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明朝在成渝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四川布政司。是明朝在成渝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下辖十三府、六直隶州、十五州、一百十一县、一宣抚司、一安抚司、十六长官司。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简称:四川布政司

时期:明朝

下辖地区:13府6直隶州

历史沿革

编辑
四川布政使司 :元属四川行中书省、云南行中书省、宣政院辖地。

洪武四年(1371)成都路、重庆路、顺庆路、夔州路、嘉定路、广元路分别改置成都府、重庆府、顺庆府、夔州府、嘉定府、广元府; 并置四川行中书省,治成都府,辖成都府、重庆府、顺庆府、保宁府、夔州府、嘉定府、广元府、潼川府、雅州直隶州;

同年末(1372)马湖路改置马湖府来属;

五年(1372)湖广行省播州宣慰司、贵州宣抚司升为贵州宣慰司来属;同年置金筑长官司;

六年(1373)叙州路改置叙州府来属,泸州升泸州直隶州;

同年末(1374)六番招讨司更名天全六番招讨司来属;

七年(1374)永宁路改置永宁长官司来属;

八年(1375)永宁长官司升永宁宣抚司;

九年(1376)置黎州长官司来属;同年四川行省改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同年潼川府、嘉定府分别降潼川直隶州、嘉定直隶州,夔州府降为散州;

十年(1377)金筑长官司升金筑安抚司,夔州升夔州直隶州;

十一年(1378)黎州长官司升黎州安抚司;

十三年(1380)夔州直隶州升夔州府,眉县升眉州直隶州;

十五年(1382)芒部路、乌蒙路、乌撒路、东川路改置芒部府、乌蒙府、乌撒府、东川府; 同年播州宣慰司另属贵州都司;云南布政司普定府改置普定军民府来属;云南布政司会川府、德昌府、建昌府 来属;

十六年(1383)云南布政司芒部府、乌蒙府、乌撒府来属;

十七年(1384)芒部府、乌蒙府、乌撒府分别改置芒部军民府、乌蒙军民府、乌撒军民府,置阿都府来属;云南 布政司东川府改置东川军民府来属;平茶洞长官司、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直属布政司;

十八年(1385)废普定军民府,镇宁州、安顺州、永宁州分别升为镇宁直隶州、安顺直隶州、永宁直隶州;

二十一年(1388)东川军民府废;天全六番招讨司另属四川都司;

二十五年(1392)镇宁直隶州、安顺直隶州、永宁直隶州分别降为散州;

二十六年(1393)复置东川军民府;

二十七年(1394)云南布政使普安军民府来属,贵州都司播州宣慰司复来属;会川府、德昌府、建昌府废;

二十九年(1396)金筑安抚司另属贵州卫;

洪武年间阿都府废;

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宣慰司另属贵州布政司;

十三年末(1416)废普安军民府,普安安抚司升为普安直隶州另属贵州布政司;

宣德七年(1512)龙州改置龙州宣抚司,直属;

成化十九年(1483)邛县升为邛州直隶州;

嘉靖五年(1526)芒部军民府更名镇雄军民府;

二十五年(1546)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废;

四十五年末(1567)龙州宣抚司改置龙安府;

万历二十四年(1596)黎州安抚司改置黎州千户所另属四川都司;

二十九年(1601)播州宣慰司改置遵义军民府;

三十七年(1609)镇雄军民府改置镇雄府;

天启三年(1623)永宁宣抚司废。

行政区划

编辑
成都府

成都府:元为成都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成都府,属行省。

成都县:倚郭。

华阳县:倚郭。东南有马军寨巡司。

双流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华阳县,十三年(1380)复置双流县,仍属成都府。

郫 县。

温江县。

新繁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成都县,十三年(1380)复置新繁县,仍属成都府。

新都县。

彭 县:元为彭州。洪武十年(1377)降为彭县,仍属成都府。北有白石沟巡司。

崇宁县:元属彭州。洪武四年(1371)直属成都府;十年(1377)省入灌县,十三年(1380)复置崇宁县,仍属成都府。

灌 县:元为灌州。洪武十年(1377)之前降为灌县,仍属成都府。西有蚕崖关巡司。

金堂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新都县,十三年(1380)复置金堂县,仍属成都府。东南有怀口巡司。

仁寿县。

井研县:元省入仁寿县。洪武六年末(1374)复置井研县,来属成都府;十年(1377)复省入仁寿县,十三年(1380)复置井研县,仍属成都府。

资 县:元资州省入简州,明玉珍复置资州属成都路。洪武四年(1371)降为资县,仍属成都府。东南有银山镇巡司。

内江县:元省入简州。洪武四年(1371)复置内江县,来属成都府。东南有椑木镇巡司。

安 县:元为安州。七年(1374)降为安县,并自西北徙今治。

蒙阳县:元属彭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彭县。

简 州:元。洪武六年(1373)降为简县,仍属成都府,正德八年(1513)复升为简州,自绛河北徙治绛河南。西北有龙泉镇巡司。

资阳县:元省入简州。洪武六年末(1474)复置资阳县,来属成都府;十年(1377)复省入简县,成化元年(1465) 复置资阳县,仍属成都府,正德八年(1513)改属简州。东有资阳镇巡司,后迁资县东南蒙溪河。

崇庆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晋原县入州。西有清溪口巡司。

新津县。

永康县:元省入晋原县,明玉珍复置永康县属崇庆州。洪武初年复省入崇庆州。

县:元江原肥省入晋原县,明玉珍置江源县属崇庆州。洪武初年复省入崇庆州。

汉 州:元,明玉珍复置雒县为倚郭。洪武四年(1371)复省县入州。东南有三水关巡司。

什邡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绵竹县,十三年(1380)复置什邡县,仍属汉州。

绵竹县。

德阳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汉州,十三年(1380)复置德阳县,仍属汉州。南有白马关巡司。

绵 州:元属潼川府。洪武四年(1371)改属成都府。十年(1377)降为绵县,仍属成都府,十三年(1380) 复升为绵州。东北有魏城巡司。

罗江县:洪武六年末(1374)省入绵州,十三年(1380)复置罗江县,仍属绵州。西有白马关巡司。

彰明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绵县,十三年(1380)复置彰明县,仍属绵州。

茂 州:元为直隶州,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降为散州,改属成都府,并省倚郭汶山县入州;十六年(1383)复置汶山县,仍为倚郭,后复省县入州。南偏西有鸡宗关巡司,东有积水关巡司,西北有魏磨关巡司。

汶川县:宣德三年(1371)自保子冈河东徙治寒水驿。西有寒水关巡司。

威 州:元为直隶州,属吐蕃宣慰司,明玉珍复置保宁县为倚郭。洪武四年(1371)改属成都府,二十五年(1387)复省县入州。宣德三年(1428)自凤坪里徙治保子冈河西,十年(1435)徙治保子冈河东千户所城(原汶川县城)。

保 县:洪武六年(1373)析保宁县置保县,来属威州。

通化县:洪武四年(1371)省入保宁县。

保宁府

保宁府:元属广元路。洪武四年(1371)属行省。

阆中县:倚郭。明玉珍自县东白沙坝徙治府城。

苍溪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阆中县,十三年(1380)复置苍溪县,仍属保宁府。北有八字堡巡司。

南部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阆中县,十三年(1380)复置南部县,仍属保宁府。

广元县:元为广元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广元府,属行省;九年(1376)降为广元州,改属保宁府,并省倚郭绵谷县入州;十三年(1380)复置绵谷县,仍为倚郭;二十二年(1389)复省绵谷县入州,并降州为广元县,仍属保宁府。

昭化县:元属广元路。洪武十年(1377)省入广元州,十三年(1380)复置昭化县,直属保宁府。

剑 州:元属广元路。洪武六年(1373)改属保宁府,并省倚郭普安县入州;九年(1376)省,十三年(1380)复置剑州,仍属保宁府。

梓潼县:洪武九年(1376)直属保宁府,十三年(1380)复改属剑州。

巴 州:元属广元路。洪武九年(1376)省倚郭化城县入州,并降州为巴县,改属保宁府;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 巴州。北有米仓关巡司驻小巴山巅,后迁大巴山下,又废。

通江县:元末置通江县属巴州。洪武九年(1576)改属保宁府,洪武年间自赵口坪徙今治,正德九年(1514)复改属巴州。北有蒙坝、羊圈山巡司。

南江县:元为难江县省入化城县。正德十一年(1516)置南江县,来属巴州。东北有大坝巡司。

曾口县:元末废。

顺庆府

顺庆府:元为顺庆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顺庆路,属行省。

南充县:倚郭。洪武年间自县北之北津渡徙治府城。北有北津渡巡司。

西充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南充县,十三年(1380)复置西充县,仍属顺庆府。

蓬 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相如县入州。

营山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蓬州,十三年(1380)复置西充县,仍属蓬州。

仪陇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蓬州,十三年(1380)复置仪陇县,仍属蓬州。

广安州:元为广安府。洪武四年(1371)降为广安州,仍属顺庆府;十年(1377)省倚郭渠江县入州。

岳池县。

渠 县:元为渠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流江县入州②;九年(1376)降为渠县,改属广安州。

邻水县:元省入大竹县。成化元年(1465)复置大竹县,来属广安州。

大竹县:元属渠州。洪武九年(1376)改属广安州。

夔州府

夔州府:元为夔州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夔州府,属行省;九年(1376)降为夔州,改属重庆府,十年(1377)升为

直隶州,十三年(1380)复升为夔州府。

奉节县:倚郭。洪武九年(1376)省入夔州,十三年(1380)复置奉节县,仍为倚郭。南有尖山巡司,县境有金子山巡司。

巫山县:

大昌县:元省入大宁州。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大昌县,来属夔州府。县境有当阳镇巡司。

大宁县:元为大宁州。洪武九年(1376)降为大宁县,仍属夔州。东北有袁溪巡司。

云阳县:元为云阳州。洪武六年末(1374)降为云阳县,仍属夔州府。西北有五溪巡司,北有铁檠巡司。

万 县:元为万州。洪武六年末(1374)降为万县,仍属夔州府。西南有武宁、铜锣关巡司。

开 县:元为开州。洪武六年(1373)降为开县,仍属夔州府。

梁山县:元为梁山州倚郭。洪武六年末(1374)梁山州废,县直属夔州府;十年(1377)改属重庆府忠州,十三年(1380)复改属夔州府。

新宁县:元属达州。洪武四年(1371)改属重庆府,十年(1377)省入梁山县,十三年(1380)复置新宁县,改属夔州府。

建始县:元属施州。洪武四年(1371)直属夔州府,十四年(1381)复改属施州,二十三年(1390)复直属夔州府。

武宁县:元属万州。洪武四年(1371)省入万州,设武宁巡司。

达 州:洪武九年(1376)省倚郭通川县入州,并降州为达县,仍属夔州;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达州。土副巡检司驻南昌滩。

东乡县:元省入通川县。成化元年(1465)复置东乡县,来属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改属达州。

太平县:正德十年(1515)析东乡县置太平县,来属达州。东南有明通巡司。

石砫宣慰司:元石砫军民宣抚司,明玉珍降为石砫安抚司。洪武八年(1375)升为石砫宣抚司,同年自水车坝徙治狮子坝,改属重庆卫;嘉靖四十二年(1563)改属夔州府,天启六年(1621)升为石砫宣慰司。

重庆府

重庆府:元为重庆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重庆府,属行省。

巴 县:倚郭。东北有大红江巡司。

江津县:南偏东有清平巡司。

壁山县:元省入巴县。成化十九年(1483)析巴县复置壁山县,来属重庆府。北有壁山巡司。

永川县:元省入铜梁县。洪武六年末(1374)析巴县复置永川县,来属重庆府。

荣昌县:元昌元县省入铜梁县,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置昌宁县,来属重庆路。洪武六年末(1374)改置荣昌县。

大足县:元省入铜梁县,明玉珍复置大足县,来属合州。洪武四年(1371)直属重庆府。

安居县:成化十七年(1481)析铜梁、遂宁二县置安居县,来属重庆府。

綦江县:元为南平綦江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播州宣抚司,明玉珍改置綦江县。洪武四年(1371)改属重庆府。南有东溪巡司,后迁县南偏东赶水镇。

南川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綦江县,十三年(1380)复置南川县,仍属重庆府。

长寿县:元为乐温县省入涪州。至正二十三年(1663)明玉珍于旧治西南置长寿县,属涪州。洪武六年(1373)直属重庆府。

黔江县:元属绍庆直隶府。洪武五年末(1373)省入彭水县,十四年(1381)复置黔江县,改属重庆府。

合 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省倚郭石照县入州。

铜梁县:

定远县:嘉靖三十年(1551)自女菁平徙治庙儿坝(猫儿坝)。

忠 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临江县入州。西有临江巡司。

酆都县:元为丰都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涪州,十三年(1380)置酆都县,仍属忠州。县境有沙子关巡司。

垫江县:元省入丰都县,明玉珍复置垫江县,来属忠州。

南宾县:洪武十四年(1381)省入丰都县、石砫宣抚司。

涪 州:元。

武隆县:元为武龙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彭水县,十三年(1380)置武隆县,仍属涪州。

彭水县:元为绍庆直隶府倚郭。洪武四年(1371)绍庆府废,改属重庆府;洪武十年(1377)改属涪州。

遵义军民府

遵义军民府:元为播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572)属行省,十五年(1382)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七年(1394)复改属布政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置遵义军民府,并徙治宣慰司西白田坝。

遵义县:倚郭。元为播川县。洪武五年(1572)改置播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置遵义县,随府徙治白田坝,为倚郭。

桐梓县:万历二十九年(1601)于故夜郎县望草地置桐梓县,来属遵义府。

真安州:元珍州思宁蛮夷军民长官司,明玉珍改置真州。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真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置真安州。

绥阳县:万历二十九年(1601)于故绥阳县地置绥阳县,来属真安州。

仁怀县:万历二十九年(1601)于故怀阳县地置仁怀县,来属真安州。

叙州府

叙州府:元为叙州路。洪武六年(1373)改置叙州府,属行省。

宜宾县:倚郭。西北有宣化巡司,西南有横江镇巡司。

南溪县:

庆符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宜宾县,十三年(1380)复置庆符县,仍属叙州府。

富顺县:元为富顺州。六年(1373)降为富顺县,仍属叙州府。东南有赵化镇巡司。

长宁县:元为长宁州属马湖路。洪武五年(1372)降为长宁县,改属叙州府。东偏南有梅洞堡巡司。

兴文县:元为戎州属马湖路。洪武四年(1371)降为戎县土县,改属叙州府;万历二年(1574)改置兴文县。东北有板桥巡司,后迁县境两河口,仍名板桥巡司。

隆昌县:隆庆元年(1567)析富顺、荣昌二县及泸州于富顺县隆桥马驿置隆昌县,来属叙州府。

宣化县:洪武四年(1371)省入宜宾县,设宣化巡司。

高 州:元为高州,属叙南宣抚司。洪武五年(1372)降为高县,改属叙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复升为高州,自怀远寨徙治中坝。南有江口巡司。

筠连县:元为筠连州属永宁路。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腾川县入州,并降州为筠连县,改属叙州府;十年(1377) 省入高县,十三年(1380)复置筠连县,仍属叙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改属高州。东南有三岔巡司。

珙 县:元为下罗计长官司属叙南宣抚司,明玉珍改置珙州。洪武四年(1371)降为珙县,改属叙州府;

十年(1377)省入高县,十三年(1380)复置珙县,仍属叙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改属高州。南有盐水坝巡司,后迁县境歇马堡,仍名盐水坝巡司。

永宁宣抚司:元为永宁路。洪武七年(1374)改置永宁长官司,属行省;八年(1375)升为永宁宣抚司,十五年(1382)

自纳溪水西徙治纳溪水东,天启三年(1623)废入叙州府,设叙永同知。

太平长官司:元为大坝军民府。洪武年间废,成化四年(1468)置太平长官司,来属永宁宣抚司。

龙安府

龙安府:元为龙州属广元路,明玉珍改置龙州宣慰司。洪武六年自雍村徙治青川所城,同年末(1374)复改

置龙州,仍属广元府,九年(1376)改属保宁府,十四年(1381)改置松潘安抚司,二十年(1387)复改置龙州;

二十二年(1389)改置龙州军民千户所,徙治盘龙坝箭楼山麓,二十八年(1395)改置龙州军民卫,后复改置

龙州,仍属保宁府;宣德七年(1432)改置龙州宣抚司,属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末(1567)改置龙安府。

平武县:倚郭。万历十八年(1590)置宁武县为倚郭,后更名平武县。东北有明月关巡司。

江油县:元省入龙州,明玉珍复置江油县,来属保宁府。洪武十年(1377)省江油县入梓潼县,十三年(1380)复

置江油县,改属保宁府剑州,嘉靖四十五年末(1567)改属龙安府。

石泉县:元属成都路安州。洪武七年(1374)直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末(1567)改属龙安府。东有马坪口巡司。

马湖府

马湖府:元为马湖路。洪武四年末(1372)改置马湖土府,弘治八年(1495)改置马湖府。

屏山县:倚郭。万历十七年(1589)置屏山县,为倚郭。东有悔泥溪巡司。

泥溪长官司:元泥溪为倚郭。洪武四年末(1372)内附,万历十七年(1589)徙治屏山县西。

平夷长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内附,万历年间徙治金沙江北。

蛮夷长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内附,南有戎宁巡司。

沐川长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改置沐川州,寻复改置沐川长官司。

雷波长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内附,二十六年(1393)废。

镇雄府/镇雄军民府

镇雄府:元为芒部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芒部府,属云南布政司,同年徙治纳冲南七里;十六年(1383)改属布政司;十七年(1384)改置芒部军民府,成化年间徙治纳冲,嘉靖五年(1526)更名镇雄军民府,万历三十七年(1609)改置镇雄府。

本 辖:

强 州:元。洪武十七年(1384)之后废。

白水江簸酬长官司:正德十六年(1521)置白水江簸酬长官司。

怀德长官司:嘉靖五年(1526)升却佐寨置怀德长官司。

威信长官司:嘉靖五年(1526)升母响寨置威信长官司。

归化长官司:元为益良州。洪武十七年(1384)之后废;嘉靖五年(1526)升夷良寨置归化长官司。

安静长官司:嘉靖五年(1526)升却落角置安静长官司。

乌蒙军民府

乌蒙军民府:元为乌蒙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乌蒙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改属布政司,十七年(1384)改置乌蒙军民府。

本 辖:

归化州:洪武十五年(1382)置归化州,寻废。

乌撒军民府

乌撒军民府:元为乌撒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乌撒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改属布政司,十七年(1384)

改置乌撒军民府。

本 辖:西有可渡河、赵班巡司,府境有阿赫关、邬撒巡司。

阿都府:元为阿头部属乌撒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属芒部府,十七年(1384)置阿都府,后废入乌撒军民府。

东川军民府

东川军民府:元为东川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东川府,属云南布政司,十七年(1384)改置东川军民府,改属布政司;二十一年(1388)废,二十六年(1393)复置东川军民府,寻自府西南马鞍山徙治万额山南。

潼川州

潼川州:元为潼川直隶府。洪武九年(1376)降为潼川直隶州,并省倚郭郪县入州。

射洪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盐亭县,十三年(1383)复置射洪县,仍属潼川州。

中江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潼川州,十三年(1383)复置中江县,仍属潼川州。

盐亭县。

遂宁县:元为遂宁州,明玉珍省倚郭小溪县入州。洪武九年(1376)降为遂宁县,仍属潼川州。

蓬溪县:元属遂宁州,洪武九年(1376)直属潼川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遂宁县,十三年(1383)复置蓬溪县, 自县东北故城徙今治,仍属潼川州。

安岳县:元省入小溪县,明玉珍复置安岳县,来属潼川府。洪武四年(1371)置普州,为倚郭;九年(1376)普州废,县直属潼川州。

乐至县:元省入小溪县,明玉珍其地改属安岳县。成化元年(1465)复置乐至县,来属潼川州,正德九年(1514)属成都府简州,嘉靖元年(1522)复改属潼川州。

眉州

眉 州:元属嘉定路。洪武九年(1376)降为眉县,仍属嘉定州;十三年(1380)复升为眉州直隶州,属布政司。东南有鱼耶镇巡司。

彭山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眉县,十三年(1383)复置彭山县,仍属眉州。

丹棱县:元省入眉州。洪武六年末(1374)复置丹棱县,来属嘉定府;洪武九年(1376)直属嘉定州,十年(1377) 省入眉县,十三年(1380)复置丹棱县,改属眉州。

青神县:洪武九年(1376)直属嘉定州,十年(1377)省入嘉定州,十三年(1380)复置青神县,复改属眉州。东有犁头湾巡司。

邛州

邛 州:元属嘉定路。洪武九年(1376)降为邛县,仍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1483)复升为邛州直隶州,属布政司。西南有夹门关巡司;西偏北有火井坝巡司,后迁州南二十五里。

大邑县:洪武九年(1376)直属嘉定州,十年(1377)省入邛县,十三年(1380)复置大邑县,仍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1483)复改属邛州。

蒲江县:元省入邛州。洪武六年末(1374)复置蒲江县,来属嘉定府;成化十九年(1483)改属邛州。西有双路巡司。

嘉定州

嘉定州:元为嘉定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嘉定府,属行省;九年(1376)降为嘉定直隶州,并省倚郭龙游县入州。东南有金石井巡司,后废。

峨眉县:西南有中镇巡司,后迁县境大围山。

夹江县。

洪雅县:元省入夹江县。成化十八年(1482)复置洪雅县,来属嘉定州。西有竹箐山巡司。

犍为县:洪武年间自玉津镇徙治惩非镇。县境有四望溪口巡司,北有石马关巡司。

荣 县:元为荣州省入龙游县。洪武六年末(1374)复置荣州,来属嘉定府,九年(1376)降为荣县。

威远县:元省入龙游县。洪武六年末(1374)复置威远县,来属嘉定府;十年(1377)省入荣县,十三年(1380)复置威远县,仍属嘉定府。

泸州

泸 州:元属重庆路。洪武六年(1373)升为直隶州,属行省;洪武年间自州东茜草坝徙今治。西南有石棚镇巡司,北偏西有李市镇巡司。

纳溪县:县境有纳溪口巡司。

江安县:南有板桥巡司。

合江县:洪武初年自神臂山南徙治安乐山麓。

九姓长官司:元为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所。洪武六年末(1374)改置九姓长官司,八年(1375)改属永宁宣抚司;天启六年(1626)改属泸州。

雅州

雅 州:元为直隶州,属朵甘思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属行省,并省倚郭严道县入州。

名山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雅州,十三年(1383)复置名山县,仍属雅州。

荥经县:明玉珍省入严道县。洪武初年复置荥经县,仍属雅州。

芦山县:元为卢山县省。洪武六年末(1474)置芦山县,来属雅州。西北有临关巡司。

百丈县:洪武四年(1371)省入名山县。

平茶洞长官司:元为溶江芝子平茶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洪武八年(1375)分置平茶洞长官司,改属酉阳宣抚司;十七年(1384)直属布政司。

客寨副长官司:洪武初年置客寨副长官司。

黎州安抚司

元为黎州直隶州,属朵甘思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省倚郭汉源县入州,永乐年间废。洪武八年(1375)于黎州西南置黎州长官司,属行省,十一年(1378)升为黎州安抚司,万历二十四年(1596)改置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改属都司。

永宁宣抚司

元至正中改永宁路置。明初改为安抚司,洪武八年(1375年)复为宣抚司。治今四川省叙永县永宁河东。天启三年(1623年)省入叙州府。

天全六番招讨司

元为六番招讨司。洪武六年末(1374)更名天全六番招讨司,属四川行省,二十一年(1388)改属都司;正德十五年(1520)析芦山县娄关和太平山来属。

松潘卫

元为松州,属吐蕃宣慰司松潘叠宕威茂州宣抚司。洪武二十年(1387)废。洪武十一年(1378)置松州卫,十三年(1380)废,寻复置松州卫,二十年(1387)松州废,改置松潘等处军民卫;嘉靖二十四年(1563)改置松潘卫。

八朗安抚司:永乐十四年(1416)置。

麻儿匝安抚司:宣德二年(1427)置。

阿角寨安抚司:正统五年(1440)置。

芒儿者安抚司:正统五年(1440)置。

思囊曰安抚司:正统十一年(1446)置。

阿用簇长官司:宣德十年(1435)置。

潘干寨长官司:正统五年(1440)置。

占藏先结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蜡匝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白马路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山洞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阿昔洞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北定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于北定关置。

麦匝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者多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牟力结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班班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祈命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勒都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包藏先结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阿思簇长官司:宣德十年(1435)置。

叠溪军民千户所

叠溪军民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叠溪右千户所于古翼州,属茂州卫;二十五年(1392)更名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直属都司。

叠溪长官司:永乐四年(1407)于叠溪千户所城置叠溪长官司。

郁即长官司:永乐四年(1407)于叠溪千户所西北置郁即长官司。

军事卫所

编辑
四川都司

四川都司:洪武四年(1371)置四川都卫,治成都府,八年(1375)改置四川都指挥使司。

成都中卫:倚郭。洪武八年(1375)置成都中卫于成都府。

成都左卫: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左卫于成都府,后废。

成都右卫: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右卫于成都府。

灌县千户所:景泰六年(1455)置灌县守御千户所于灌县。

成都前卫: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前卫于成都府。

成都后卫: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后卫于成都府。

宁川卫:洪武十一年(1378)置宁川卫于成都府。

重庆卫:洪武六年(1373)置重庆卫于重庆府。

黔江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84)置黔江守御千户所于黔江县。

酉阳宣慰司:元为酉阳州属怀德府。洪武五年(1372)废。洪武五年(1372)于酉阳州置酉阳宣慰司,八年(1375)降为酉阳宣抚司,属都司,永乐十六年(1418)改属重庆卫,天启元年(1621)复升为宣慰司。司境有宁俊江巡司。

石耶洞长官司:元为石耶洞军民府属怀德府。洪武八年(1375)改置石耶洞长官司,属酉阳宣抚司。

地坝副长官司:永乐年间析石耶洞长官司置地坝副长官司。

邑梅洞长官司:元为佛乡洞长官司属怀德府,明玉珍改置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洪武八年(1375)改置邑梅洞长官司,属酉阳宣抚司;十年(1377)自阿鲁徙治凯堡,建文元年(1399)复徙治阿鲁,永乐初年徙治邑梅。

俊倍洞副长官司:永乐年间改俊倍洞千户置俊倍洞副长官司。

麻兔洞长官司:洪武八年(1375)置麻兔洞长官司,后废。

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元为溶江芝子平茶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洪武八年(1375)分置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改属思南宣慰司;十七年(1384)直属布政司,嘉靖二十五年(1546)徙治酉阳宣抚司上济里,寻省入酉阳宣抚司。

利州卫: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利州卫于广元县。

茂州卫:洪武十一年(1378)置茂州卫于茂州。

威州千户所:洪武十八年(1385)置威州守御千户所于威州。

陇木头长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陇木头长官司于茂州东北。

静州长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静州长官司于茂州东北。

岳希蓬长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岳希蓬长官司于茂州西。

松潘卫:元为松州属吐蕃宣慰司松潘叠宕威茂州宣抚司。洪武二十年(1387)废。洪武十一年(1378)置松州卫,十三年(1380)废,寻复置松州卫,二十年(1387)松州废,改置松潘等处军民卫;嘉靖二十四年(1563)改置松潘卫。

小河千户所:宣德四年(1429)置小河守御千户所于涪水北

八朗安抚司:永乐十四年(1416)置八郎安抚司。

麻儿匝安抚司:宣德二年(1427)置麻儿匝安抚司。

阿角寨安抚司:正统五年(1440)置阿角寨安抚司。

芒儿者安抚司:正统五年(1440)置芒儿者安抚司。

思囊曰安抚司:正统十一年(1446)置思囊曰安抚司。

阿用簇长官司:宣德十年(1435)置阿用簇长官司。

潘干寨长官司:正统五年(1440)置潘干寨长官司。

占藏先结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占藏先结簇长官司。

蜡匝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蜡匝簇长官司。

白马路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白马路簇长官司。

山洞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山洞簇长官司。

阿昔洞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阿昔洞簇长官司。

北定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于北定关置北定簇长官司。

麦匝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麦匝簇长官司。

者多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者多簇长官司。

牟力结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牟力结簇长官司。

班班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班班簇长官司。

祈命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祈命簇长官司。

勒都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勒都簇长官司。

包藏先结簇长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包藏簇长官司。

阿思簇长官司:宣德十年(1435)置阿思簇长官司。

潘州卫:元为潘州属吐蕃宣慰司松潘叠宕威茂州宣抚司。洪武十一年(1378)置潘州卫,三年(1380)废,寻复置潘州卫,二十年(1387)省入松州卫。

叙南卫:洪武四年(1371)置叙南千户所于叙州府,十年(1377)升置叙南卫。

建武千户所:万历元年(1573)置建武守御千户所于兴文县西南武宁城。

泸州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泸州卫于泸州,成化四年(1468)徙治泸州西南渡船铺。

岩州卫:洪武年间置岩州卫于雅州西,后废。

成都左护卫:明初置成都左护卫(属王府)。

成都右护卫:明初置成都右护卫(属王府),后更名龙虎左卫,为在京卫。

成都中护卫:明初置成都中护卫(属王府),后更名豹韬左卫,为在京卫。

蜀府仪卫司:

寿府仪卫司:后废。

寿府群牧所:后废。

保宁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保宁守御千户所于保宁府。

青川千户所:洪武七年(1374)置青川守御千户所于故青川县。

广安千户所:洪武年间置广安守御千户所于广安州,后废;宣德八年(1433)复置广安守御千户所。

雅州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雅州守御千户所于雅州。

黎州军民千户所:元为黎州直隶州,属朵甘思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省倚郭汉源县入州,永乐年间废。洪武八年(1375)于黎州西南置黎州长官司,属行省,十一年(1378)升为黎州安抚司,万历二十四年(1596)改置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改属都司。

黎州土千户所:万历二十四年(1596)置黎州土千户所于大田坝。

叠溪军民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叠溪右千户所于古翼州,属茂州卫;二十五年(1392)更名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直属都司。

叠溪长官司:永乐四年(1407)于叠溪千户所城置叠溪长官司。

郁即长官司:永乐四年(1407)于叠溪千户所西北置郁即长官司。

大渡河千户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大渡河守御千户所于大渡河,后徙治黎州安抚司。

浦江关军民千户所:,明置浦江关军民千户所,后废。

天全六番招讨司:元为六番招讨司。洪武六年末(1374)更名天全六番招讨司,属四川行省,二十一年(1388)改属都司;正德十五年(1520)析芦山县娄关和太平山来属。

安宁宣抚司:成化十三年(1477)置安宁宣抚司。

怀远长官司:成化十三年(1477)置怀远长官司。

宣化长官司:成化十三年(1477)置宣化长官司。

四川行都司

四川行都司:元属云南行省。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治建昌卫。

建昌军民卫:元为建昌路,倚郭建安州、永宁州。洪武十五年(1382)路改置建昌府,同年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五年(1392)府废,二十七年(1394)建安州、永安州俱废入建昌卫。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卫,属云南都司,同年改属四川都司,二十五年(1392)改置建昌军民卫,二十七年(1394)改属行都司。北有泸湖巡司,南有麻剌巡司;又西南有打冲河巡司,后废;东南有白水巡司,后废;东有龙溪巡司,后废。

礼州中中千户所:元为礼州属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废入礼州中中千户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礼州守御中中千户所。

礼州后千户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礼州守御后千户所。

打冲河中前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打冲河守御中前千户所于打冲河东。

德昌千户所:元为德州属德昌路。洪武二十五年(1392)废入德昌千户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德昌守御千户所。

昌州长官司:元为昌州,为德昌路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路改置德昌府,同年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七年(1394)府废,州改置昌州长官司,改属建昌卫。

威龙长官司:元为威龙州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1382)更名威隆州,二十七年(1394)改置威龙长官司, 改属建昌卫。

普济长官司:元为普济州属德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置普济长官司,改属建昌卫。

建昌土卫: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土卫,万历年间废。

里 州:元属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废入建昌卫。

阔 州:元属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废入建昌卫。

泸 州:元属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废入建昌卫。

隆 州:元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1382)废。

碧舍县:元为北社县属永宁州。洪武十五年(1382)更名碧舍县,二十七年(1394)省入建昌卫。

泸沽县:元属礼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省入礼州中中千户所,后设泸沽巡司。

建昌前卫: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建昌前卫于建昌卫城,属四川都司,同年改属行都司,万历三年(1575)废。

宁番军民卫:元为苏州属建昌路。洪武二十五年(1392)废。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苏州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五年(1392)苏州废,改置苏州军民卫;二十六年(1393)更名宁番军民卫,二十七年(1394)改属行都司。

冕山桥后千户所:正统六年(1441)置冕山桥守御后千户所于冕山堡。

中 县:元直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属永宁州,十七年(1384)改属苏州,二十七年(1394)废入宁番卫。

越巂军民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越巂军民卫于邛部州西南,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1394)改属行都司。

镇西后千户所:弘治年间置镇西守御后千户所于越巂卫北。

邛部长官司:元为邛部州属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升为邛部军民府,后仍降为邛部州,改属越巂军民卫,永乐元年(1403)改置邛部长官司。

盐井军民卫:元为柏兴直隶府。洪武十五年(1382)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降为柏兴直隶州,并省倚郭闰盐县入州;二十六年(1393)州废。

并置盐井军民卫于故州城东,改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1394)改属行都司。

打冲河中左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7)置打冲河守御中左千户所于打冲河所城。

马剌长官司:永乐五年(1407)置马剌长官司。

金 县:洪武十七年(1384)废入柏兴州。

会川军民卫:元为会川路,倚郭武安州。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会川府,同年改属四川布政司,并降州为武安县,二十四年(1391)复升县为武安州;二十六年(1393)府废;二十七年(1394)复置会川府,同年复废,并废武安州入会川卫。洪武十五年(1382)置会川守御千户所于会川府北,属建昌卫;二十五年(1392)改置会川守御军民千户所,同年升为会川军民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1394)改属行都司。南有搭甲渡巡司。

迷易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末(1393)置迷易守御千户所于撒连街。

永昌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1382)降为永昌县,二十四年(1391)复升为永昌州,二十七年(1394)废入会川卫。

黎溪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1382)降为永昌县,二十四年(1391)复升为黎溪州,二十七年(1394)废入会川卫。

姜 州:元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属东川府,二十一年(1388)改属会川府,二十七年(1394)废入会川卫。

会理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属东川府,二十一年(1388)复改属会川府,二十七年(1394)废入会川卫。

麻龙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属东川府,二十一年(1388)复改属会川府,二十七年(1394)废入会川卫。

通安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属东川府,二十一年(1388)复改属会川府,二十七年(1394)废入会川卫。

麻龙县: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七年(1383)改属麻龙州,二十七年(1394)废入会川卫。

明代部分地名考

潘州卫:今若尔盖肥求吉乡境; 岩州卫:今泸定县安岚;

小河所:今平武县小河乡; 叠溪所/叠溪长官司:今茂县叠溪镇叠溪古城;

青川所:今青川县青溪镇; 礼州中中所/礼州后所:今西昌市礼州镇;

德昌所:今德昌县; 打冲河中前所/打冲河中左所:今西昌市西南境;

冕山桥后所:今喜德县冕山镇; 镇西后所:今甘洛县海棠镇;

迷易所:今米易县;

八朗安抚司:; 麻儿匝安抚司:今马尔康县;

阿角寨安抚司:; 芒儿者安抚司:今松潘县上八寨乡;

思囊曰安抚司:今平武县西北境;

泥溪长官司(泥溪):今屏山县泥溪镇; 平夷长官司:今屏山县新安镇;

蛮夷长官司:今屏山县新市镇; 沐川长官司:今沐川县;

雷波长官司:今雷波县; 白水江簸酬长官司:

怀德长官司:今彝良县奎香乡; 威信长官司:今彝良县;

归化长官司:今镇雄县母享镇; 安静长官司:今彝良县旧城镇;

九姓长官司:今叙永县西北同心村; 太平长官司:今叙永县大坝镇;

平茶洞长官司:今秀山县境内高秀; 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

石耶洞长官司:今秀山县石耶镇; 邑梅洞长官司(阿鲁):今秀山县钟灵乡;

邑梅洞长官司(凯堡): 邑梅洞长官司(邑梅):今秀山县梅江镇;

麻兔洞长官司:

陇木头长官司:今茂县石鼓乡陇木头; 静州长官司:今茂县凤仪镇静州村;

岳希蓬长官司:今茂县石鼓乡大宋渠; 阿用簇长官司:;

潘干寨长官司:; 占藏先结簇长官司:今迭部县东南卓藏;

蜡匝簇长官司:今舟曲县西北立即簇; 白马路簇长官司:今九寨沟县南境;

山洞簇长官司:; 阿昔洞簇长官司:今若尔盖县阿西乡;

北定簇长官司:今松潘县东南北定; 麦匝簇长官司:今黑水县麦扎乡;

者多簇长官司:; 牟力结簇长官司:今松潘县牟尼乡;

班班簇长官司:; 祈命簇长官司:今松潘县北祈命;

勒都簇长官司:; 包藏先结簇长官司:;

阿思簇长官司:今松潘县北阿思;

郁即长官司:今茂县叠溪镇西北15里;

昌州长官司:今德昌县王所乡昌州村; 威龙长官司:今米易县挂榜镇威龙村;

普济长官司:今米易县普威镇; 邛部长官司:今越西县东北邛部;

马喇长官司:今攀枝花市仁和区同德镇;

历任四川布政使

任职人员

编辑
共有 52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林儁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廿日(1796,1,29)

嘉慶四年十一月廿八日(1799,12,24)因病解任

-

2

楊揆

嘉慶四年十一月廿八日(1799,12,24)

調

嘉慶九年五月十六日(1804,6,23)卒

離職根據四川通志卷115頁3571、碑傳集卷87頁4

3

董教增

嘉慶九年六月一日(1804,7,7)

嘉慶十二年五月六日(1807,6,11)調皖撫

-

4

姚令儀

嘉慶十二年五月六日(1807,6,11)

嘉慶十四年八月廿二日(1809,10,1)因病開缺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十四),頁510

5

方積

嘉慶十四年八月廿二日(1809,10,1)

嘉慶十九年十月廿九日(1814,12,10)卒

離職根據二知軒文存卷27頁4

6

陳若霖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1814,12,28)

嘉慶廿年十二月二日(1815,12,31)調滇撫

-

7

李鑾宣

嘉慶廿年十二月二日(1815,12,31)

嘉慶廿二年九月廿四日(1817,11,3)同上

-

8

曹六興

嘉慶廿二年九月廿四日(1817,11,3)

道光元年六月四日(1821,7,2)調安徽布政使

-

9

張志緒

道光元年六月四日(1821,7,2)

道光二年九月八日(1822,10,22)調江寧布政使

-

10

戴三錫

道光二年九月八日(1822,10,22)

調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七日(1824,1,27)調署四川總督

-

11

陸言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七日(1824,1,27)

調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調左副都御史

-

12

韓文綺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

道光五年七月三日(1825,8,16)調雲南布政使

-

13

董淳

道光五年七月三日(1825,8,16)

道光九年三月六日(1829,4,9)命到京

-

14

桂良

道光九年三月六日(1829,4,9)

道光十年四月廿八日(1830,5,20)調廣東布政使

-

15

尹濟源

道光十年四月廿八日(1830,5,20)

道光十二年九月一日(1832,9,24)調晉撫

-

16

劉重麟

道光十二年九月一日(1832,9,24)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1833,12,30)丁母憂

離職根據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奏摺檔,頁161

17

李羲文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1833,12,30)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廿日(1836,2,6)命到京

-

18

蘇廷玉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廿日(1836,2,6)

道光十八年七月九日(1838,8,28)調署總督

-

19

劉韻珂

道光十八年七月九日(1838,8,28)

道光廿年七月八日(1840,8,5)調浙撫

-

20

鍾祥

道光廿年七月八日(1840,8,5)

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42,1,28)命到京陛見

-

21

徐廣縉

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廿六日(1842,2,5)

道光廿二年九月廿五日(1842,10,28)丁母憂

離職根據傳包

22

龔綬

道光廿二年九月廿八日(1842,10,31)

道光廿三年四月十五日(1843,5,14)緣事革職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四八),頁223(以查庫御史任內有失)

23

王兆琛

道光廿三年四月十五日(1843,5,14)

道光廿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847,2,1)調晉撫

-

24

陳士枚

道光廿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847,2,1)

道光廿八年九月四日(1848,9,30)調陝撫

-

25

吳振棫

道光廿八年九月五日(1848,10,1)

調

咸豐二年五月十日(1852,6,27)調滇撫

-

26

楊培

咸豐二年五月十一日(1852,6,28)

咸豐六年十一月九日(1856,12,6)命到京

-

27

祥奎

咸豐六年十一月九日(1856,12,6)

咸豐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61,10,18)緣事革職

-

28

劉蓉

咸豐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61,10,18)

咸豐十一年十一月二日(1861,12,3)墨縗入仕俟服闋後接篆

-

29

毛震壽

咸豐十一年十一月二日(1861,12,3)

暫兼署

-

-

30

劉蓉

同治元年二月十三日(1862,3,13)

同治二年七月二日(1863,8,15)調陝撫

實授

31

江忠濬

同治二年九月八日(1863,10,20)

同治六年十月十七日(1867,11,12)調廣西布政使

-

32

蔣志章

同治六年十月十七日(1867,11,12)

同治八年十二月五日(1870,1,6)調陝撫

-

33

王德固

同治八年十二月六日(1870,1,7)

光緒元年四月廿八日(1875,6,1)休致

-

34

文格

光緒元年四月廿八日(1875,6,1)

調

光緒二年三月廿八日(1876,4,22)調滇撫

-

35

程豫

光緒二年三月廿九日(1876,4,23)

光緒七年閏七月十七日(1881,9,10)到京另候簡用

-

36

鹿傳霖

光緒七年閏七月十七日(1881,9,10)

光緒九年二月廿九日(1883,4,6)調豫撫

-

37

張凱嵩

光緒九年三月一日(1883,4,7)

光緒九年十一月廿八日(1883,12,27)調黔撫

-

38

易佩紳

光緒九年十二月一日(1883,12,29)

調

光緒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86,1,22)調江蘇布政使

-

39

王嵩

光緒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86,1,22)

調

光緒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86,9,18)卒

離職根據光緒十二年九月月摺檔(未任,行抵安陽病故)

40

崧蕃

光緒十二年九月十日(1886,10,7)

光緒十七年五月廿八日(1891,7,4)調黔撫

-

41

龔照瑗

光緒十七年五月廿九日(1891,7,5)

光緒十九年十月四日(1893,11,11)以三品京堂候補出使英法義比

-

42

王毓藻

光緒十九年十月五日(1893,11,12)

光緒廿三年二月五日(1897,3,7)調黔撫

-

43

裕長

光緒廿三年二月五日(1897,3,7)

光緒廿三年十一月十八日(1897,12,11)調直隸布政使

-

44

王之春

光緒廿三年十一月十八日(1897,12,11)

調

光緒廿五年八月八日(1899,9,12)調晉撫

-

45

周馥

光緒廿五年八月八日(1899,9,12)

光緒廿六年九月廿一日(1900,11,12)調直隸布政使

-

46

員鳳林

光緒廿六年九月廿一日(1900,11,12)

光緒廿八年六月廿三日(1902,7,27)調安徽布政使

-

47

張曾敭

光緒廿八年六月廿三日(1902,7,27)

調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日(1903,2,17)調晉撫

-

48

陳璚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日(1903,2,17)

光緒廿九年九月廿三日(1903,11,11)緣事革職

-

49

許涵度

光緒廿九年九月廿三日(1903,11,11)

光緒卅四年三月十五日(1908,4,15)調陝西布政使

-

50

王人文

光緒卅四年三月十五日(1908,4,15)

調

宣統三年三月廿三日(1911,4,21)調督辦川滇邊務大臣

-

51

周儒臣

宣統三年三月廿三日(1911,4,21)

宣統三年九月十三日(1911,11,3)署雲南布政使

-

52

高而謙

宣統三年九月十三日(1911,11,3)

調署

-

-

历任四川按察使

共有 80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楊揆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廿日(1796,1,29)

嘉慶二年正月廿二日(1797,2,18)調甘肅布政使

-

2

張繼辛

嘉慶二年正月廿三日(1797,2,19)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調貴州按察使

-

3

先福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

調

嘉慶五年九月廿三日(1800,11,9)調河南布政使

-

4

董教增

嘉慶五年九月廿三日(1800,11,9)

嘉慶七年八月十一日(1802,9,7)調貴州按察使

-

5

劉清

嘉慶七年八月十一日(1802,9,7)

嘉慶十一年二月廿四日(1806,4,12)丁繼母憂

離職根據嘉慶十一年二月長編總檔

6

姚令儀

嘉慶十一年二月廿四日(1806,4,12)

嘉慶十二年五月六日(1807,6,11)調布政使

-

7

方積

嘉慶十二年五月六日(1807,6,11)

嘉慶十四年八月廿二日(1809,10,1)同上

-

8

常發祥

嘉慶十四年八月廿二日(1809,10,1)

嘉慶十九年正月廿一日(1814,2,10)調貴州布政使

-

9

陳若霖

嘉慶十九年正月廿一日(1814,2,10)

調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1814,12,28)調布政使

-

10

曹六興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1814,12,28)

嘉慶廿二年九月廿四日(1817,11,3)同上

-

11

富信

嘉慶廿二年九月廿四日(1817,11,3)

嘉慶廿二年十一月廿二日(1817,12,29)調貴州按察使

-

12

韓文綺

嘉慶廿二年十一月廿二日(1817,12,29)

調

嘉慶廿五年三月十七日(1820,4,29)調江西布政使

-

13

章凱

嘉慶廿五年三月十七日(1820,4,29)

嘉慶廿五年五月七日(1820,6,17)調廣西按察使

-

14

張志緒

嘉慶廿五年五月七日(1820,6,17)

調

道光元年六月四日(1821,7,2)調布政使

-

15

陳中孚

道光元年六月四日(1821,7,2)

道光元年十月十一日(1821,11,5)調廣東按察使

-

16

戴三錫

道光元年十月十一日(1821,11,5)

道光二年七月十二日(1822,8,28)調江寧布政使

-

17

魏元烺

道光二年七月十二日(1822,8,28)

道光二年九月廿二日(1822,11,5)調江西按察使

-

18

蘇成額

道光二年九月廿二日(1822,11,5)

調

道光三年二月一日(1823,3,13)調貴州按察使

-

19

裕泰

道光三年二月一日(1823,3,13)

調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調安徽按察使

-

20

吉恆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

道光五年月日丁憂

-

21

興科

道光五年七月十六日(1825,8,29)

道光六年正月卅日(1826,3,8)調湖北按察使

-

22

吉恆

道光六年正月卅日(1826,3,8)

-

-

23

吉恆

道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1828,2,1)

道光十一年八月廿四日(1831,9,29)調浙江布政使

實授

24

花杰

道光十一年八月廿四日(1831,9,29)

調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五日(1833,9,8)調福建布政使

-

25

蘇廷玉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五日(1833,9,8)

調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廿日(1836,2,6)調布政使

-

26

多歡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廿日(1836,2,6)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1838,12,30)緣事交部嚴加議處

十一月十九日部議革職

27

蘇廷玉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1838,12,30)

道光廿年五月日調大理寺少卿

離職根據傳包

28

朱士達

道光廿年五月十八日(1840,6,17)

道光廿年十二月十九日(1841,1,11)調陝西按察使

-

29

李星沅

道光廿年十二月十九日(1841,1,11)

調

道光廿一年五月十日(1841,6,28)調江蘇按察使

-

30

張日晸

道光廿一年五月十日(1841,6,28)

調

道光廿二年七月五日(1842,8,10)調河南布政使

-

31

劉耀椿

道光廿二年七月五日(1842,8,10)

道光廿二年七月十日(1842,8,15)前緣事交部嚴加議處以道員留閩

由福建興泉永道遷,未到任

32

潘鐸

道光廿二年七月十日(1842,8,15)

道光廿五年四月十四日(1845,5,19)調山西布政使

-

33

劉喜海

道光廿五年四月十四日(1845,5,19)

道光廿七年六月十日(1847,7,21)調浙江布政使

-

34

張集馨

道光廿七年六月十日(1847,7,21)

道光廿九年七月廿五日(1849,9,11)調貴州布政使

-

35

徐有壬

道光廿九年七月廿五日(1849,9,11)

道光卅年八月四日(1850,9,9)調雲南布政使

-

36

呂佺孫

道光卅年八月四日(1850,9,9)

咸豐元年五月廿三日(1851,6,22)調貴州布政使

-

37

蘇敬衡

咸豐元年五月廿三日(1851,6,22)

咸豐二年十一月十九日(1852,12,29)調浙江按察使

-

38

文煜

咸豐二年十一月十九日(1852,12,29)

咸豐三年七月十一日(1853,8,15)調江寧布政使

-

39

周鳴鸞

咸豐三年七月十一日(1853,8,15)

-

未到任

40

司徒照

咸豐三年七月廿一日(1853,8,25)

咸豐三年十一月十八日(1853,12,18)調陝西布政使

-

41

胡興仁

咸豐三年十一月十八日(1853,12,18)

咸豐四年四月十四日(1854,5,10)調廣西布政使

-

42

夏廷樾

咸豐四年四月十四日(1854,5,10)

咸豐四年六月十六日(1854,7,10)調湖北布政使

-

43

文發

咸豐四年六月十六日(1854,7,10)

咸豐四年六月廿四日(1854,7,18)調湖北按察使

未到任

44

胡林翼

咸豐四年六月廿四日(1854,7,18)

咸豐四年八月二日(1854,9,23)調湖北按察使

仍留湖南軍營,未到任

45

文俊

咸豐四年八月二日(1854,9,23)

調

咸豐五年正月十三日(1855,3,1)同上

-

46

曹澍鍾

-

-

-

47

馬秀儒

咸豐五年正月十三日(1855,3,1)

咸豐五年七月三日(1855,8,15)調湖北布政使

-

48

祥奎

咸豐五年七月三日(1855,8,15)

咸豐六年十一月九日(1856,12,6)調布政使

-

49

曹澍鍾

咸豐六年十一月九日(1856,12,6)

咸豐七年十一月十日(1857,12,25)調廣西布政使

-

50

張思鏜

咸豐七年十一月十日(1857,12,25)

咸豐九年五月十九日(1859,6,19)卒

離職根據咸豐九年六月外紀檔,頁030

51

蔣徵蒲

咸豐九年六月十二日(1859,7,11)

咸豐十一年正月八日(1861,2,17)緣事解任

-

52

蕭浚蘭

咸豐十一年正月八日(1861,2,17)

咸豐十一年四月七日(1861,5,16)調雲南布政使

-

53

毛震壽

咸豐十一年四月七日(1861,5,16)

同治元年二月十三日(1862,3,13)調陝西布政使

-

54

牛樹梅

同治元年二月十三日(1862,3,13)

同治三年正月五日(1864,2,12)命到京

-

55

蔣志章

同治三年正月五日(1864,2,12)

同治三年七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續碑傳集卷26頁19

56

張兆棟

同治三年九月十三日(1864,10,13)

同治四年二月十日(1865,3,7)調廣東按察使

-

57

趙長齡

同治四年二月十日(1865,3,7)

同治四年八月三日(1865,9,22)調陝撫

-

58

楊重雅

同治四年八月三日(1865,9,22)

同治六年八月二日(1867,8,30)丁母憂

離職根據同治六年八月長編總檔

59

翁同爵

同治六年八月二日(1867,8,30)

同治七年十二月廿三日(1869,2,4)調陝西布政使

-

60

英祥

同治七年十二月廿三日(1869,2,4)

光緒元年四月廿八日(1875,6,1)調廣西按察使

-

61

沈秉成

光緒元年四月廿九日(1875,6,2)

調

光緒元年六月廿四日(1875,7,26)因病休致

-

62

杜瑞聯

光緒元年六月廿五日(1875,7,27)

光緒二年九月十一日(1876,10,27)調雲南布政使

-

63

方濬頤

光緒二年九月十一日(1876,10,27)

光緒五年閏三月廿二日(1879,5,12)緣事革職

-

64

黎培敬

光緒五年閏三月廿三日(1879,5,13)

光緒六年六月十四日(1880,7,20)調漕運總督

-

65

游百川

光緒六年六月十四日(1880,7,20)

光緒七年四月八日(1881,5,5)調順天府府尹

-

66

鹿傳霖

光緒七年四月八日(1881,5,5)

調

光緒七年閏七月十七日(1881,9,10)調布政使

-

67

張凱嵩

光緒七年閏七月十七日(1881,9,10)

光緒九年三月一日(1883,4,7)同上

-

68

如山

光緒九年三月一日(1883,4,7)

光緒十一年三月十三日(1885,4,27)到京另候簡用

-

69

游智開

光緒十一年三月十三日(1885,4,27)

光緒十四年十月十八日(1888,11,21)調廣東布政使

-

70

何樞

光緒十四年十月十八日(1888,11,21)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1890,1,2)調湖南布政使

-

71

德壽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1890,1,2)

光緒十八年四月十二日(1892,5,8)調安徽布政使

-

72

文光

光緒十八年四月十二日(1892,5,8)

光緒廿五年二月四日(1899,3,15)調湖南按察使

-

73

張曾敭

光緒廿五年二月四日(1899,3,15)

光緒廿五年七月廿八日(1899,9,2)調福建布政使

-

74

萬培因

光緒廿五年七月廿八日(1899,9,2)

-

-

75

夏旹

光緒廿六年八月廿三日(1900,9,16)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調陝西布政使

-

76

陳璚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

調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日(1903,2,17)調布政使

-

77

馮煦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一日(1903,2,18)

光緒卅一年八月十八日(1905,9,16)調安徽布政使

-

78

和爾賡額

光緒卅一年八月十八日(1905,9,16)

宣統元年二月十七日(1909,3,8)開缺另候簡用

-

79

江毓昌

宣統元年二月十八日(1909,3,9)

宣統三年三月四日(1911,4,2)因病解職

-

80

常裕

宣統三年三月四日(1911,4,2)

宣統三年十月十三日(1911,12,3)准乞休

-

历任四川学政

共有 46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李楘

乾隆六十年四月廿五日(1795,6,11)

-

-

2

陳希曾

嘉慶三年八月十一日(1798,9,20)

-

-

3

錢栻

嘉慶六年八月八日(1801,9,15)

-

-

4

周廷棟

嘉慶九年八月八日(1804,9,11)

嘉慶十年十一月七日(1805,12,27)調刑部右侍郎

-

5

周系英

嘉慶十年十一月七日(1805,12,27)

-

-

6

史致儼

嘉慶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07,9,22)

-

-

7

趙佩湘

嘉慶十五年八月廿二日(1810,9,20)

嘉慶十八年正月七日(1813,2,7)丁憂

離職根據嘉慶十八年正月分上諭檔,頁00035

8

毛謨

嘉慶十八年正月七日(1813,2,7)

-

-

9

俞恆澤

嘉慶廿一年八月十一日(1816,10,1)

-

-

10

聶銑敏

嘉慶廿四年九月五日(1819,10,23)

-

-

11

吳傑

道光二年八月十三日(1822,9,27)

-

-

12

潘光藻

道光五年八月三日(1825,9,14)

-

-

13

郭尚先

道光八年八月三日(1828,9,11)

-

-

14

黃琮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日(1831,9,7)

-

-

15

李振庸

道光十四年八月二日(1834,9,4)

道光十四年八月三日(1834,9,5)兩耳重聽,仍回兵科給事中任

未到任

16

王篤

道光十四年八月三日(1834,9,5)

-

-

17

羅惇衍

道光十七年八月二日(1837,9,1)

道光十七年八月六日(1837,9,5)年紀過輕留京供職

未到任

18

何桂馨

道光十七年八月六日(1837,9,5)

-

八月廿八日自京起程,十一月十六日接任(道光朝宮中檔001106號)

19

何裕承

道光廿年八月二日(1840,8,28)

-

-

20

蔡振武

道光廿三年八月二日(1843,9,25)

-

-

21

徐士穀

道光廿六年八月四日(1846,9,23)

道光廿八年二月廿三日(1848,3,27)緣事到京聽候部議

降四級調用

22

支清彥

道光廿八年二月廿三日(1848,3,27)

-

-

23

何紹基

咸豐二年八月六日(1852,9,19)

咸豐五年四月十四日(1855,5,29)緣事降三級調用

離職根據咸豐五年四月分上諭檔,頁00101

24

鄭瓊詔

咸豐五年四月十四日(1855,5,29)

-

-

25

李德儀

咸豐八年八月三日(1858,9,9)

咸豐十年正月十八日(1860,2,9)卒

離職根據咸豐朝宮中檔011756號

26

黃倬

咸豐十年二月三日(1860,2,24)

-

-

27

楊秉璋

同治三年八月一日(1864,9,1)

-

-

28

鍾駿聲

同治六年八月一日(1867,8,29)

-

-

29

夏子

同治九年八月一日(1870,8,27)

-

-

30

張之洞

同治十二年八月一日(1873,9,22)

-

-

31

譚宗浚

光緒二年八月一日(1876,9,18)

-

-

32

陳懋侯

光緒五年八月一日(1879,9,16)

-

-

33

朱逌然

光緒七年四月八日(1881,5,5)

光緒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882,12,20)卒

離職根據錢保塘;清風室文鈔十、傳稿

34

邵積誠

光緒八年十二月廿七日(1883,2,4)

-

-

35

盛炳緯

光緒十一年八月一日(1885,9,9)

光緒十三年四月四日(1887,4,26)丁憂

-

36

高賡恩

光緒十三年四月四日(1887,4,26)

-

-

37

朱善祥

光緒十四年八月一日(1888,9,6)

-

-

38

瞿鴻禨

光緒十七年八月一日(1891,9,3)

-

-

39

吳樹棻

光緒廿年八月一日(1894,8,31)

-

-

40

吳慶坻

光緒廿三年八月一日(1897,8,28)

-

-

41

吳郁生

光緒廿六年九月十日(1900,11,1)

-

-

42

鄭沅

光緒廿九年八月一日(1903,9,21)

光緒卅二年四月二日(1906,4,25)裁缺

-

43

方旭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日(1906,5,13)

宣統元年二月十七日(1909,3,8)開缺以道員仍留原省補用

-

44

趙啟霖

宣統元年二月十八日(1909,3,9)

宣統二年二月十六日(1910,3,26)解職養親

-

45

劉嘉琛

宣統二年二月十六日(1910,3,26)

宣統三年六月一日(1911,6,26)修墓解任

-

46

方履中

宣統三年六月一日(1911,6,26)

-

-

下一篇 行都指挥使司

上一篇 北胜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