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云鹏 编辑
白云鹏(1874年一1952年4月5日),字翼青,河北省霸县人,先世为汉军镶蓝旗人,中国京韵大鼓演员,白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由于他结合个人天赋和生活经历,选择适合发挥个人特长的题材谱曲创腔,逐渐形成了吐字清晰、韵味醇厚,长于表达书中人物内心感情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白派京韵大鼓,与刘(宝全)派、张(小轩)派齐名,他的艺术风格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文名:白云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74年
逝世日期:1952年04月05日
职业:京韵大鼓演员
主要成就:创立了白派京韵大鼓
出生地:河北省安次
代表作品:《黛玉焚稿》、《探晴雯》、《白帝城》、《孟姜女》
师承:史振林
主要弟子:阎秋霞、方红宝、程树棠、富少舫
白云鹏
1910年三十岁时到京津一带演唱由木板衍变而成的京韵大鼓。初时演唱的曲目有《长坂坡》《战长沙》《单刀会》等。随着在四海升平游艺场演唱“文明大鼓”,白云鹏不断地在实践探索,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孕育着新的艺术流派。
1910年后白云鹏根据自己的素质和理解力加工创造了白派的代表作《焚稿》《哭黛玉》《探晴雯》及《孟姜女》等。他嗓音虽低,听来却圆润浑厚,吐字清晰有力,唱腔于妩媚中透苍劲,善于通过半诵半唱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白派在描绘景物和抒发人物忧思之情时,常用平中见奇,稳而有变的唱法,恰当地调动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挚的艺术感染力。
1930至1950是白派艺术的兴盛时期,特别是建国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年逾古稀的白云鹏积极演唱新曲目,并着手整理传统遗产。他被聘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后,整理演唱了《花木兰》等曲目。
求学
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别紫娟》刘志光配像
发迹史
青年时期的白云鹏曾在家乡一带演唱竹板书,得本县名票陈某授艺。清光绪十六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白云鹏先生迎来了新的曙光,他更加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自己一生追求的艺术事业。1950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1年白云鹏退休以后,被中国戏曲研究院聘为顾问,做艺术指导,被北京艺培学校聘为特级教师,不遗余力为国家的艺术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952年,年近八旬的白先生因患食道癌,于4月6日病逝。嗓音虽低,听来却圆润浑厚,吐字清晰有力,唱腔于妩媚中透苍劲,善于通过半诵半唱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白派在描绘景物和抒发人物忧思之情时,常用平中见奇,稳而有变的唱法,恰当地调动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挚的艺术感染力。
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别紫娟》刘志光配像
白云鹏出版物
“白派”唱腔对字音的处理十分讲究,注重声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强弱的变化,气口轻重的设置,特别善于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句子虽多,但唱腔却不重复。如《黛玉焚稿》中的“她如今”、“我如今”的8个排比句。
第二代 阎秋霞、韩德全、程树棠、方红宝、闻书屏等
第三代 赵学义、马慕容、刘志光、李世明、张雅丽、韩桂芬、毛桂玲 等
第四代 王莉、王惠(郭德纲妻)、王秋霞、郑菲、于会江、王茹、时唯、运廼巧、谭静、翟静婉、付蔷 等
第五代 苏继华、杨悦、乔羽、张艺潆 等
与阎秋霞同时期的闻书屏、方红宝、郑蝶影等人,也宗白派风格,但艺术生命大都短暂。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