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毓宝 编辑
王毓宝(1926年-2021年6月10日),女,汉族,天津人,中国农工党党员。天津时调的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王毓宝基于传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1953年以一段气质清新的《摔西瓜》创立了天津时调这一曲种,并不断发扬发展,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天津本土曲种。演出的代表节目:传统的有《放风筝》《踢毽》《七月七》和《拷红》等;现代的有《翻江倒海》《军民鱼水情》和《梦回神州》等。2021年6月10日,王毓宝去世,享年95岁。
中文名:王毓宝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6年
逝世日期:2021年6月10日
职业: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放风筝》、《踢毽》、《军民鱼水情》、《梦回神州》等
2021年6月10日,王毓宝去世,享年95岁。
王毓宝
1997年,王毓宝突发心肌梗塞,手术后医生再三强调:“为了控制情绪,您以后就不能再登台演出了! ”也就是从这天起,王毓宝挥泪告别了曾陪伴她60余年的舞台。告别了舞台,她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天津时调的改革创新和培养新人上。王毓宝的学生刘迎、刘勃扬等都已成了天津时调的名角。一提起天津时调,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王毓宝,20世纪70年代,她的一曲《军民鱼水情》红遍了大江南北。从那时起,人们才知道了天津时调,也认识了王毓宝。
8岁走票
王毓宝
力登大雅
王毓宝在教曲儿
20世纪30年代,曲艺已从撂地(划块地儿露天演唱)进入书场、茶社,但有些园子还是把时调拒之门外,认为时调低级,不能登大雅之堂。王毓宝当时心里非常不服气,憋着劲要为时调打一个翻身仗。机会终于来了,1948年冬,因南市群英戏院要大修,经理很怕包括王毓宝在内的这班人马流散了,就与小梨园议定将他们暂“借”给小梨园,待群英戏院修好后再回来。但小梨园的管事偏偏不要时调,他说:“小梨园从开张那天起上的就都是高雅曲艺,献演的也都是一流艺员,我今儿个要是让《靠山调》这样低级的玩意儿上了场,往后我们还怎么邀角儿呢?”因为群英的老板知道时调能卖座儿,生怕这一撒手王毓宝被别的班子挖走,所以就极力推荐让她试试,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试演3天,如果观众认可就接着演,否则3天后走人。
当时只有23岁的王毓宝深知这次机会难得,她在曲目上、唱腔上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所以,在连演3天中,场场博得满堂彩,一场比一场叫座,特别是第3天,很多社会名流纷纷慕名而来。也就是在这一天,时调才正式登上大雅之堂,才真正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王毓宝红了,各大戏园子都来抢她,最忙时,她一天要赶三四家场子。
时调正名
王毓宝
王毓宝的演唱日臻成熟并自成一派,她具有美妙的抒情女高音歌喉,每次演唱,开头一句就先声夺人、拔地而起,响遏行云,继而转折跌宕,沉落低回,常常落腔未毕就掌声雷动;全曲终了,更是满堂喝彩声,经久不息。真有“一曲歌罢四座皆惊”的强烈感染力。但她并不满足,仍积极致力于改革创新工作,她先是在一向只唱不说不做的传统演唱中加进了动作身段和朗诵,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后又在一个曲目中根据不同的人物运用了不同的曲牌,如在《拷红》中老夫人用了“老鸳鸯调”,红娘则运用了欢快活泼的“怯五更调”,更加贴切、鲜明地表现出了人物个性;《军民鱼水情》在全国的轰动和《梦回神州》的创新成功,标志着以《新靠山调》为主体的天津时调逐渐趋向完善。
难忘演出
王毓宝
收洋徒弟
1986年4月27日,王毓宝收了个洋徒弟。一天,南开大学的薛宝琨教授找到了她,很神秘地说:“王老师,我求您个事儿,您能不能答应呀?”王毓宝说:“您可千万别提‘求’字,我可担待不起,有什么事儿您尽管说,只要我能办到的就绝不推辞!”于是,薛教授就说:“我有一个叫白卓诗的学生,是个美国人,但对中国的曲艺很感兴趣,特别是喜爱听您唱的天津时调,多少次让我引荐她拜您为师,跟您学上几段。我被她那股认真劲感动了,所以今天特登门求您破破例,收下这个洋徒弟!”王毓宝听后也犯难了,她心想:我收的徒弟倒是不少,可收个说外国话的洋徒弟,自己怎么教,她能不能学呀?后来,他俩商定先见面看看再做决定。第二天,薛教授就领来了一个美国留学生,大家一交谈,王毓宝惊奇地发现这个外国女孩儿不但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而且对中国的曲艺颇有研究,曲艺的曲种、流派说得头头是道。王毓宝当即拍板:“你这个洋徒弟我收下了!”白卓诗一听非常高兴,当时就要给王毓宝磕头拜师,被王毓宝拦下了:“现在是新社会了,不兴磕头了,不过,拜师总还得有个仪式。”
1986年4月27日上午,在天津古文化街于乐园举行了拜师仪式,天津时调创始人王毓宝正式收美国留学生白卓诗为徒。这在当时的天津曲艺界算是一大新闻了,那天,天津曲艺团、实验曲艺团的团长以及骆玉笙、陆倚琴、张志宽等曲艺界人士100余人参加了拜师仪式。
白卓诗一星期到王毓宝家来一两次,一时记不住的就用录音机录下来,回去再练。就这样,她跟随王毓宝学习了近一年,完整地学会了《秋景》和《盼情郎》两段。白卓诗博士毕业回国后还经常与王毓宝联系,汇报她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
相亲相爱
刘志凯,1923年9月生于天津。他为人热情,性格豪爽,自幼酷爱曲艺,他对北方各曲种悉心钻研,尤其喜爱天津时调。解放初期,经人介绍与王毓宝相识并相恋,那时,他还在天津纺织管理局工作。1954年调到石家庄工作,1956年春,他二人结为伉俪。婚后,刘志凯常年在外,每年只能回来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样两地分居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80年初,刘志凯与人对调才得以回津,结婚20多年的夫妻才算得以团聚。刘志凯对王毓宝在艺术上全力支持,并一起创作了《拷红》《小燕学艺》及《刘少奇来到花明楼》等唱段。他二人妇唱夫随,事业上、生活上配合得很是默契。但天有不测风云,从来没得过病的刘志凯,1984年11月24日早晨8时,准备外出时,在东火车站的天桥上突发心脏病,虽有好心人把他及时送到天津第一医院,但他的心脏却早已停止了跳动,医院确诊为心肌梗塞。得到消息后,王毓宝发疯似的赶往医院,一进急诊室,见人在担架上躺着,她扑上去紧紧地抱住丈夫,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王毓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当时见他躺在那儿,我就上去推他喊他,见他半天没反应我就急了,疯了一样地喊大夫,叫他们赶紧救人呀!大夫说,我们已经尽全力,实在是来不及了。可我哪相信呀,眼睁睁的,早晨出门时,人还好好的,一转眼的工夫人就没了,我哪受得了呀?一下子,我也昏死过去。”
老伴去世后,王老就一直与小儿子小凯生活在一起,儿子、儿媳非常孝顺,小孙子也已上中学,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其乐融融。小凯1983年进入天津曲艺团,专攻四胡和大提琴,初时为母亲伴奏,现已成为时调乐队中的骨干。与他同母异父的哥哥王大海,1968年下乡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科右前旗,1972年考入长春曲艺团,与刘威(现已改行影视)搭档说相声,1987年正式拜董湘坤为师,开始学习京东大鼓,现已成为东北著名的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他虽已在长春成家,但每年都要回天津老家几次,探望亲人,看望家乡父老。
时调情结
天津时调创始人王毓宝和她的雕像
王毓宝虽然告别了舞台,但她怎能舍弃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呢?不能登台了,她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时调的改革创新和培养新人上。王毓宝在幕后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如今,她的学生高辉、刘迎、刘勃扬等都已成了天津时调的名角。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舞台,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王毓宝欣慰地笑了,她重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王毓宝忘我地工作着,为时调事业奔波忙碌着,1998年6月终因积劳成疾而心脏病复发,住进了天津胸科医院,这次的病情远比第一次严重,但她仍顽强地挺过来了,专家为她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王老不无感慨地说:“一是要归功于党和组织的关怀;二是要感谢现代医学的发达和专家的精湛医术;三是我自己的心态好,保持乐观知足的情绪。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尽最大力量再多培养几个学生,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让天津时调这颗曲苑奇葩永葆青春,长盛不衰。”
2003年获中国金唱片奖演员奖;
2008年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王毓宝老师终生创新、走改革之路,留下了一系列传承有序的代表作,如《摔西瓜》《军民鱼水情》等。同时,她致力教学,桃李满园,有的农村孩子来求艺,她也悉心教导。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始终生活在人民中间,记得有一次慰问的哥的活动,需要跑一些地方跟的哥们见面,她都是不辞辛劳。可以说,她是把毕生的艺术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天津的家乡父老。 (著名曲艺理论家孙福海 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