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伦理学 编辑
教育伦理学(P&dagogische Ethik)是一门由教育学与伦理学整合而成的学科。主要在探讨教师职业伦理相关的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曾经在其所撰的《隐士的黄昏》(Die Abendstunde eines Einsiedlers)中,从基督宗教的观点,将人神关系与父子关系类比,以作为人际关系建构的基础,并且应用到教育关系之中。
同时,德国教育家塞勒尔(Johann Michael Sailer, 1751-1832)也倡议教育伦理学问题的研究。
其后,1920年代,价值教育学(Wertpädagogik)的提出,也涉及教育伦理学先前图像的探究,并且提出许多有关教育中正确和合法的问题,对于教育伦理学的建立相当重要。
此外,教育家杜普·霍华德(Heinrich Döpp Vorwald, 1902-1977)支持教育实在论者的看法,联系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传统,从科学的观点探讨教育伦理的问题,对于教育伦理学的建立贡献很大。
德国教育家边宁(Alfons Benning)首先在1980年出版《教育伦理学》 ,探讨了教育伦理学的基础,包括教育伦理学的结构以及教育的伦理责任等。
其次,美国教育家索提斯( Jonas F. Soltis )和史崔克( Kenneth A. Strike )在1985年出版《教学伦理学》( The ethics of teaching ),探讨教学论理的问题。再次,德国教育家嘉姆(Hans-Jochen Gamm 1925-)于1988年出版《教育伦理学》,探讨教育关系的问题。
又次,德国教育家欧克斯(Jürgen Oelkers)于1992年出版《教育伦理学》,探讨教育伦理学的问题、实际的原则和展望等。
其后,中国教育家詹栋梁在1996年出版《教育伦理学》,探讨教育伦理问题。接着,英国教育家卡尔(David Carr)在2000年出版《教学伦理》,探讨教学伦理的问题。
最后,中国教育家贾馥茗在2004年出版《教育伦理学》,探讨教育伦理问题。
教育伦理学应当研究教育同经济及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不能把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同教师伦理学、德育原理等学科研究对象相混淆。
问题的综合性学科。尽管教育伦理的思想在中外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则相对较晚。在高校尤其在师范高校,教育伦理学往往作为“两课”中的必修课在师范本科生中开设,其最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目能所有基本要素中的伦理因素进行阐述,从而探讨在培养入这个教育根本目的中的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以及教育伦理的规律。教育伦理学的主要授课大纲如下:
1.教育伦理学的建立;
2.人类的伦理倾向;
3.教育的伦理原则;
4.教育伦理学思想;
5.教育伦理学概念;
6.教育伦理学理论;
7.师资培育的教育;
8.教师的专业精神;
9.教师的教育信念;
10.良心教育的探讨;
11.师生关系的探究;
12.教学伦理的概念;
13.辅导伦理的理念;
14.校园伦理的建立;
15.教育伦理学的应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态度转换和视野转换,教育界基本确立了教育公正原则。当前,有必要继续大力倡导和坚持这一核心原则,其具体现实要求是:第一,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坚持教育公正优先的理念;第二,促进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消除人为造成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差异,平等对待城乡教育、所有学校和每个学生;第三,依靠程序公正约束权力运作,使公正的制度安排化为公正的教育和管理行动。
主要内容
《教育伦理学新编》
目录
第1章绪论
第一节从日常伦理道德观念到伦理学
第二节从伦理学到教育伦理学
第三节教育伦理学能做些什么
第2章教育伦理学中的善恶判断
第一节善恶判断标准的确立:三种模式
第二节对三种模式的简单评析
第三节教育善恶标准的主体性
第3章学校的相对自主性
第一节学校的自主性
第二节学校自主性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如何认识现代西方社会的学校自主性
第4章学校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
第一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公正性
第二节教育资源的分配与社会公正的实现
第三节教育公正实现的可能性
第5章教师的职业观
第一节教师职业观的类型
第二节近年来中国教师职业观的变迁
第三节自利性职业观应有的限度
第6章教师职业实践中的道德冲突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自我利益的冲突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自我利益的冲突(续)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自我利益的冲突(续)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与外部规定的冲突
第五节教师职业道德与外部规定的冲突(续)
第7章教师职业实践中的道德冲突(续)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与情绪、情感的冲突
第二节教师的道德困境
第8章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要素与培养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
第9章学生及其学习观
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类型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形成基础
第三节自利性学习动机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1年)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后记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