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 编辑

中国当代作家

梁晓声梁晓声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祖籍山东威海市泊于镇温泉寨。他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为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68年至1975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1977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2002年,开始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9年7月,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梁晓声

外文名:Liang Xiaosheng

别名:梁绍生(原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哈尔滨市

出生日期:1949年(己丑年)9月22日

星座:处女座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中国影视编剧、作家

代表作品:《天若有情》、《看自行车的女人》、《慈母情深》、《雪神》、《死神》、《白桦树皮灯罩》

主要成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籍贯: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

党派:中国民主同盟

人物经历

编辑
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威海。

梁晓声

1968年,高中毕业的他,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北大荒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由于他擅长写作,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他参加文学培训班期间,创作了小说《向导》,并发表在当时的《兵团战士报》。

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名老师到兵团招生,通过《向导》一书得到老师力荐,随后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7年从复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他开始正式从事文学创作。知青生活经历,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泉。他相继创作了北大荒知青题材的系列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等。

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7年出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2002年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

梁晓声梁晓声

2005年3月参加了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

2007年3月参加在武汉大学举行的以“中文与中文能力”为主题的讲座,并勉励青年学子:“在后科技时代,中文不应该妄自菲薄。中文很重要、很光荣。没有人来传播思想,社会和谐根本不可能!

2009年8月参加了人民日报总编室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文化讲坛。就“透视当代文化生态”进行了主题演讲:“我们有8亿多农民,这三分之二中国人的生活是与‘发达国家’四个字形成巨大反差的。我觉得我们还应该低调一些,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可能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2011年10月出席了历史小说《天下知音——欧阳修》在杭州举行研讨会。

2013年1月出席了由搜狐网主办的“向教育提问”搜狐教育年度盛典。

2014年10月15日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

2015年初出版了《我们的时代与社会》、《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两本书。

2019年1月12日,雪山书院迎来“丽江古城名家讲坛”活动的第六位主讲嘉宾——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为读者带来题为《我的读书心得》的讲座。

2020年1月9日,其作品《文艺的距离》在202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首发。

2021年1月,在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新长篇《我和我的命》出版。

2022年11月19日,参加《央young之城——微醺烟台·分享之夜》,表演节目《城市的断想》。

2023年4月15日,参加在河南郑州举行的“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

人物轶事

编辑

不愿“出书”的作家

梁晓声梁晓声

梁晓声指着放在床上的厚厚一叠文稿说:“这些事情就不是我愿意干的。”他说的是校对文稿。一家出版社策划出了一个“点子”,把一些名家所写的与这个“点子”相关的文章收录起来,包装成一套新的文集,其中有梁晓声一本。梁晓声说,这样一拼凑,那样一拼凑,左结一个集子,右结一个集子,这样出来的书,我不喜欢。尽管梁晓声并不乐意这样的结集方式,每每看到这样出来的书也是少有满意的。但每当面对一些关系不错的出版社或者编辑,梁晓声便有些不忍心,“都不容易,答应了算了”。

至2007年,梁晓声创作了400万字的长篇小说,200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200多万字的杂文,200多万字的影视作品。1000多万字的创作量,让他成为当代作家中少有人能比的高产作家。对于他的书,他给予的评价是“有影响的,但不是畅销的书”。“我是可以写出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意这么干。”

教书不带研究生

梁晓声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主讲“文学写作与欣赏”。他这么表明过态度:第一,不教大一大二,也不教大四;第二,不带研究生。

依他看来,大一大二,是普遍之中文学子需要在大学里进行“中文”热身的两年。因为他们成长的文化背景是特别多元亦特别芜杂,且以娱乐性为最大吸引力,而大学课堂上讲授的文学,大抵是要叩问意义和价值的那一种。在中国,倘大学中文课堂上讲授的文学,居然是兴趣阅读的那些,则未免令人悲哀。故他常对他的学生们这么要求——“不要强调自己喜欢读哪类作品,喜欢看哪类电影,而要明白自己必须读哪类作品,必须看哪类电影!因为你们不是别的什么专业的学生,而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中文既是一个专业,便有专业之教学宗旨。”

一名高三学生倘从初一开始便孜孜不倦读了许多文学作品,那么他很可能在高考竞争中失利败北;而他居然坐在中文课堂上了,则往往意味着他从初中到高中并没读过多少课外的文学作品。所以大一大二,他们也要补读些大学中文学子起码应该读过的文学书籍才好。到了大四,任何一个专业的学子,面临考研冲刺和择业压力,心思已都难稳定——那最是中文课成效甚微之时。故他明智地将“欣赏与创作”课开在大三。至于带研究生,他想,喜欢中文而又果真具有中文评创潜质的学生会不会成为他的研究生,乃是由缘分来决定的,非他自己所能选择,于是不存妄念。

对话习近平

梁晓声梁晓声

2014年参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 ,在会上与习近平有个简短交流。梁晓声在一采访中谈到与习近平的交流,以下为采访内容摘编:

习总书记对梁晓声说的第一句话是:“晓声,我跟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青年是不一样的。”“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要越强。”

站在梁晓声旁边的王安忆说:“晓声也是那样的人。”总书记就笑了。梁晓声就说:“我认为您是有两个故乡的人,书籍是您的第二故乡。”然后,总书记就说了那句话:“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这话其实是包括文学在内的全部人类文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理解寂寞

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它们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大学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一种境况,另一种新的境况也还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别人更清楚这一点。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主要作品

编辑

参演电视剧

人活着 " alt="

人活着 "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a8773912b31bb051f819d4d3a928cdb44aed2f734ab7?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w_128"/>

人世间%202022

饰演
法官
导演
-
主演
-

参与纪录片

人活着%20

作者名称%20梁晓声

作品时间2023-10

《人活着》是202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父母岁月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时间2023-9

《父母岁月》是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

那时我在山间歌唱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类别散文作品

作品时间2023-4

每一个困顿、迷茫、挣扎的时刻,都是生命长歌的起承转合。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七十四年人间穿行录。

献给每一位曲折前行的生命歌者。

读是一种幸福:梁晓声谈读书与人生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时间2023-4

《读是一种幸福:梁晓声谈读书与人生》是一本20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觉醒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时间2020-8

《觉醒》是2020年8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中文桃李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时间2022

2022年,梁晓声又再推现实主义长篇新作《中文桃李》

此心未歇最关情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时间2017-3

《此心未歇最关情》是2017年3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做立体的中国人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类别散文

作品时间2016-6-17

《做立体的中国人》是201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类别散文

作品时间2015-01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是2015年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类别散文

作品时间2009-09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是2009年9月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本书通过一个红卫兵自己的自白,从一定程度上再现了那一段伤心,痛苦,荒唐的历史。

忐忑的中国人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类别散文

作品时间2013-06

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再到《忐忑的中国人》这部全新、最新作品,著名作家梁晓声再次“发声”,深刻力陈社会根本性问题!另类观点透视中国发展中的困惑,中国人为什么而“郁闷”,为什么而“忐忑”,中国人中为什么充斥着那么多迷惘的青年和无聊的“看客”?作者直陈社会中种种矛盾和纠葛,挖...

与大师面对面精品丛书:普通人

作者名称 梁晓声

作品类别散文

作品时间2013-6-1

《与大师面对面精品丛书:普通人

当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之路,社会开始转型的时候,精英文学逐渐走向边缘,世俗化的文学日益兴起,梁晓声的作品在关注知青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生活。与其他作家寻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晓声更多的是从平民立场出发,去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本性,将人们心灵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在《人间烟火》《父亲》中,表现出的是梁晓声平和的平民化创作风格。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商品大潮冲击着固有的价值观。而梁晓声则以他的社会责任感,对人民灼热的情感,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依然勤奋地在文学园地里笔耕不辍,接连创作出大量紧扣时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深刻反响的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作品。《浮城》这部作品犹可感受到梁晓声本人的内在精神品格的提炼与追求、脉搏的热烈跳动,这时的梁晓声运用寓言式的描写对社会及人性的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表现出了冷峻的创作风格。

成就荣誉

编辑
1982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4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3、1984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分别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5年《今夜有暴风雪》获第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1988年《雪城》获第六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

2001年《双琴祭》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2006年梁晓声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

2010年12月11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作家文摘报社举办的首届“《作家文摘》阅读人物”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梁晓声入选“阅读人物”。

2011年4月12日上午,北京首届阅读季正式启动,聘请梁晓声担任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2013年度中国散文年会”评选活动梁晓声《龙!龙、龙》获得一等奖。

2019年5月15日,第一届吕梁文学季“吕梁文学奖”,梁晓声的新作《人世间》获年度小说奖。

2019年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

2022年12月,获评“2022年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大杰出贡献人物”。

2023年1月,获评2022年度文化人物。

2023年3月,荣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奖(一等奖)。

2024年4月,荣获2023年度人民文学奖特别奖。

人物评价

编辑
作家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 (人民日报海外版)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的读者想要的东西,是一位关爱学生的教授。 (文学评论家张颐武)

作为中国文坛的作家。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 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梁晓声辛辣讽刺了那些社会转型时期,利用社会背景、职位、权力谋取私利暴富起来的一批“新贵们”,既揭露了他们致富手段的卑鄙,也揭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苍白。相反,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所奔波,但却享受着精神生活上的充实。在这种层面上,反映了梁晓声在“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中的抗争与回归,主张回归质朴、知足、正义的人性,摒弃那冷冰冰的理性,那装饰得漂亮的诺言。 《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

下一篇 孔庆东

上一篇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