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彦县 编辑
巴彦县,隶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中游北岸,东南西北分别与木兰县、宾县、呼兰区、绥化市北林区及绥化市庆安县为邻,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3137.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巴彦县户籍总人口628018人。截至2023年6月,巴彦县辖10个镇、8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巴彦镇拥政路35号。商周时代,巴彦县属肃慎族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巴彦县人民政府建立;1996年3月,松花江行署与哈尔滨市合并,巴彦县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巴彦县旧名满语“巴彦苏苏”,意为“富饶之乡”。巴彦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养猪第一县”、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书法之乡”。2022年,巴彦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4亿元,按基期不变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6.2%。
中文名:巴彦县
外文名:Bayan County
行政区划代码:230126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地理位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部
面积:3137.7 km²
下辖地区:10个镇、8个乡
政府驻地:巴彦镇拥政路35号
电话区号:0451
邮政编码:151800
气候条件: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628018 人(2022年末户籍人口)
著名景点:驿马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峰山庄、江湾水库、皇后村、高丽寨等
火车站:兴隆镇站
车牌代码:黑L
地区生产总值:135.4 亿元(2022年)
两汉、魏晋及南北朝前期,巴彦属于北夫余之地,南北朝时期,巴彦属于豆莫娄之地。
隋唐时期,巴彦为靺鞨黑水部之地。
辽金时期,巴彦为"生女真"之地,后属于上京会宁府东北境,该时期县境内有泥庞古部、唐括部,术甲部。
元初,巴彦为帖木格斡赤斤的封地(后属辽阳行中书省女直水达达路)。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把开元路的东部割出,另设立水达达路,巴彦直辖于女直水达达路。
明代,巴彦为海西女真之地,归属于亦玛拉山、卜颜、木兰河、塔山诸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松花江流域一带的呼兰(包括巴彦等地)、海伦、依兰至同江等地划入明版图。永乐四年(1406年)二月,在呼兰河流域设塔山卫(为今木兰、巴彦、肇东、呼兰等地),同年闰七月,在县境内设立了亦马刺(山)卫(或作亦马拉山,即今县内之驿马山),同时设立了卜颜卫(今木兰县白杨木河口,其地相当于“海西东水陆城站"中的"伯颜迷站"),永乐五年(1407年)正月,又设置了木兰河卫(今木兰县北的白杨木河流域)。永乐七年(1409年),在黑龙江下游奴尔干卫的治所当在黑龙江与阿姆贡河汇合右岸的特林(庙街)地方设立了奴尔干都司,居住在巴彦之地的海西女真和境内及县境附近的亦马刺山、卜颜、木兰河等卫所统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巴彦风光
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黑龙江将军,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呼兰城守尉,巴彦地区归其管辖。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于呼兰城以东设呼兰厅理事同知,巡检各1员,治理巴彦苏苏等处地方,十一月初十日正式核准,是为巴彦县建治之始。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升呼兰厅为呼兰府(移治呼兰城),原呼兰厅改设巴彦州。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1月23日,将巴彦州改为巴彦县,州衙改为县公署,知州改称县知事。民国8年(1919年)8月,设绥兰道,该县归其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改巴彦县知事公署为县政府,改县知事为县长。
伪满洲国建立后,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5日,改巴彦县政府为县公署,同时成立自治指导委员会,后改称参事处,自治指导员改称参事官,皆由日本官员充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伪满政府公布"政府改革大纲",12月份取销参事官制度,改为副县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该县解放;8月16日,成立巴彦县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伪县长宋殿才任会长,伪满协和会长迟克勋任副会长;9月2日,抗联干部进入该县开辟工作,成立巴彦县人民自卫军;10月中旬,接管地方维持会,成立巴彦县民主政府;10月末,中共滨江省委派人着手做政权建设工作;11月5日,解散县民主政府,正式建立巴彦县人民政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改滨江省为松江省,辖4个专员公署,该县隶属哈北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销后,归松江省政府直辖。
1954年6月,原松江省、黑龙江省合并称黑龙江省,该县由省直辖。
1955年3月,巴彦县人民政府改称巴彦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3月,设立绥化专员公署,该县划归绥化专署所辖。
1958年8月,绥化专署改称松花江专署,移治哈尔滨市,巴彦县仍为其属县。
1960年4月,巴彦县划为哈尔滨市郊县,直接受市委、市政府领导。
1965年6月14日,松花江专署恢复绥化专署旧称,移治绥化县,将哈尔滨市委农委分出成立松花江专署,巴彦县归新松花江专署管辖。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夺权,巴彦县人民委员会瘫痪。
1967年3月27日,“造反派”实行大联合,成立巴彦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巴彦县人民政府的职能作用。
1996年3月,松花江行署与哈尔滨市合并,巴彦县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区划沿革
清同治元年(1862年),呼兰厅所辖地面按照开垦区域分为十二段,计:巴彦苏苏、甘沐林子、拉三太、阿力罕、大荒沟、大木兰达、小木兰达、津河、格木克河、努敏河、尼尔吉河、额依浑河,段设乡约负责各项事务。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分出濠河(即今泥河)以北津河、格木克河、努敏河、尼尔吉河、额依浑河五段地设绥化厅,呼兰厅属境为七段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分出呼兰厅所属大、小木兰达两段地设木兰县,巴彦州境遂为巴彦苏苏、阿力罕、甘沐林子、拉三太、大荒沟五段地,并将段改为牌。巴彦苏苏段分为天字、苏字两牌,余仍旧名,而阿力罕、拉三太两牌各冠以东西之称,甘沐林子冠以南北之称。州境共计九牌,即天字牌、苏字牌、东阿力罕牌、西阿力罕牌、南甘沐林子牌、北甘沐林子牌、东拉三太牌,西拉三太牌、大荒沟牌。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改为东、南、西、北乡。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改为九区。
民国时期,全县仍分九个区(城区不在内),以警务兼管行政,每区设有巡官、文书,警察办理一切行政事宜,其后警政分管,遂改九区为五区(城区划入)。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将原保甲制改为街村制。全县划分3个街、20个村。即巴彦、西集、兴隆3个街;富裕、国道、下坎、双庙、龙泉、通达、洼兴、镇东、丰乐,康庄、安宁、龙庙、万发、四间庙、宝山、双井、人和、天增、古山、山后20个村。街、村下设区、牌。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初,全县划分7个区。计为城区辖9个街道富裕区辖富裕、下坎、国道、双庙4个村,龙泉区辖龙泉、通达2个村;洼兴区辖洼兴、镇东2个村;龙庙区辖龙庙、康庄、长春、人和4个村;西集区辖西集街、安宁、丰乐2个村;兴隆区辖兴隆镇、宝山、双井、万发、天增、古山、山后6个村。8月,将天增、古山、山后3个村从兴隆区划出,成立天增区,全县计为8个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富裕区分成松山、临江两区,兴隆区分出万长区,天增区分成双合、三山两区;龙泉改称华山区;龙庙区改称民权区,全县共为11区(3个镇)127个村。
1950年,将区名按数字顺序称之。即城区为第一区,临江为第二区,松山为第三区,西集为第四区,华山为第五区,民权为第六区,洼兴为第七区。同时,西集区增设了裕民村,全县为128个村。
1954年3月27日,撤销临江,万长两区建制,将该两区所辖之乡分别划给松江、兴隆两区领导。
1955年6月26日,各区名称又改为按地名称之,同年12月19日,将城区改为巴彦镇。
1956年3月17日,实行并村划乡,全县划40个乡,保留巴彦、西集、兴隆3镇,共为43个乡镇。
1958年3月21日,撤销朝阳,振兴、长胜、宝山、民合、兴华、山后、福兴、团结、丰农等10个乡,全县尚有3个镇,30个乡;同年7月3日,将原撤销的丰农乡并入裕国乡改称榆树乡,将兴隆镇、富源乡合并为兴隆乡,西集镇、裕民乡合并为西集乡,全县计为1个镇,30个乡。
1958年8月30日至9月13目,在巴彦县304个高级社的基础上建成了29个人民公社,即巴彦镇、天德、国道、临江、,松江、永发、西集、安宁、丰乐、龙泉、华山、通达、康庄、为民、长春、镇东、洼兴、东胜、复兴、长山、振平、山后、廉明、合胜、人和、兴隆、德祥、一心,榆树;11月,全县合为8个人民公社,有巴彦镇,五岳河(后改松花江,包括松江、临江、国道、天德、永发等5个乡),龙泉(包括龙泉、华山、通达8个乡),西集(包括西集镇及裕民、新发、安宁、丰乐等4个乡),为民(包括为民、康庄,长春3个乡),洼兴(包括洼兴,镇东、东胜、长山、复兴5个乡),天增(包括人和、平阳、合胜、廉明、振平5个乡),兴隆(包括兴隆镇及太平、德祥、一心,富源,裕国5个乡)。
1959年,将巴彦县8个人民公社改为22个,5月,又将永发、国道两公社并入松花江,全县划为20个人民公社;年末,康庄并入为民;东胜、镇东、复兴、长山4个公社并入洼兴,全县成为巴彦镇、松花江、西集、华山、龙泉、为民、天增、山后、人和、德祥、丰乐、榆树、洼兴、兴隆、太平等15个人民公社,辖233个管理区,1421个生产队。
1960年4月,巴彦镇人民公社改称城关人民公社。
1961年4月20日,经过调整从松花江划出永发、临城、临江3个公社,从为民划出长春、康庄两个公社,从洼兴划出镇东、复兴、长山、东胜4个公社,巴彦县由15个人民公社变为24个,原有290个管理区调整为295个生产大队,生产队由原来的1315个调整为1375个。
1962年8月,从丰乐公社划出安宁公社,从兴隆、榆树两个公社划出红光公社,从人和、天增公社划出振平公社,全县又由24个人民公社变为27个人民公社。
1965年4月27日,将兴隆人民公社改为富源人民公社。
1968年10月27日,将山后公社改为红胜公社。
1969年5月2日,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松花江公社振增大队的5个生产队;振丰大队的7个生产队划归临江公社;松花江公社的民胜大队,合发大队的5个生产队划归永发公社,永发公社天德大队的8个生产队划归临城公社。
1970年1月8日,将兴隆镇、富源公社合并称兴隆公社。
1970年11月,城关公社改称巴彦镇。
1984年2月,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均改为乡(镇)、行政村、自然屯。巴彦县有8个镇,20个乡,334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巴彦县辖10个镇、8个乡, 116个行政村。 县人民政府驻巴彦镇拥政路35号。
乡镇 | 社区 | 行政村 |
---|---|---|
巴彦镇 | 太平社区、吉庆社区、复生社区、兴胜社区、德化社区、兆麟社区 | 福民村、吉庆村、红星村、宗和村、前进村、天德村、金河村 |
兴隆镇 | 铁西社区、得权社区、振兴社区、繁荣社区、文化社区 | 庆隆村、福合村、兴乐村、民权村、建华村、民主村、隆青村、中兴村 |
西集镇 | 光复社区、永安社区 | 常兴村、兴旺村、春发村、荣誉村、繁荣村、共同村 |
洼兴镇 | —— | 长发村、增收村、兴繁村、双山村、长山村、庆丰村、清瑞村、高丽寨村 |
龙泉镇 | 龙兴社区 | 龙泉村、平泉村、仁河村、长安村、福乡村 |
巴彦港镇 | 新港社区 | 五星村、金星满族村、太安满族村、沿江村 |
龙庙镇 | —— | 德安村、双兴村、和平村、得利村、彦龙村、为民村、冬青村、向阳村 |
万发镇 | —— | 同胜村、太兴村、泥河村、宏胜村、兴北村、胜利村 |
天增镇 | —— | 天均村、庆胜村、古山村、福兴村、耕丰村、宝龙村、立平村、立功村、爱民村 |
黑山镇 | —— | 增产村、富山村、明山村、东胜村、民乐村、胜山村 |
松花江乡 | —— | 江北村、振兴村、五一村、五四村、永常村、民胜村 |
富江乡 | —— | 振发村、新合村、五岳村、前程村 |
华山乡 | —— | 新生村、少陵村、满井村、联明村、通达村、平原村 |
丰乐乡 | —— | 春生村、康庄村、永进村、新立村、平庄村、永乐村、富强村、丰富村 |
德祥乡 | —— | 丰胜村、战果村、春荣村、春秋村、新胜村、太平村、巨贤村、宽城村 |
红光乡 | —— | 建成村、丰裕村、洪广村、建新村、先锋村、丰农村、新富村、榆树村 |
山后乡 | —— | 平阳村、靠林村、跃进村、胜北村、双林村 |
镇东乡 | —— | 荣兴村、镇东村、振生村、兴利村 |
兴隆林业局 | 利民社区、安民社区、富民社区 | —— |
工业园区 | 工业园区虚拟社区 | —— |
参考资料: |
位置境域
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哈尔滨市西北部,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中游北岸,南靠松花江与宾县一水之隔,西依漂河与呼兰区为邻,北枕泥河与绥化市、庆安县交界,东接骆驼砬子山及黄泥河与木兰县相交,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6°45′53″~127°42′16″、北纬45°54′28″~46°40′18″之间。县境南北长85千米、东西跨度最宽72.7千米,县边界周长369.3千米,总面积3137.7平方千米。
巴彦县
地质
巴彦县地层除低山丘陵残山有中生界、古生界地层披露外,绝大多数被新生代第四系地层所覆盖,组成物质基本是第四纪洪积冲积松散堆积物,覆土为0~80米不等。
东部的低山丘陵和西南部的残山地带,多数是深成酸性花岗岩等侵入岩类出露。亦有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出露,其中分布在骆驼砬子山、大顶山一带为古生代二迭系下统土门岭组;分布在青顶子山,双鸭山、少陵山、驿马山一带的为中生代侏罗系上统穆棱组和宁远村组,分布在大顶山等地的为中生代白垩系下统陶朱淇河组和泉头组等,除个别的陡峭的裸露外,基本上埋藏于第四纪垩沉积物残积物下,土层较薄,一般在1米以内。
地形地貌
巴彦县地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西南麓接壤的平缓地带,小兴安岭余脉,以马蹄形坐落在县境东半部。地势起伏多岗坡地,少陵河、漂河中下游、泥河沿岸及松花江一级地较为平坦。整个地势是东高、西低、北岗、南平,中部多丘陵。海拔110~564.3米。根据地貌特征,全县分为6个类型区。
气候
类型
巴彦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温暖多雨,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寒冷少雪;春季风大而干燥,秋季冷凉而湿润。全年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
气温
巴彦县年平均气温2.6℃,由西南向东北逐减。一年有5个月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7月份以后逐月上升,8月份以后逐月下降。7月份平均温度22.4℃,最高温度一般在30℃左右。1980年6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35.7℃。1月份平均温度-21.6℃,最低气温一般在-30℃左右,1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40.9℃。
巴彦县内全年日平均≧10℃,活动积温为2328.9~3049.1℃,由西南向东北递减。21年平均活动积温2670℃,能满足一年一季作物生长。但积温年际变化大,据1960年至1985年的统计,有7个全年低温年积温比常年低36.4℃至41.8℃。
日照
巴彦县26年年平均日照为2640小时,5至9月作物生长季的日照为1253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47.5%,日照强度大,时间长,对作物生长比较有利。
降水
巴彦县降水分布为由西向东北逐渐增多,东北部的山区为县内降水中心,而且年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巴彦县降水形式以雨为多,其次是雪,再次是雹。县内冰雹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和夏末。
风&霜&冻&湿度&蒸发
巴彦县冬季多偏西风,夏季多偏东风,26年年平均风速3.8米/秒。最大月风速为1976年5月,平均风速7.5米/秒。最大日风速为1976年5月24日西南风,风速为35米/秒。累年各月最大风速为25米/秒。3、4、5月份出现大风次数最多,26年平均15天左右,最多达33天(1969年),最少只有3天(1962年)。春季土干风大,夏季和秋季强度次于春季,经常是急风暴雨相伴随。南北风道各一条,南部松花江、永发和龙泉等乡(镇)为一线,北部是榆树、红光、兴隆、万发、德祥和天增等乡(镇)为一线。
巴彦县无霜期在115至135天之间,26年平均为129天,最长151天(1978年),最短112天(1969年)。初霜最早9月9日,最晚10月4日;终霜最早5月3日,最晚5月28日,26年平均初霜9月20日,终霜5月13日。因县内地势较为复杂,初霜期差异很大,西南部与东北部相差5~10天左右。全年结冻期145天左右,土地冻层深度1.5米至2米。
巴彦县空气相对湿度冬夏大,春季小,4至5月平均54%,7至8月81%。历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70%,历年各月最大相对湿度75%(1973年),最小相对湿度为1%(1971年4月6日)。年蒸发量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80毫米。
水文
巴彦县南临松花江,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多年平均河川迳流量为3.07亿立米,五年一遇的中等干旱年迳流量为1.28亿立米。松花江在该县流程42千米;漂河全长65千米,中下游无固定河床,易泛滥;五岳河全长17千米,中游疏浚河道;少陵河全长115千米,流域面积2495平方千米。
土壤
由于地形、气候、土质等自然因素复杂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形成巴彦县内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泛滥土、沼泽土、泥炭土、砂土、水稻土等9个土类,又续分为19个亚类,33个土属和54个土种。据1982年9月巴彦县土地资源现状调查记载,全县土壤总面积4376171亩,其中:耕地面积3334806亩,占土壤总面积76.2%,荒地面积134864亩,占3.1%,其它面积906501亩,占20.7%。在9个土壤类型中,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类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53.5%,草甸土类占23.4%,其它7类土壤占23.1%。
巴彦城区
水资源
地表水
巴彦县河网密度不大,水资源不够丰富。水资源总量在3.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1亿立方米,重复水量0.61亿立方米。2021年,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43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00立方米。人均地表水古有量428立方米,亩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79立方米;人均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193立方米,亩均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36立方米。
巴彦县境内的漂河中下游有少陵水库和山前拦河坝,灌溉水田500亩,在干支流有东风、丰农两座中型水库和3处小型水库;五岳河上游有小型水库1座;少陵河干支流上有江湾中型水库、10处小型水库和3处拦河坝工程,灌溉水田1万多亩。
地下水
巴彦县地下水储藏量为65亿立米(理论储藏量),每年可开采3.5亿立米。县境东北部山区、丘陵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较大,枯水期大部村屯井水干涸。洼兴地区的电井深度100米以上,单井出水量每小时5~12吨。南部平原台地的松花江、永发等乡的机电井水深50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50~100吨。北部平川岗地的兴隆镇的电井水深100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20~25吨。各地的河川洼地水层在15~40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50~100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补给量1.47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2253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按国家标准分类,巴彦县有耕地2398.6676平方千米,其中,旱田2062.1307平方千米,水田334.6521平方千米,水浇地1.8848平方千米(有灌溉设施的菜地)。园地0.4664平方千米,其中,果园0.2108平方千米,其他园地0.2556平方千米。林地386.1046平方千米,其中,有林地375.728平方千米,灌木林地0.543平方千米,其他林地9.8336平方千米。草地15.2129平方千米,其中,天然草地0.3183平方千米,其他草地14.8946平方千米,人工牧草地0.00平方千米。工矿仓储用地,采矿用5.3676平方千米,仓储用地尚未调查。住宅用地,城镇住宅用地20.8519平方千米(内含有商服、仓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农村住宅用地153.4417平方千米。特殊用地0.434平方千米。
生物资源
植物
巴彦县自然条件复杂,自然植被种类繁多。植物资源分布面广,品种多、资源茂盛。谷类有食用16种,非食用8类,菜类食用25种,野生菜类19种;瓜果类家植有14种,野生有14种,盆植有2种;药材类植物药材130余种(其中种植中药材66种),动物药材20余种,总蕴藏量1100万吨(理论计算);药卉类250余种;树类20余种。全县原有森林系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伴生杨、桦、椴、榆、柞等树种,为材质优良的木材产区,划分14个林分类型,共14科、22属、40余种。
动物
巴彦县野生动物有狼、狸、狐、兔、鼬鼠等,人工饲养鹿、貂;鱼类以鲤、鲫、鲢、鲶为多。各类鱼种有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鸟类有麻雀、鸽、蜡嘴等30多种。
矿产资源
巴彦东北境虽然多山,但主要矿产尚未发现。除黑山的石灰石矿外,只有能用于建筑的石头。至于煤、硫磺、砟等所见不多,有的虽经试采,因储量小、质次,均废。
石灰石
石灰石产于黑山,质佳,蕴藏量极多,民国时称其甲于江省。清末巴彦开垦之初,即有人在山中设窑烧灰,开采利用。1984年国家投资,县里出工专门修直接通往兴隆镇的铁路,将石灰石运往各地。
煤
少陵河北西包宝山(双山乡境内)有煤矿。初由乡民自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归矿务总局官办,旋以款绌中止(《呼兰府志》物产略)。20世纪60年代末,长山公社再度开采,因煤质低劣,储量不多又停。
硫磺
据《呼兰府志》记载:巴彦州连珠山(又名回春岭、团珠山)佃民张廷柱地内有之,协领曾集股开办,亦停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提学使张建勋化验矿质,铁居56%,硫磺居32%,余为土质。
砟
《呼兰府志》、民国六年《巴彦县志》均有记载,称少陵河北西包宗山有砟矿,脉旺质佳,未及开办,均废去。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巴彦县常住人口为420409人。
截至2022年末,巴彦县户籍户数243242户,比年初少491户,下降0.2%;户籍总人口628018人,比上年减少4510人,下降0.7%。在总人口中,乡村人口533547人,比上年减少2892人,下降0.5%;城镇人口94471人,比上年减少1618人,下降1.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5.04%。在全部人口中,男性人口322116人,女性人口305902人,性别比为105.3。在全部人口中,0-17周岁72983人,占总人口11.6%,占比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18-34周岁120366人,占总人口19.2%,占比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35-59周岁277103人,占总人口44.1%,占比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157566人,占总人口25.1%,占比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816人,比上年多出生14人,增长0.78%,人口出生率2.88‰,出生率同比上升0.0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524人,比上年多511人,增幅同比上升25.38%,人口死亡率4.0‰,死亡率同比上升0.8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口负70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负1.12‰,自然增长率同比下降0.79个千分点。
民族构成
巴彦县人口由汉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等15个民族组成,以汉族为主。
综述
2022年,巴彦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4亿元,按基期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同比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同比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74.8亿元,同比增长7.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81元。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36.4:7.8:55.8调整为35.8:9.0:55.2。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16.6%、18.9%和64.5%;拉动GDP增长分别是1.02个、1.18个和4.01个百分点。
2022年,巴彦县财政总收入3.79亿元,同比下降42.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7亿元,同比下降20.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0.84亿元,同比下降58.7%。财政总支出46.41亿元,同比增长7.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4.11亿元,同比增长7.5%。
2022年,巴彦县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553元,同比增长4.1%;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863元,同比增长3.5%。
第一产业
2022年,巴彦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99.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2%。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51.35亿元,同比增长2.6%;林业产值0.45亿元,同比增长10.4%;牧业产值37.22亿元,同比增长3.5%;渔业产值3.34亿元,同比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87亿元,同比增长5.7%。农、林、牧、渔及农业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是51.74%、0.45%、37.51%、3.37%、6.93%。
2022年,巴彦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6.66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增长0.01%;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上年相比“一升两降”:玉米播种面积244.88万亩,比上年减少7.86万亩,下降3.11%,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2.74%;水稻播种面积37.15万亩,比上年减少3.5万亩,下降8.61%,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1.03%;大豆播种面积54.03万亩,比上年增加11.59万亩,增长27.32%,大豆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6.05%;杂粮杂豆播种面积0.05万亩,比上年减少0.09万亩,下降64.3%,杂粮杂豆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0.01%。薯类播种面积0.56万亩,比上年减少0.09万亩,下降13.76%,薯类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0.17%。
2022年,巴彦县粮食总产量28.01亿斤,比上年增加0.77亿斤,增长2.84%。其中,玉米平均单产946.7斤/亩,总产量23.18亿斤;水稻平均单产908.5斤/亩,总产量3.38亿斤;大豆平均单产260.4斤/亩,总产量1.41亿斤;薯类平均单产868.5斤/亩,总产量0.049亿斤,其他粮食作物产量1.46亿斤。
2022年,巴彦县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2.2万亩,比上年增长8.7%,产量7.5万吨,比上年增长3.7%;瓜果类种植面积0.15万亩,比上年增长46.7%;产量0.28万吨,比上年增长29.6%。
截至2022年末,巴彦县牛存栏7.4万头,同比下降0.9%;生猪存栏66.3万头,同比下降8.8%;家禽存栏148.8万只,同比增长24.0%;全年牛出栏4.0万头,同比增长11.4%;生猪出栏101.8万头,同比下降13.8%;家禽出栏229.5万只,同比下降0.4%;全年肉类、禽蛋产量分别为9.6万吨、1.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3.8%和增长0.8%。
2022年,巴彦县林业育种、抚育、造林等产值0.3亿元,林木及林产品产值0.15亿元。
2022年,巴彦县渔业放养面积7.35万亩,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成鱼7万亩、苗种0.35万亩。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6万吨,增长4.8%。
第二产业
2022年,巴彦县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11.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1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户,总产值同比下降8.3%;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8.0%。利税总额同比下降91.0%;产销率99.8%,同比增长4.7个百分点。
2022年,巴彦县规模以上工业按行业分: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规模以上工业按主导产业分:石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1%;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1%。
2022年,巴彦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0.6亿元,同比下降18.6%。全年5家注册地总专包资质以上建筑业完成产值2.15亿元,同比增长23.3%。按行业分,建筑业工程产值1.66亿元,安装工程产值0.49亿元。
第三产业
2022年,巴彦县房地产开发投资5.92亿元,同比增长247.7%;商品房销售面积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0.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4.2%。
2022年,巴彦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6亿元,比上年下降0.2%。限额以上单位13个主要商品类别中,1个大类商品零售额实现增长:中西药品类增长10.6%。12个大类商品零售额负增长: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4.7%;化妆品类下降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0.4%;日用品类下降12.0%;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下降12.1%;通信器材类下降12.3%;烟酒类下降13.5%;饮料类下降1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4.1%;五金、电料类下降18.3%;书报、杂志类下降25.7%;粮油、食品类下降61.8%。全年26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23.37亿元,同比下降3.7%,其中,零售额1.99亿元,下降6.4%;在限上企业中,22家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1.47亿元,下降5.4%,其中,批发企业中的零售额803万元,下降5.4%;4家零售业零售额1.91亿元,增长19.7%。
截至2022年末,巴彦县固定电话用户数2.25万户,同比增长50.5%;移动电话用户41.65万户,同比增长3.76%;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1万户,同比下降0.26%。
截至2022年末,巴彦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6.79亿元,比年初增加27.23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住户储蓄存款余额224.31亿元,比年初增加26.79亿元,同比增长13.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1.94亿元,比年初增加28.0亿元,同比增长20.0%。
综述
巴彦县地处非铁路沿线,县内交通以公路为主,铁路、航运为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路政建设不良,常常造成交通阻塞,运输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强了公路建设、养护,使县内公路晴雨通车,畅通无阻。截至1985年,巴彦县有国家干线公路、县级干线公路和地方公路共20条,总长442.2千米,有大小桥涵107座,国有铁路、森林铁路各1条,水上航线一段,各种机动车696台,船9艘。形成了网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运的交通网。
公路
哈肇省级干线公路横贯巴彦县东西,哈绥高速公路途经县境西北部,巴彦县国有公路,上伸可通呼兰,直达省城哈尔滨,下延可到木兰、通河至萝北;县级公路北可达绥化、望奎县,西北可通兰西县,直达北安市,地方公路可通往每个乡(镇)和部分行政村。巴彦县共有18个乡(镇)、116个建制村已实现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
截至2022年末,巴彦县公路里程2462千米。
铁路
民国十七年(1928年),滨北(哈尔滨至北安)线建成,当年12月从巴彦县西北境内兴隆镇、万发屯通过,南自呼兰县白奎车站入境,北自巴彦县泥河车站出界,在该县行程24.6千米,设兴隆镇、万发、泥河3个车站。
巴彦县境内的地方铁路系由通河林业局经营的巴木通(巴彦一木兰一通河)森林铁路,主要用于运输木材,兼运旅客。由该县兴隆镇国有铁路车站东侧始发,向东横贯该县北部,途经兴隆、德祥、长春、人和、双山、洼兴、东胜7个乡(镇),出境入木兰县东兴镇,直达乌鸦泡镇终止。在该县境内的55千米区段内,设有兴隆、长春岭、曹家、大岭、永丰、葛家店,洼兴、周香屯等8个车站。
航运
巴彦县内水运以松花江航运为主,松花江位于巴彦县城南12.5千米,在县境有20余千米长的江岸线。巴彦港是松花江上主要运输港口之一,承担该县南部地区物资进出口的运输任务,港口处江面在雨季水宽1820米,深6~8米,平均流速为1.7米/秒;旱季江面水宽250米,深3至4米,平均流速为1米/秒,同时可停泊5至8艘。
驿马山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兰淼 |
县委副书记、县长 | 汪育欣 |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 兰淼 |
县政协主席 | 赵万方 |
截至2024年2月 |
教育事业
2022年,巴彦县有中小学51所(含兴隆林业局),其中普通中学31所,小学20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789人,比上年多190人,增长11.9%;小学专任教师1438人,比上年少210人,下降12.7%;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187人,比上年减少150人,下降0.82%;小学在校生14690人,比上年少2264人,下降13.4%。
2022年,巴彦县参加高考2262人,比上年多504人,增长28.67%。本科上线1163人,比上年多109人,增长10.34%,上线率51.41%,比上年下降8.54个百分点。其中进入重本院校299人,比上年少29人,下降8.84%。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巴彦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85个,其中:二级公立医疗机构4个(县人民医院、县二院、县中医院、兴隆林业局第一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乡镇卫生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民营医院4个、民营门诊部及个体诊所37个、农村卫生室11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025张。卫生技术人员229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31人。
社会保障
2022年,巴彦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76万人,比上年多189人,增长0.0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7.49万人,比上年多5282人,增长1.43%;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407人,比上年少264人,下降1.49%,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620人,比上年少688人,下降15.97%;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87人,比上年多424人,增长3.17%。
地名由来
巴彦,原名巴彦苏苏,一说蒙语,一说满语。有的说是富贵的村庄,有的说是富有林和林木茂盛,也有的说是丰富之水,总之皆离不开富庶之意。至于巴彦苏苏的得名,一认为巴彦与木兰交界之黄泥河原名佛特库河,附近称佛特喜苏苏,清乾隆六年(1741年),据大学士查郎阿查得佛特喜苏苏地方有方圆200余里可开垦之地,巴彦苏苏正位于其境内,佛特喜苏苏即巴彦苏苏;另一认为,巴彦苏苏是由巴彦苏苏山(县境内之骆驼砬子山,原名巴彦苏苏山)在境内而得名。
巴彦苏苏,《盛京通志》作巴延窝集。巴彦、巴延皆伯颜的转音,译言富,窝集、苏苏则为林木茂盛。巴彦苏苏开垦之初四周皆是茂密的森林,因此巴彦苏苏是以巴彦。苏苏山得名较为合理。当地人也时常把骆驼砬子做为巴彦象征的习惯,至于是蒙语还是满语,几种语言赋于同一含意的现象是常有的。巴彦本是女真族生活的故乡,山、水多以满语名之,所以巴彦苏苏为满语的可能性就更大些。
文物古迹
王脖子山遗址群
王脖子山遗址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属新石器时代延续到青铜至铁器时代遗址,位于巴彦县南部松花江北岸二级、三级台地,遗址群包括王脖子山中心遗址(面积1000×500平方米)、沙场遗址(面积500×300平方米)、山头遗址(面积50×50平方米)、东头遗址(面积50×100平方米)、山下遗址(面积100×50平方米)和乔家崴子遗址(面积500×500平方米),主要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铁器等。
巴彦德政坊
巴彦德政坊,为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人民大街东西端口,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牌坊一式2座,每座正匾2块,配匾4块,承袭了古代雕龙刻凤和人物花鸟等木质建筑风格,为该省唯一的木制历史建筑。经多次维修,现基本保留原样。
玉皇庙抗联遗址
玉皇庙抗联遗址,为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泉镇福乡村东、西骆驼啦子主峰之上。东峰之上遗留有长10米、宽8米,庙墙残基,还保存着赵春林烈士凿刻在石头上的,“一台山”正楷大字,还有上山的台阶,西峰现存房基石、石墙上凿刻的佛龛和刻字“十五”字样等。
巴彦城门
巴彦城门,为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每座城门由两部分组成,底部均为大清砖砌成的砖旋拱式城门,上部为4根大圆型梁柱支撑的3层跷檐结构的大屋顶重檐亭式建筑,并彩会各式图案,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
江北城子山穴居遗址
江北城子山穴居遗址,为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巴彦县松花江乡江北村管家窑屯东山上,遗址部分呈正方形四周有围墙,现最高处有1米,墙内有两个长方形的坑,现地面上还能拾到布纹瓦残片等。主要遗物有打制石片,小型石器,舟形罐等。
东城子古城遗址
东城子古城遗址,为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巴彦县境内东南的五岳北岸,约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古城呈正方形,非常规格,长150米、宽150米,面积为22500平方米,西南有一突出的土包为角楼。现存有城墙、角楼等。
先锋古墓
先锋古墓,为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红光乡先锋村东1千米二级台地漫岗南坡,现存残石人2躯,石人为一文官和一武官雕像,青石莲花碑座一座,具有辽金时期幕帐的特征。
黑山抗联第三军密营遗址
黑山抗联第三军密营,位于巴彦县黑山镇增产村郭王店屯北1500米的山坡上,仍遗留有当年抗联留下的穴居坑五个。穴居坑最大的长5米宽3米、最小的长3米宽3米。此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密营地,是抗联战士生活过的地方。作为巴彦县爱国主义教育实物基地是当年抗日英雄赵尚志、张甲洲、“黑山大侠”王英超生活、战斗过老黑山穴居密营。2011年11月,巴彦县人民政府把此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
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是一所以展示中国北方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布展面积20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藏品1.6万余件。设立了巴彦文化厅、抗联文化厅、红色文化厅、生产工具厅、剪纸书画厅、古代动物厅等共计26个展厅。
壹台山骆驼峰红色旅游景区
壹台山骆驼峰红色旅游景区,位于巴彦县县城东北18.5千米,巴彦、木兰两县交界处。属小兴安岭余脉,最高峰海拔580.6米。是大黄泥河和五岳河的发源地,植被为阔叶林。登上山顶,可俯瞰县城,遥望松花江。山上有玉皇庙,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交通站。
张甲洲 | 王英超 | 李时雨 | 罗云鹏 | 陈屿 | 屈兴岐 |
刘兆林 | —— | —— | —— | —— | —— |
称号名称 | 授予单位 | 获评时间 |
---|---|---|
全国文化先进县 | 国家文化部 | 1999年 |
全省养猪第一县 | —— | 2007年 |
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县” | —— | 2011年 |
中国书法之乡 | —— | 2012年 |
民间艺术之乡 | —— | —— |
中国诗词之乡 | —— | —— |
全国体育先进县 | —— | —— |
全国法制先进县 | —— | —— |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 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 | 2020年6月30日 |
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 2021年1月14日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