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鲂鱼 编辑
鲂鱼是鲤形目鲤科鲂属鱼类,又叫鳊鱼、平胸鳊、法罗鱼、乌鳊、花边、三角鳊。全长约40厘米,体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口端位。上下颌前缘均具发达的角质层。腹棱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显著大于头长。尾柄长大于或等于尾柄高。体背部青灰色,两侧浅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银白,每个鳞片后部较深,各鳍呈青灰色。鲂鱼分布于日本、大西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产于中国长江中游一带通江的湖泊,现分布较广,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钱塘江、闽江等水系均产。栖息于湖泊中生长有水生植物的隐蔽水区中下层,冬季群集于较深的坑塘中越冬。杂食性,除食水生植物外,还喜欢吃软体动物、虾及水生昆虫等,有时还会吞食小鱼。幼鱼则以浮游生物为食。一般3龄达性成熟,绝对怀卵数在17.7万-47万粒间。繁殖期在5-6月,卵径1.2-1.3毫米。鲂鱼在湖泊中产量较高,生长较快,肉味鲜美,含脂量高,体型大,独具养殖价值。此外,还有一定的医药价值,可入药(见《食疗本草》)。味甘,性平,人胃经。有补脾胃,助肺气的功能。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等。煮食、配制药膳,如“鲂鱼健脾汤”“清汤鲂鱼”等。
别名:鲂鱼
中文学名:鳊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鱼亚纲
目:鲤形目
亚目:鲤亚目
科:鲤科
亚科:鲌亚科
属:鳊属
种:鳊
分布区域: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
鲂鱼
鳊鱼体高,侧扁,头小,呈菱形,头后背部急剧隆起。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
体形略显方形,它的身体扁平,尤以汉河为多。头小颈短,脊背隆起,腹部宽阔,鳞细,色青白,腹内有脂肪,味道最为肥美。
三角鲂,体高而侧扁,头后背部隆起,体呈菱形,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头短小,口小端位,口裂斜至鼻孔下方。上下颌等长,其上盖有坚硬的角质,易脱落。眼侧位,至吻端的距离较至鳃盖后经级的距离为近。下咽齿3行。鳃耙16-22。侧一鳃54-60。背鳍3,7,起点位于腹鳍基部稍后方,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鳍高度显著大于头长。胸鳍可达腹鳍的基部,腹鳍仅伸至肛门。臀鳍3,24-32,基部长,无硬刺,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正下方,尾鳍深分叉,下叶较上叶稍长。鳔3室,前室最大。腹膜灰色或灰黑色。体呈青灰色,头背面及体背部较深,侧面为灰色,常有浅绿色泽。腹面银灰各鳍呈现灰色。
生态环境
属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的敞水区,杂食性,而以植物为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其次是淡水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的幼体,以及少量水生植物。成鱼主要食物是工苔草、轮叶黑藻、软体动物,其次是湖底植物的碎屑、淡水海绵、丝状绿藻、马来眼子菜、菹草和聚草。个别的也摄食水生昆虫、螺蚬类、虾和小鱼。3冬龄性成熟,5-6月份产卵。冬季不大活动,一般群集在深水的石隙中越冬。
在天然水域中,鲂鱼多见于湖泊,较适于静水性生活,为中、下层鱼类、冬季喜在深水处越冬。其食性为草食性鱼类,鱼种及成鱼以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为食,也喜欢吃陆生禾本科植物和菜叶,还能摄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因此食性较广。在水草较丰茂的条件下,鲂鱼生长较快,一般1冬龄体重可达200克,2冬龄能长到500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它具有性情温顺,易起捕,适应性强,疾病少等优点。
资源分布
除西北等高原地区处,我国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布。
食疗价值
鲤科动物三角鲂的肉。鲂鱼又称鳊鱼、平胸鳊,法罗鱼。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梁子湖等湖泊中。获得后,去鳃、鳞、内脏,洗净鲜用。性味甘微温。
鲂鱼
灰鲂体长可达50厘米,脊背呈灰色并隐隐有些泛红,覆盖着无数的白色小斑点。鲂鱼的栖息地从冰岛和挪威沿岸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灰鲂肉质紧实,味道鲜美。
红鲂的体长通常在30厘米左右,顾名思义,鱼的身体呈红色。这种鱼在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最为常见。由于所含鱼肉较少,因此红鲂常被用来做汤。
鲂鳞可长至7.5厘米,体重可达395克。鲂鳞生活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肉质精瘦紧实、味道鲜美。
鱼苗繁殖
鲂鱼
武昌鱼近亲繁殖有灭绝危险。武昌鱼人工繁育的推广,在食物、栖息地甚至产卵场上与野生群体形成竞争,导致野生武昌鱼数量减少;另外,人工放养的鱼苗主要由淤泥湖和梁子湖等少数野生个体繁衍而来,并长期近亲繁殖,可能直接导致现有武昌鱼种群遗传多样性贫乏。他们由此认为,我省武昌鱼大多是近亲,使该物种极易面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苗种培育
鳊鱼鱼苗细小娇嫩,操作时要细致小心。鱼苗下塘时,水质不宜太肥,出塘计数时不宜过于密集拥挤。鱼苗养成春片鱼种,常采用分级饲养法。
鱼苗孵出2~3天后,才逐渐脱离鱼巢自由活动,并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因此当鱼苗下池后,要每天适量施肥。脱粘孵化的鱼苗,亩放12~15万尾为宜。当鱼苗开口摄食时,最好先喂1~2次熟蛋黄,再喂几天黄豆浆,以后依水质肥瘦和鱼苗生长情况而决定施肥量。经15~20天饲养,鱼苗可长到2~3厘米,这时再分池饲养。
第二次分池疏养,亩放4~5万尾火片鱼种,培育以施肥培养浮游生物为主,同时可隔日投喂豆饼浆,还要加喂些瓢莎、小浮萍等植物饲料。经一个月左右时间,可养成4~5厘米规格的夏花,成活率可达80%左右。由夏花养成冬片鱼种,即第三级饲养。其方法与培育草鱼基本相同。池水的透明度一般保持在30厘米左右。放养密度一般每亩5000~7000尾,再搭配养10~20%的鲢、鳙和青鱼夏花。也可以在主养鲢、鳙鱼种池内搭配放养10~20%的团头鲂。下塘初期,喂瓢莎、小浮萍和豆饼浆等,以后喂紫背浮萍、轮叶黑藻或切碎的新鲜旱草等。入冬时,一般可长到12~15厘米,成活率可达90%以上。第二年养成鱼。
成鱼饲养
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或混养,有在水草较丰茂的湖库水面粗养,有利用网箱进行集约式养殖。主养鳊鱼,在水深1.5~2米的池塘,每亩可放冬片鱼种600~800尾,配养鲢、鳙鱼种200~300尾,饲养一年团头鲂个体可达500克左右。它的生长速度在三龄以前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鳊鱼的食性和草鱼相似,所以能经济地利用天然水域中的饵料资源,同时也能摄食人工饲料,促进成鱼的生长。武汉市试验池塘主养鳊鱼,效果很好,其方法为:亩放尾重40克的鳊鱼越冬鱼种1220尾,配养尾重50克的白鲢鱼种200尾,尾重60克花鲢鱼种30尾,还适当放些高背鲫鱼种,使用“正大”083号饲料,饵料素数为1.8,投喂时用手撒均匀。平时注意水质管理,防止水质变坏和泛塘,昼夜池水中溶氧不低于2毫克/升。年终获得每亩500千克的产量,其中鳊鱼350千克,平均尾重为0.35千克。
食物名称 | 鲂鱼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122 千卡 |
蛋白质 | 19.6 g |
脂肪 | 4.2 g |
胆固醇 | 55 mg |
脂肪酸 | 3 g |
饱和脂肪酸 | 1 g |
多不饱和脂肪酸 | 0.9 g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1 g |
水分 | 75 g |
灰分 | 1.3 g |
叶酸 | 5 μg |
αE | 0.5 mg |
钠 | 110 mg |
镁 | 34 mg |
磷 | 200 mg |
钾 | 380 mg |
钙 | 42 mg |
锰 | 0.05 mg |
铁 | 0.4 mg |
铜 | 0.04 mg |
锌 | 0.5 mg |
维生素A | 9 μ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09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15 mg |
烟酸(烟酰胺) | 5 mg |
泛酸 | 0.82 mg |
维生素B6 | 0.44 mg |
维生素B12 | 2.2 μg |
维生素C(抗坏血酸) | 3 mg |
维生素D | 3 μg |
维生素E | 0.5 mg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