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萨(斯)尔 编辑
格萨(斯)尔,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地区地方传统民间文学。
格萨(斯)尔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年重返天国。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2006年5月20日,格萨(斯)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7。 2009年,格萨(斯)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中文名:格萨(斯)尔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申报地区:西藏、青海等七省区和中国社科院
遗产编号:Ⅰ-27
非遗类别:民间文学
保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
格萨(斯)尔表演
产生阶段:格萨(斯)尔大约产生于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开始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前。任何史诗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背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之后,必然求助于理想和想象。分散的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长期混战导致下层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苦难,对强大统一国家的期盼,呼唤着一位旷世英雄的出现,人民渴望由这位英明的王带领完成统一,获取财富,当这些理想和渴望与藏族已有的古老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相结合之后,一部传唱千年的史诗的雏形就在“仲肯”的不断吟唱中逐渐成型。
格萨(斯)尔表演
格萨(斯)尔雕像
在藏族内部跨越时间纵向传播的同时,格萨(斯)尔还跨越了民族的界限,突破了空间束缚,在蒙古族、土族等民族的广大地域内进行着横向传播。格萨(斯)尔在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份的蒙古族地区,与蒙古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经过蒙古族人民的再创作,发展成为一部具有鲜明蒙古民族特色的史诗《格斯尔可汗传》。在土族地区流传形成了土、藏两种语言相间,以土语述说散文部分,以藏语吟唱韵文体诗文部分的独特说唱形式。
主要内容
格萨(斯)尔雕像
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惨遭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向白梵天王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顿珠噶布发愿投胎人间到藏区扶助百姓、惩处妖魔。此时在凡间,天神已安排好龙女梅朵娜泽嫁给了岭噶贵族森伦,作为神子的生母。顿珠噶布出生后取名觉如,因系天神之子,生来即具非凡的本领。他的叔父晃同妄图做岭喝的王,因此百般陷害觉如母子。在困苦中长大的觉如,以天赐的神力和众神的帮助,不断降妖伏魔,为民除害。15 岁那年,在部落以王位和美女珠牡为赌注的赛马大会上,觉如战胜了叔叔晃同和岭国的众将领,一举夺魁,登上了岭国国王的宝座,娶珠牡为妻,并正式取名为世界雄狮大王格萨尔洛布占堆,从此统领岭国,开始了他东讨西伐,征战四方的历程。
格萨(斯)尔雕像
最后,格萨(斯)尔完成了在人间降伏妖魔、扶助弱小、惩冶强暴、安定三界的使命,到地狱救回爱妃阿达拉姆和母亲梅朵娜泽,将国事托付给侄子扎拉,与母亲、爱妻一同重返天界。至此,规模宏大的史诗格萨(斯)尔圆满结束。
艺术特色
巧妙的结构安排
格萨(斯)尔在结构安排上,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它采用了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具体来讲就是在整体的分章本中采用以人物为中心,而具体的分部本则以事件为中心,从一个故事派生出另一个故事,不断充实完善,独立成篇,形成新的分部本,就这样大大小小的分部本通过格萨(斯)尔这个英雄人物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大型史诗格萨(斯)尔。这种结构安排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说唱史诗的特点,具有灵活多样、增减随意的优点,为格萨(斯)尔在漫长的传唱过程中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融格萨(斯)尔人更多更新的内容提供了方便,也为其成为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史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鲜明的形象塑造
格萨(斯)尔出版物
格萨(斯)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有较为出色的表现。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史诗,格萨(斯)尔塑造了上千个形象迥异的艺术形象,数量如此众多的艺术形象,大都塑造得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相当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神圣庄严的神佛,生性残暴的妖魔,有血有肉的凡人,甚至于带有虚幻色彩的战马,飞鸟走兽乃至山水树石,都被赋予了人的禀性,或代表善良、正义、公正,或象征邪恶、凶残,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成为史诗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正面人物的塑造,更令人称道。在格萨(斯)尔、珠牡、老总管等形象的身上,表现了社会生活中进步的、正义的、美好的观念和行为,同时不乏对他们缺点的生动刻画,格萨(斯)尔的粗心、珠牡的嫉妒和老总管的恪守成规,使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真实,更加可亲。史诗对反面人物的勾勒,也达到令其凶相尽露、肺腑毕现的程度,揭示了其丑恶灵魂。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上,史诗不是通过作者的客观叙述和评论,而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通过各个人物自已在不同环境中的言语、行动和表现来完成的。这样的人物,是形象化的,是生动活泼的,使人没有概念化、呆板化的感觉。
生动的语言运用
《格萨尔王全集》藏文版校样
圆光艺人——才智现场说唱格萨尔史诗
格萨(斯)尔史诗在农区和牧区的民众中同样广为流传,定日有位1959年离开西藏的艺人,专攻格萨(斯)尔说唱,造诣颇深。据他说,那时从藏东前往冈底斯山的长途跋涉的香客,也说唱格萨(斯)尔。他们随身带了格萨(斯)尔唱本,只要歇脚,都要说唱格萨(斯)尔史诗。
受人喜爱的格萨(斯)尔史诗,在珠峰地区远超举行仪式时说唱的范围,成了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男女均可说唱,有时分别扮演各个角色的几个人同时说唱,有时则是母亲在给自己的孩子讲格萨(斯)尔的神话故事。
传承价值
格萨尔照
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
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史诗演唱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促进社会互动、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强化民族认同、价值观念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的功能。
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
传承现状
格萨(斯)尔艺人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却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通常的史诗演唱达到几万行乃至几十万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藏、蒙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化的艺人群开始萎缩。近年来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出现。格萨(斯)尔受众群正在缩小,史诗传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工作应立即展开。
传承人物
次仁占堆,男,藏族,1968年生,西藏那曲人。次仁占堆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才让旺堆,男,藏族,1933年生,定居于青海省海西州唐古拉地区。才让旺堆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达哇扎巴,男,藏族,1979年生,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人。达哇扎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王永福,男,土族,1931年生,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人。王永福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阿尼,男,藏族,1942年生,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人。阿尼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吕日甫,男,蒙古族,1935年生,新疆尼勒克县科克浩特胡尔蒙古乡喇嘛寺庙僧人。吕日甫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保护措施
抢救整理
国家将格萨(斯)尔列入重点科研项目组织研究,西藏自治区成立了专门的抢救和整理机构,先后寻访到57位说唱艺人,并对15位艺人录制了3000多盘磁带,共5000多个小时,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300多部,整理出版藏文本62部,汉译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翻译成英、日、法文出版。
建立基地
继续做好格萨(斯)尔传统说唱方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目前已建立的“果洛格萨尔口头传统研究基地”、“德格格萨尔口头传统研究基地”可视为不错的探索。另一方面,对那些在格萨(斯)尔史诗的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说唱艺人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也很关键。
支助艺人
积极开展田野调查,积极发现新出现的民间艺人,给予他们必要的物质补助,同时也要注意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能够较好的接替老艺人,实现格萨(斯)尔史诗说唱的薪火相传。
学术研究
《格萨尔王全集》藏文版校样
文化开发
推动其在更广泛受众层面的传播。格萨(斯)尔虽然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格萨(斯)尔影响力的扩大,大众希望用更轻松更直观的方式来了解这流传了千年的民族史诗和民族文化遗产。当前,文化产业处于大发展时期,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以产业开发带动格萨(斯)尔突破民族界限、超越学术研究边界实现更广泛传播。旅游、动漫、影视、演艺等文化产业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被引人《格萨尔》文化资源的开发。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获得“格萨(斯)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格萨(斯)尔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评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格萨(斯)尔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影响
格萨(斯)尔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异常罕见的。
法国研究格萨(斯)尔学者石泰安:崇拜山神是格萨(斯)尔史诗得以流传的背景。
荣誉表彰
2006年,格萨(斯)尔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格萨(斯)尔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格萨(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衍生作品
2003年4月,由角巴东主和索南多杰合作编写的儿童连环画《格萨尔王传·霍岭大战》(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使人们第一次在纸张上清晰地看到英雄格萨尔的形象。
2003年始,100 多名藏族民间画师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从事一项浩大工程—用传统的唐卡绘画工艺绘制1000多幅唐卡,以展现格萨(斯)尔史诗主要情节。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上一篇 陈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