学生宿舍》《红衣少女》等影片的主演 ,曾任美国银梦电影公司负责人 。
出版图书
熊晓鸽点评创业
作者名称 熊晓鸽
作品时间2008-6-1
综艺节目
播出时间 | 节目名称 |
---|---|
2016 | 合伙中国人 |
2015 | 艾问·人物 第二季 |
2007 | 赢在中国 |
熊晓鸽和灾区的小朋友们
熊晓鸽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注母校――湖南大学的发展。1995年11月,他在湖南大学设立了“熊晓鸽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本科生、研究生,希望他们勤奋学习、早日成才 。他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内设立奖学金的第一人 。他还另出资,在湖南大学设立了“熊晓鸽奖教金”,用于激励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出资改善湖南大学的办学条件,2001年出资更新“熊晓鸽健身房”健身房的健身器材 ;同年,他又向湖南大学捐赠建设“湖南大学游泳馆”。
1995年11月至2019年,熊晓鸽向母校湖南大学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 。2006年,南方洪灾,参加湖南电视台与湖南省赈灾募捐办公室承办的“情系大湘南”赈灾文艺晚会,并捐款30万元 ;8月,参观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时,出资终身认养一对双胞胎大熊猫,给它们起名为“乐山”和“乐水”,为保护濒危野生物种作贡献。
2011年,熊晓鸽提出创意并出资,由北师大承办的“看北京、”“看中国”项目,出资赞助美国电影专业学生来中国拍摄微电影,记录他们眼中的中国。有200余名学生参与该项目,已获得10项国际大奖 。2013年,熊晓鸽出资和美国电影研究院、南加州大学合作,成立“中国故事奖学金”,让美国学生撰写拍摄中国故事 。2014年,熊晓鸽资助美国国家地理协会,进行国家地理图片库中国主题图片数字化,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中国图录》收录了国家地理收集及拍摄的珍贵中国主题图片。卡特总统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熊晓鸽决赛现场演讲
2015年,熊晓鸽做客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 。2016年,出席并演讲“2016年创新中国春季总决赛” 。2017年,“2017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作为冬博会主办方之一,熊晓鸽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希望通过冬博会这个平台,将国际冬季运动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中国冰雪产业发展 ;201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40年,感恩查全性院士在1977年积极倡言恢复高考,IDG资本向武汉大学 捐资设立“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 。2018年04月,回到高中母校湘钢一中,成立“熊晓鸽奖”奖教奖学基金会,7名湘钢一中教师和12名湘钢一中学子获得首届该基金会嘉奖。
2021年4月16日,互联网岳麓峰会于长沙开幕,会议围绕“三高四新”战略,紧扣“智链新百年,云聚新高地”大会主题,全面展示湖南互联网产业发展成就以及举措成效,熊晓鸽出席大会开幕式 ;2021年4月22日,“IDG资本-清华脑科学发展基金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熊晓鸽参与捐赠并接受采访。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左)熊晓鸽(右)
日期 | 企业 | 职务 |
---|---|---|
2018年至2019年 | 中国联通 | 独立董事 |
2017年 | IDG资本 | 全球董事长 |
2008年 | IDG-Accel投资基金 | 创始合伙人 |
2005年 | 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 | 创始合伙人 |
2004年 | “赢在中国”栏目 | 策划人和连续三年评委 |
2000年 | 波士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亚裔董事 |
1993年至2017年 |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 亚洲区主任,亚洲区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全球常务副总裁 |
1993年 | IDG资本 | 创始合伙人 |
1993年 | 哈佛大学商学院亚洲顾问委员会 | 委员会委员 |
1993年 | 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领袖委员会 | 委员会委员 |
1993年 | WPP | 非执行董事 |
1991年 | IDG资本 | IDG亚洲业务开发助理 |
1991年 | 卡纳斯香港分公司 | 副总裁 |
1990年 | 卡纳斯公司 | 旗下《电子导报》亚洲版的主任编辑 |
1981-1984年 | 机电部 | 翻译、英语教师 |
他还担任波士顿大学校董、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联席会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创业导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客座教授等。
荣获“中国投资行业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中国VC/PE领域终身贡献奖”、“中国优秀股权和创业投资家终身成就奖”、“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 等称号。
2017年12月21日,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
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记者情怀
“我的第一职业,仍然是记者。第二职业,才是投资人。”
熊晓鸽在海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且一干就是三年。其间,他结识了众多风险投资商,这帮助他打开了从事风险投资领域的第一扇门。
不过,如今新闻工作仍是其难以忘怀的情结,做记者培养出的职业素养,让其终身受益。
学英语
熊晓鸽
“我父亲是钢铁厂的干部,母亲在纺织厂工作。”熊晓鸽说,“但父亲尽可能给我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熊晓鸽的父亲转业前是军人,和黄继光是战友,一起参加过上甘岭战役。战争使熊晓鸽父亲留下了伤残。“文化大革命”时期,熊晓鸽的父亲受到迫害。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父亲极尽可能地给熊晓鸽创造一个较安静的成长环境。熊晓鸽回忆说:“那时父亲不让我经常出去玩,怕我受其他小孩子的欺负。我常常在家玩各种电器,因此喜欢上物理学。”父亲希望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一直都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给他买各类小电器组件等东西。
由于父亲是钢铁厂的干部,熊晓鸽又喜欢物理,因此,在高考恢复前,熊晓鸽就在钢铁厂当了四年的电工。
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熊晓鸽1977年顺利考上了湖南大学,被分配去学完全陌生的外语专业。熊晓鸽说:“一开始,我报考的是工业自控专业。后来,学校挑选一批有一定语言基础、中文能力强的学生,成立英语专业。我就这样被老师选中。
这看似随机的专业转化,让熊晓鸽发生从理到文的转变。这一直影响他今后的生活。
留学路
如何挑中自己满意的人?熊晓鸽自有一套理论。他说,选择投资项目就像是记者采访,是听、说和看的过程。
“我从小就喜欢写作文,上大学期间曾在《湖南日报》发过文章。这是我萌发做记者的最初动力。”大学毕业后,熊晓鸽不满足在机电部任翻译和英语教师的工作,有着做记者的愿望。这推动其不断努力。1984年,他被录取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
“那时的执教老师中,有几位是来自美国。其中有一位老师特别欣赏我,告诉我应该到美国去走走看看。”熊晓鸽说,“但我一心只想进新华社做记者,没有上心。这位老师耐心地教育我,应该多看看国外同行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能那样做,我才逐渐‘开窍’。”
这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恩师给熊晓鸽写了一封推荐信。恩师在国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加上熊晓鸽在《中国日报》发表了数篇优秀的英语文章,于是熊晓鸽被波士顿大学录取。
熊晓鸽踏上一条没有被“设计”好的求学路。熊晓鸽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修完了全部硕士课程。对此,熊晓鸽说:“人在压力之下,会发挥出超常的能力。取得成绩,只是天天熬夜苦读的结果。”
做编辑
熊晓鸽在海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与传媒相关的职业。1988年暑假,熊晓鸽在弗莱彻学院求学期间,其导师的朋友在中国创办了一份电子杂志,想找有新闻背景又懂电子的人。熊晓鸽前去应聘,很快就被卡纳斯出版集团录取。
熊晓鸽在《电子导报》做记者和编辑,后升任为亚洲版的主任编辑,且一干就是三年。“半工半读,变得非常忙碌,导致一直没有弄博士论文,很遗憾啊。”如今,虽有几分遗憾,但回想当初的选择,熊晓鸽认为也是非常值得。“其间,我采访过很多风险投资者,对于风险投资有了一些基础性了解。”
遇上贵人
将熊晓鸽这个“门外汉”带入风险投资领域的人,是IDG董事长麦戈文。
“我是认识麦先生而进入风投行业。如果没有麦先生,我不知道我会从事什么行业。”熊晓鸽说,“那年,荣毅仁到美国访问,被安排到弗莱彻学院做讲演。我所在杂志社赞助了招待会和晚宴,并请来了很多广告客户,包括麦戈文先生。那时,我做了荣毅仁和麦戈文先生之间的翻译。就这样,我们两人相识了。”
1991年12月份,熊晓鸽把当时的《国际电子报》合并到IDG旗下的《计算机世界》里。麦戈文看在眼里,自然乐在心里,带他在亚洲跑了一圈,探索新的商业计划。熊晓鸽没有让麦戈文失望,给出了诸多自己的意见。
之前,IDG亚太区已由两个经理人分别负责。因此,麦戈文提出,三人一起分别写一份商业计划,根据计划书决定IDG亚太区总裁之职的委任。当时正值圣诞和新年,原来的两位经理人都度假去了,而熊晓鸽认真地赶制计划书,当他将一份漂亮的商业计划书递交到麦戈文桌前时,另外两位经理人还没有动笔。
熊晓鸽最终获得了IDG亚太区主任之职,从事包括媒体出版、市场调研和风险投资等方面工作。两年后,熊晓鸽被麦戈文提升为IDG亚太区总裁。
2、如只想挣钱,风险投资宁愿投资电影公司,也不会投资单部电影。原因很简单,一锤子买卖,风险太大。而我认为,对一个成长潜力无限的产业和市场而言,一定要敢于“走险”。——摘自熊晓鸽个人微博
3、在微博上“潜水”的阎焱昨晚问我,最近几周怎么不见你发微博了?我回答:太忙。今晨闲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段话令人深思,原文摘录与众共享:“在哲学的观点上看来,劳碌和智慧似乎是根本相左的。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摘自熊晓鸽个人微博
4、中国有一个让全世界嫉妒的事情,就是很有钱,民间也有很多钱,国家也有很多钱,这个钱怎样高效率的使用起来。举个例子,上次金融危机的时候,如果我们有一个基金可以在国外投,其实最好的办法不是抄国外公司的底,而是就买腾讯、买百度的股票,收益一定会很好。问题是,我们的聪明人不少,但是很多制度把自己的手脚给束缚住了。——摘自熊晓鸽《PE行业融资效率太低是最大的问题》博文
5、我一向认为中国的市场可能是历史上最难能可贵的市场。这里不仅仅是创业者的天堂,也是投资者的天堂。因为有太多的机会,而且国内的证券市场,包括国外的证券市场,都非常看好中国公司。
6、信心爆棚,这是我最大的担心。因为钱多了,你会觉得什么都不怕,这是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要我和同行说点什么,我觉得市场冷的时候,你永远不要丧失激情以及对市场的信心,因为这个时候可能是最好投资的机会。市场冷的时候,你的心必须热;而市场热的时候,你必须要冷静地看待机会。这是一个辩证的道理。美国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态度决定一切。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VC或者PE的投资管理人,要永远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一份很正常的、很健康的、很理性的心态。——摘自熊晓鸽在2010年新浪金麒麟论坛上的演讲。
7、我觉得在中国最激动人心的一点就是,你能够摸索出中国市场上的需求,同时把国内、国外学到的东西,找到很能干的人让它变为现实,实现梦想,我觉得这是中国市场上最激动人心的地方。——摘自熊晓鸽在2010年新浪金麒麟论坛上的演讲
8、中国有句俗话,驴多乱叫、马多乱跳、人多乱套。我过去一直说,中国金融服务跟美国相比,美国人才太多了,人多成灾。而且他们很聪明,大家都在那里竞争,就都去创新,创新过度就泛滥成灾了。而我们中国这样的人才又太少。
可是中国需要管理的现金却比美国不知道多多少倍,怎么来管理这些钱,就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希望海外从事金融业的华人回国工作,因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才是金融服务的天堂。——摘自熊晓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机会》博文
9、任何一个投资公司想要的是,创造一个很成功的公司。帮助这个公司上市,帮助其取得更多的资金来发展,然后我们退出。退出以后,这个公司还要能够持续地发展,不仅仅是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才谈得上成功。——摘自熊晓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机会》博文
10、我的工作就是做投资,只琢磨3件事:一是市场,二是产品,三是管理团队。实际上,最根本的就是琢磨人。琢磨一个项目进入的时机,还要观察项目的团队对资本的复杂态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