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海技术 编辑
航海科学技术主要研究船舶如何在一条理想的航线上,从某一地点安全而经济地航行到另一地点的理论、方法和艺术。航海技术是具有悠久历史、内容丰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使航海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及空间卫星技术在航海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航海技术主要包括船舶航行与导航定位、船舶操纵与避让、船舶种类与性能结构、船舶设备与属具、助航仪器及设施、海洋水文地理与气象、港口与航道工程等内容。
中文名:航海技术
外文名:marine technology
所属学科:交通
所属领域:海运
应用领域:航海
代表院校:大连海事、上海海事、武汉理工
那时航海者在海上总是保持与岸边比较近的距离航行,通过他们能够看到陆地特征来判断航向是否正确。通常他们白天进行航行,晚上就停泊在港内或抛锚在海面上。像中世纪盛期欧洲各城市的商船大多采用沿岸航行,他们宁愿沿着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地中海海岸作迂回航行。也不肯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后,向东直航。总之,没有一个船主敢冒险出海到望不见陆地的洋面上去,因为他们认为,那碰到暗礁和浅滩的船难的危险程度,总不如沉没在大海里可怕。而他们不敢穿洋直航,有三个原因:一是怕迷失方向;二是害怕远洋中的风暴;三是害怕遭到海盗袭击。但归根到底还是第一个原因!后来导航技术有了进步,虽然仍有第二、三个原因的存在,但船只却敢作穿洋航行了。因此,在远洋航行中,确定船只的方位是第一位的。最初航海者通过白天观察太阳的高度,夜间观察北极星的方位来判断所处的纬度,依靠天体定位,航海家使用一种很简单的仪器来测量天体角度,称之为“雅各竿”。观测者有两根竿子在顶端连接起来,底下一根与地平线平行,上面一根对准天体(星星或太阳),就能量出偏角。然后利用偏角差来计算纬度和航程。这种技术被称做“纬度航行”,在测量纬度比较成功, 但确定经度却非常困难。尽管如此,“纬度航行”的方法仍在西欧被很普遍地采用,把自己置于与目的地相同的纬度线上,然后保持在这条线上航行,就能直到目的地。不过这并不是完全科学的,即使在今天,利用天文定位误差仍会在1-2海里左右,那时几乎没有象样的航海工具,误差之大可以想象。最著名的是哥伦布西航,他自认为先南下与印度相同的纬度后,再直线往西航行就可到达,可实际上发现的只是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尽管他临死时都坚持自己到达的是印度。
人类最早发明的航海工具是罗盘,也就是指南针的雏形。最初的时候,人们仅在天气情况恶劣,无法看到太阳和北极星,也不知道船首驶向何方才使用罗盘。航海者会在一块磁石摩擦一个铁针,使其产生磁性,并将其固定在一根稻草上,并悬浮于一碗水中,这样有了磁性的铁针就会自动指向北方。指南针约在12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后来又被欧洲的航海家改造成“指北”方向。到1250年左右,航海磁罗盘已发展到能连续测量出所有的水平方向,精确度在3°以内。但磁罗盘并不是很快地为欧洲人普遍接受。由于人们还无法科学地解释指针为什么能“找到”北方,而且人们很快发现,这些针所指的北方经常不准确。因为他们不知道铁针所指的是磁北极,而并非真正的北方(期间的角度被称为磁偏角)。在那时人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因而在一个未知的地方航行就并不是很相信罗盘的指针。所以最初罗盘很具有神秘色彩,一般的航海水手都不敢使用,只有那些大胆而又谨慎的船长才暗暗地使用,把它装入一个小盒内,不让别人看到。而指南针在欧洲得以广泛使用,则是13世纪后期的事情。
司南与指南鱼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揭开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到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驶风技术,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当时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和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中国舟帆所及,几达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全部海岸,与亚非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海贸易关系,著名的刺桐港(今福建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港口。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 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其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广、航技之高,在当时无与伦比。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郑和当时谏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这一至理名言、真知灼见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明清王朝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实行海禁,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
薄一波同志在为《中国航海史》一书作序时写到:“永乐以后,明王朝以倭患为由,采取‘禁海’政策,焚毁出海船舶,阻断海外交通,实行闭关锁国。…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朝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主义压迫,这是近代中国航海事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辛亥革命,封建王朝覆灭。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中国仍未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航海事业虽有所发展,但极为缓慢。帝国主义垄断了中国近海、内河和远洋航运,整个中国的航海事业的境遇十分悲惨。”其间,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终难成大势。以郑和七下西洋而领先世界航海业的中国人为此深切感受到了从所未有的屈辱、落后与被动。
古代船只
回顾人类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后来又沿红海南航至今索马里或也门。腓尼基人当时就建造了巨型桨船,顺风时能扬帆航行,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中国的火药、造纸、印刷术、罗盘(指南针)四大发明在14世纪前后,分别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传入欧洲,在15、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萌芽,欧洲海洋国家的航海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在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1433年)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是西方历史学家所谓“地理大发现”最重要的标志。在推动资本主义最初发展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永载世界航海史册。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辉煌依赖于中国古代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航海离不开水上运载工具——船舶。恩格斯说:“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1973—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遗存物中有六支用整块木板制成的木桨和一具夹炭黑陶质的独木舟模型,经测定是7000年前的遗物,这证明中国沿海先民当时已经掌握原始的造船技术。据《汉书·尧文志》介绍,西汉时的导航占星书籍已有《海中星占验》等136卷,表明天文导航术已有发展。据三国万震在《南州异物表》中介绍:“外域人名船曰舶,大者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表明造船技术水平提高。唐代《海岛算经》中已有测量海中地形、地物的高度与距离的方法,对后来航海图的测绘有深远影响。世界上利用指南针进行海上导航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萍州可谈》。该书中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比1180年英国《论物质本性》中提到航海者利用水浮磁针指北,要早61年。明代《海道经》中保存了一卷据元人底稿而绘成的《海道指南图》,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中国当代航海图中最早的一幅。到了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先进航海科学技术之集大成。郑和航海术,主要记录在《郑和航海图》中。该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远洋航用航图。其中图文记载反映了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科学技术。据航海史学者研究表明,郑和船队中的大型海船叫“宝船”,其“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有九桅,张十二帆;其“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而哥伦布船队中最大的帆船长仅五丈七尺,仅及宝船的八分之一,足见中国明代造船业的强盛。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欧洲国家率先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各门类科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材料、机械、电气、电子、控制、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航海,形成了近代和现代航海科学技术。就造船材料而言,18世纪炼铁业的发展导致1787年制造出第一艘铁木船,1841年建造出第一艘铁质船;1858年出现了钢,1866年开始用钢造船,1890年钢质船完全取代铁质船。就船舶动力而言,1769年研制成双向蒸汽机,1783年则制成蒸汽动力明轮船;1876年研制成功内燃机和1892年发明柴油机,1903年则制成内燃机船。就天文航海学来说,18世纪机械制造业发展与天文学结合,致使1730年发明航用六分仪,1767年天文钟在船上使用。就船舶通讯导航来说,1888年发现电磁波,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尔后船舶采用无线电通信;1935年发明雷达,随即于1937年开始用于船舶探测目标、定位、导航与避碰;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就研制出卫星导航系统,三年后向民用船舶开放使用。如此等等,都是例证。
《航海技术辩证法》一书指出:“①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是航海和航海科技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②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航海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军事、战争的需要是航海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其他相关科技的发展是航海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这一结论符合实际。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航海从技艺逐步发展成为科学技术,从帆船时代进入机动船时代,从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时代进入电子航海时代。
值得指出的是,在近代和现代史中,中国航海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航海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然而,在航海科学技术方面,则主要是学习、借鉴、引进、消化、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航海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我国原创性的航海科技成果较少,先进的船舶动力装置和系统大都凭藉外国专利制造,先进的航海仪器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新型特种专用船舶还需在国外船厂订造,在制订和修改国际航海法规和技术标准时中国还未掌握主动权和引导能力。这一状况与我国海洋运输业和船舶制造业在规模上下名列世界前列的状况还不相适应。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拥有自主发展的先进航海科学技术,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航海强国。
船舶大型化
在20世纪60年代,1万载重吨的船就可称为“万吨巨轮”,2000年末世界上拥有10万载重吨的超大型油轮(VLCC)数百艘,其中包括3艘50万载重吨的特大型(ULCC)油轮。目前最大的散货船为36万载重吨。集装箱船近年来也越来越大,5000TEU、6000TEU、7000TEU和8000TEU的集装箱船相继投入使用,9000TEU和10000TEU的集装箱船正在建造和开发中。90年代后半期,欧美船东不断建造大型豪华邮轮,1998年至2002年,年均建造13艘,其中多数是14万总吨级。
船舶专业化
过去的海洋运输船舶主要是客船、货船和油船。近20年来,集装箱船、滚装船(Roll—Roll)、液化气船(LNG、LPG)等专业化特种船舶迅速增多。
船舶高速化
为了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运输竞争,近20年来,速度30节以上的小型高速气垫船、水翼船、水动力船、喷气推进船快速研制并大量投入使用。当前的集装箱船速度为25—30节,大约比过去的普通货船快一倍。
船舶自动化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在船上广泛应用,从船舶在机舱设置集中控制室到出现无人值班机舱和驾驶台对主机遥控遥测,船舶机舱自动化成为趋势。1970年日本“星光丸”竣工开创驾机合一的新时代,在当时被称为是“超自动化船”。船舶自动化使船舶定员大约减半,降低了营运成本。近10年来建造的新型船舶基本上都可称之为自动化船舶,其中一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船舶被称之为“高技术船舶”。船舶自动化从机舱自动化走向了驾驶自动化。
导航定位电子化
当前,传统的陆标定位、天文定位方法已成为特殊情况下的补充手段,无线电导航定位方法经过了无线电测向仪(1921)、雷达(1935)、罗兰A(1943)、台卡(1944)、罗兰C(1958)、卫星导航系统(1964)、全球定位系统(1993)的发展历程,进入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时代。美国开发的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Sate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ng System,GPS)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为海上、陆上、空中和空间用户提供连续的、高精度的三维定位、速度和时间信息,使船舶、飞机和汽车等运载工具的导航与定位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采取差分技术的GPS技术可把定位精度提高到几米。GPS现已普遍装在船上,成为最主要、最常用、最简便、最准确的导航定位手段。为摆脱对美国GPS的依赖,俄罗斯开发了GLONASS全球导航系统,中国开发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欧盟正开发伽里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国将参与合作开发)。
避碰自动化
为在能见度不良情况下发现来船而进行避碰,船用雷达发挥很大作用,而船用雷达最初用于海上避碰时却因对雷达提供的信息解释和运用不当反而促成了船舶碰撞。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自动雷达标绘装置(APPA)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而APPA和雷达的结合被称之为自动避碰系统。该系统可自动采取和跟踪目标以及自动显示来船的位置、航向、航速、相对运动和碰撞危险数据,并可用图像方式自动显示相遇船舶运动矢量线、可能碰撞点、预测危险区等信息,还可以进行避碰试操作。避碰自动化进一步得到发展是20世纪末开发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可连续向其他船舶传送船舶自身数据,并可连续接收其他船舶的数据,如船名、船舶种类、船舶尺度,装载情况、航行状态和航行计划等。这有利于减少因船舶识别和避碰决策失误引起的船舶碰撞事故。
海图电子化
传统的载明静态、固定航海资料的纸质印刷海图已不适应船舶自动化和航海智能化的发展要求,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lectronic Chart Display and Information System,ECDIS)在近十几年研发成功并不断完善。该系统不但能很好地提供纸质印刷海图的有用信息,而且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海图作业,综合了GPS、APPA、AIS等各种现代化的导航设备所获得了信息,成为一种集成式的导航信息系统。ECDIS具有海图显示、计划航线设计、航路监视、危险事件报警、航行记录、海图自动改正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航行安全和效率,被称为是航海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
航海资料数字化
航海所需的各种图书资料原都采用纸质印刷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航海通告潮汐表、灯标表等出现了电子版和网络版。海员可购买光盘或在网上查询与下载,这有利于航海图书资料中内容的迅速更新,避免了海员对纸质图书资料的手工更正,使用也更加方便。
通信自动化
无线电报、无线电话、电传和传真在船上采用,比船舶采用手旗、灯光进行通信已是很大的进步。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拉开了卫星通信的序幕。1979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宣告成立,1982年开始提供全球海事卫星通信服务,1985年Inmarsat开发航空卫星移动通信业务,1987年又将业务从海空扩展到陆地。Inmarsat可以为海陆空提供电话、电传、传真、数据、国际互联网及多媒体通信业务。船舶通信自动化的另一重要标志是船舶使用了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 GMDSS),该系统使用Inmarsat和COAPAS—SARSAT两种卫星通信系统,它使船与船、船与岸台全方位和全天候即时沟通信息。一旦发生海上事故时,岸上搜救当局及遇难船或其附近船舶能够迅速地获得报警,他们则能以最小的时间延迟参与协调的搜救行动。GMDSS还能提供紧急与安全通信业务和海上安全信息的播发,以及进行常规通信。GDMSS在船上的使用导致了驾驶与通信合一,传统的船舶报务员已被取消。
航行记录自动化
为了在船舶发生海上事故后查明事故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原由海员手工记录的航海日志、车钟记录簿等,现正被俗称为船舶“黑匣子”的航行记录仪(Voyage Data Recorder, VDR)代替。VDR系统由主机、传感器、数据存储器、专用备用电源和回放再现系统等构成。船上有了VDR,就有利于避免无法收集事故数据或当事人作伪证的情况发生。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航海事业迅速发展,在运输航海、渔业航海、科学考察航海、军事航海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振奋人心、享誉全球的发展成就。在海运方面,到2002年底,我国拥有沿海运输船舶7987艘,载重量978万吨;远洋运输船舶2337艘,载重量2316万吨。在世界各国船队中排名第四。作为中国远洋运输“航空母舰”的中远集团(COSCO)现拥有或控制船舶550艘,2560万载重吨,2002年完成海运量1.83亿吨,基本上成为世界一流承运人。
中海集团(ChinaShipping)成立5年来发展迅速,现拥有船舶330艘,总运力1061万吨,2002年完成货运量2.13亿吨。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的集装箱船队按2002年全球船公司排名,分列第7和第14位。在2002年全球集装箱港吞吐量排名中,上海港和深圳港分列第四和第六。中国现已位居世界第三造船大国。中国多年来连续被选为IMOA类理事国,在国际海事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渔业航海方面,自从国务院于80年代初提出“尽快组建我国的远洋渔业船队,放眼世界渔业资源,发展远洋渔业”的要求后,中国渔船队从沿海走向远洋。中国远洋捕鱼船和渔业加工船配备较先进的航海仪器设备,航行到欧洲、美洲、非洲附近海域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作业,为中国渔业早日跻身于世界先进渔业国家做出了贡献。中国水产总量和水产总值多年来一直名列世界之首。在科学考察航海方面,1984年底中国“向阳红10号”和“J121”船首航南极考察。
1989-1991年首次对全国海岛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后,又大力进行海上油气田勘探和金属结核矿调查。在我国极地考察船“极地”号于1986年-1987年顺利完成首次环球海洋科学考察航行后,我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胜利完成了第二次北极考察。“雪龙”号在北冰洋考察作业航程6853海里,深入北纬80°开展现场调查,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最北的记录。在军事航海方面,我国人民海军为执行海上国防,保障海洋科学考察和试验,护航护渔,海上搜救等任务,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舰艇及其航海装备水平、水面、水下和远航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在维护我国“海洋国土”权益和保障世界和平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海军舰船越洋航行到世界各国进行友好访问的活动频繁,也表明了国产舰船及其航海装备的水平提高。在航海安全保障方面,中国海上交通安全主管部门理顺体制,健全机制,于1998年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MSA),在维护国家权益,保障海上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船级社(CCS),在制定船舶规范与技术标准,验船和发证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船级社。为加强我国海上救助能力,交通部成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大救助局,配备了先进救助船舶和直升飞机,中国立体化海上救捞系统正在形成。在航海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各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与航运企业、海军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航海科学技术和装备系统的基础上,努力加快自主研究和开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高等航海院校成功地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屏幕船舶操纵模拟器和基于虚拟技术的轮机模拟器,受到国外专家和同行的赞扬。
中国航海学会团结和组织全国海运、渔业、海洋和海军系统的广大航海科技工作者积极从事航海学术活动,在国际和国内航海学术界颇有影响。在航海专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航海专门人才培养数量列世界第一,质量也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航运事业、海洋渔业、海洋科学考察和海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中国“航海家摇篮”的大连海事大学,在90年代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为世界上少数“享有国际盛誉”的航海院校之一,正朝着江泽民同志视察该校题词所确定“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的目标前进。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运输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识别和运用各种海图、导航仪器仪表GMDSS通信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指挥和组织船舶航行的能力。
主干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主要课程:航海学、船舶避碰与值班、航海气象学、船舶结构与设备、船舶货运、航海英语、船舶安全与管理、船舶操纵、船舶无线电技术基础、航海仪器、航运业务与海商法、船舶原理、 轮机概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GMDSS操作训练、船舶教学认知实习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工电子实验、船舶驾驶模拟实验、罗经应用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辽宁省】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渤海大学 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理工大学
【天津市】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重庆市】重庆交通大学
【上海市】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集美大学 泉州师范学院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山东交通学院 烟台大学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 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
【浙江省】浙江海洋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广州航海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大学
【北京市】现代管理大学海事学院
【江苏省】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航海技术
排序 | 学校名称 | 水平 | 资格 |
1 | 大连海事大学 | 5☆ | 211· |
2 | 上海海事大学 | 4☆ | 海事高水平大学 |
3 | 集美大学 | 4☆ | - |
4 | 天津理工大学 | 4☆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5 | 武汉理工大学 | 4☆ | 211、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会员 |
6 | 烟台大学 | 3☆ | - |
7 | 宁波大学 | 3☆ | - |
8 | 山东交通学院 | 3☆ | -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