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音 编辑

日语汉字音的一种

吴音吴音

音(日语:呉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中所占比例较高的读音之一,指日本自大和时代从南朝京师建康(今南京)传入在日本使用的汉字音。吴音传承了中古汉语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古汉语音。在音读汉字中,吴音占37.8%。

一般认为吴音在南北朝时代(西元五至六世纪)从南朝直接传入日本。吴音指的是当时南朝京师建康(今南京)的金陵雅音,金陵雅音在东晋衣冠南渡后继承洛阳雅音并融合金陵当地吴音而产生。南北朝时,日本等国尊南朝为华夏之正,受南朝册封不绝,如当时日本(倭五王)同南朝宋保持朝贡关系。隋朝时融合金陵雅音和洛阳邺下音编著《切韵》统一书面声韵,为唐以后所沿袭。

六朝时佛教开始盛行,故吴音多使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纪(古代的法律与政令纪)用语,在汉音导入后也没有消失,直至现代仍用汉音一并使用。另外《古事记》的万叶假名多使用吴音。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吴音

外文名:Go-on(ごおん)

含义:日语汉字音的一种

传入时间:南朝

类型:日语汉字音读

音读汉字占比:37.8%

简介

编辑

日语汉字的读音首先分为音读和训读,音读是由中国传来的汉字读音,训读是用日本固有的读音来读汉字的音。日语汉字音读中由于读音来自中国的不同地方或不同时期,又分为吴音,汉音,唐宋音(又称唐音或宋音),现代音四种。吴音主要来自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汉音来自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唐宋音主要来自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原地区,现代音主要来自民国以来中国各地的语音。另外,一些吴音,汉音,唐宋音在读音中又发生讹读,将正确的音错误地读成其他音,一般人们将其称为“百姓読み”,正式叫做“惯用音”。在组词过程中汉字读音又会发生变化,或是组合前后读音不一致,人们将前训后音的叫做“汤桶読み”,将前音后训的叫做“重箱読み”。同是音读的词组里,又出现前吴音后汉音,前汉音后吴音,吴音汉音唐宋音相互交叉现象,另外再加上“当て字”,“熟字训”等读音方法,使日语的汉字读音扑朔迷离,变得十分复杂,以至于日本许多高学历的人士也通不过汉字水平考试中的一级(最高级)。

吴音是日语汉字音读中所占比例较高的读音之一。据统计,《日本基本汉字》(大西雅雄,三省堂,1941年)收汉字3000个,在音读汉字中吴音占37.8%。《常用汉字表》(1981年)中,吴音读音占37.8%。

公元5-6世纪,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日本以及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和中国南朝交往密切,大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陆续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南京语音也随着南朝文化先传到朝鲜南部,继而传到日本。吴音的母胎是公元400年-600年前后的中国中古音韵的前期音。《切韵》(601年成书)是这一时期语音的总结,吴音的许多音韵规律可以从《切韵》中找出。之所以称其为吴音,还因为当时日本汉字有另一种读音——汉音。汉音稍晚于吴音,它来自隋唐时期的中原音。汉音代表当时中国政府的标准音,而吴音却被视为地方音,受到排斥与打击。所《日本纪略》记载,奈良末期的进行诏敕中说:“敕明经之徒,不可习吴音。发生诵读既致讹缪。熟悉汉音。”

特点介绍

编辑

保留中古汉语的浊音。

中古汉语鼻辅音声母仍发m、n。

在某些汉字中,u和o都可以接受。例:素(so,su),奴(no,nu)和都(to, tsu)。

吴音的来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首都建康(今南京)地区的汉字读音。由于南朝承晋,被认为是中华正朔,日本派的留学生也都往这里跑。其时建康城属于吴地,除了小部分从洛阳南下的士族豪门通洛阳方言外,老百姓皆通吴语,所以当时的官话应该也受吴语影响很深,日本留学生学到的汉字读音不可避免地带有古吴语的特征。

语言通行的地区是不断演变的,闽语是由古吴语发展出来的,继承了很多南北朝时期吴地的汉字读音,而建康地区的语言也逐步发展成了中古吴语,以至近代的江淮官话。现代还存的吴语又失去了很多中古甚至更早时期吴语的特征,比如北吴基本见系腭化,入声并喉塞,介音i也越来越少。但是有些特征在闽语里还保留着。

吴音和今日的吴语不是一个概念,只是共用了吴字。两者都是继承中古汉语。

六朝东晋衣冠南渡后,中原雅音南传对南方的方言产生了很大影响,与当时建康音融和形成金陵雅音,唐朝时有所谓“至今南人能晋语”之说(此处“晋语”指西晋时的洛阳雅音,非指山西晋方言),因此日本的吴音和南方吴方言、闽南方言等有较大的相近性,可以做对比研究,如果说日语吴音是哪一种话,应该拟音当时的建康话或者金陵雅音。

汉音对比

编辑
吴音和汉音的对比

汉字

呉音

汉音

myō

mei

kyō

kei

gyō

ge

ka

上下

jō-ge

sho ka

hyō

hei

do

to

sho

sei

kyō

声母

类型

清浊

鼻音与浊音

汉字

汉音

ɕin

tai

to

tɕi

fun

futsu

dan

dʑo dyo

ban

bi

bu

吴音

dʑin

dai

do

dʑi

bun

butsu

nan

njo

man

mi

mu

备注

-

d- / n-

b- / m-

类型

zi- / ni-or zy- / ny-

汉字

二児

人刃

汉音

dʑi

dʑin

dʑitsu

dʑo

dʑaku

吴音

ni

nin

nitɕi

njo

njaku

备注

官话为r-, er

韵母

类型

* / -e

汉字

会絵

快怪

仮家

下夏

汉音

i

ki

gi

ai

kai

くゎい kwai

ぐゎいgwai

ka

くゎ

吴音

e

ke

ge

e

ge

ue/we

ke

ge

ke

ge

e

ge

备注

-

类型

* / -u

-ei / -ai

汉字

公工口

豆头

右有

九久

西斉

体帝

汉音

so

to

do

iu

kiu

riu

吴音

su

zu

nu

r

zu

u

ku

ru

sai

tai

mai

rai

备注

-

官话为-i

汉字

音隠

今金

远园

言厳

汉音

in

kin

hin

itsu

kitsu

uen/wen

ken

gen

uetsu/wetsu

han

hatsu

吴音

on

kon

hon

otsu

kotsu

won/on

kon

gon

ochi/wochi

hon

hotsu

类型

-i- / -o-

-e- / -o-

-a- / -o-

汉字

音隠

今金

远园

言厳

汉音

in

kin

hin

itsu

kitsu

uen/wen

ken

gen

uetsu/wetsu

han

hatsu

吴音

on

kon

hon

otsu

kotsu

won/on

kon

gon

ochi/wochi

hon

hotsu

类型

-a- / -ya-

-yoku / -iki

汉字

色拭

汉音

kau

kaku

haku

ɕoku

tɕoku

rjoku

吴音

gyou

gyaku

byaku

ɕiki

dʑiki

dʑiki

riki

类型

-e- / -ya-

汉字

京経

正生性声省精

成静

丁挺

平病

名命明

汉音

吴音

kjō

gjō

ɕō

dʑō

tɕō

dʑō

hyō

mjō

rjō

jaku

备注

官话为-ing zheng, cheng, sheng

类型

-e- / -ya-

其他

汉字

石赤

文闻

汉音

eki

seki

reki

giu

getsu

satsu

bun

吴音

ɕjaku

dʑaku

rjaku

ryaku

go

gwatsu

setsu

mon

延伸

编辑

声母区别

1. 吴音前缀的辅音反映出中古全浊声母与清声母的区别,而汉音大多清化。如「定」吴音ヂャウ,汉音テイ;「奉」吴音ブ,汉音ホウ。

2. 中古的鼻音声母在汉音中多变为塞音或塞擦音声母,而吴音保留鼻音声母。如「万」吴音マン,汉音バン;「二」吴音ニ,汉音ジ。

3. 匣母在吴音中有脱落现象(主要见於合口呼字),而汉音中为カ行音。如:「和」吴音ワ,汉音クヮ;「回」吴音ヱ,汉音クヮイ。

韵母韵尾

1. 通摄

1. 冬锺韵部分字吴音以ウウ韵表示,汉音以オウ韵表示。如:「重」吴音ヂュウ,汉音チョウ;「封」吴音フウ,汉音ホウ。

2. 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汉音以オウ/ウウ韵表示。如:「公」吴音ク,汉音コウ;「红」吴音グ,汉音コウ;「弓」吴音ク,汉音キュウ。

2. 江摄:部分字吴音以オウ韵表示,汉音以アウ韵表示。如:「江」吴音コウ,汉音カウ;「邦」吴音ホウ,汉音ハウ。

3. 止摄

1. 微韵部分字吴音以エ韵表示,汉音以イ韵表示。如:「气」吴音ケ,汉音キ;「希」吴音ケ,汉音キ。

2. 之韵部分字吴音以オ韵表示,汉音以イ韵表示。如:「期」吴音ゴ,汉音キ;「己」吴音コ,汉音キ。

4. 遇摄

1. 模韵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汉音以オ韵表示。如:「素」吴音ス汉音ソ;「奴」吴音ヌ汉音ド。

2. 鱼韵三等部分字,吴音以オ韵表示,汉音以ヨ韵表示。如:「去」吴音コ,汉音キョ;「於」吴音オ,汉音ヨ。

5. 蟹摄

1. 部分开口三四等字,吴音以アイ韵表示,汉音以エイ表示。如:「体」吴音タイ,汉音テイ;「米」吴音マイ,汉音ベイ。

2. 部分一二等字,吴音以エ韵表示,汉音以アイ表示。如:「解」吴音ゲ,汉音カイ;「怪」吴音ケ,汉音クヮイ。

6. 臻摄

1. 部分真韵欣韵字,吴音以オン韵表示,汉音以イン表示。如:「隐」吴音オン,汉音イン;「勤」吴音ゴン,汉音キン。

2. 迄韵字,吴音以オツ韵表示,汉音以イツ表示。如:「乞」吴音コツ,汉音キツ。

7. 山摄

1. 山删韵部分字,吴音以エン韵表示,汉音以アン韵表示。如:「间」吴音ケン,汉音カン;「山」吴音セン,汉音サン。(注:此特点区别于寒桓韵)

2. 元韵部分字,吴音以オン韵表示,汉音以エン韵表示。如:「言」吴音ゴン,汉音ゲン;「园」吴音ヲン,汉音エン。

3. 月韵部分字,吴音以オチ韵表示,汉音以エツ韵表示。如:「月」吴音ゴチ,汉音グヱツ;「越」吴音ヲチ,汉音ヱツ。

8. 效摄:肴韵字,吴音以エウ韵表示,汉音以アウ韵表示。如:「教」吴音ケウ,汉音カウ;「包」吴音へウ,汉音ハウ。

9. 假摄:麻韵脣侯牙音字,吴音以エ韵表示,汉音以ア韵表示。如:「家」吴音ケ,汉音カ;「马」吴音メ,汉音バ。

10. 梗摄

1. 梗摄二等阳声字,吴音以ヤウ韵表示,汉音以アウ韵表示。 如 「行」 吴音ギャウ,汉音カウ。

2. 梗摄二等入声字,吴音以ヤク韵表示,汉音以アク韵表示。 如 「客」 吴音キャク,汉音カク。

3. 梗摄阳声韵三四等字,吴音以ヤウ韵表示,汉音以エイ韵表示。 如:「生」(三等) 吴音シャウ,汉音セイ;「清」(三等) 吴音シャウ,汉音セイ;「名」(四等) 吴音ミャウ,汉音メイ。

4. 梗摄三四等入声字,吴音以ヤク韵表示,汉音以エキ韵表示。如:「席」吴音ジャク,汉音セキ;「赤」吴音シャク,汉音セキ。

11. 曾摄:职韵部分字,吴音以イキ韵表示,汉音以ヨク韵表示。如:「直」吴音ヂキ,汉音チョク;「食」吴音ジキ,音ショク。

12. 流摄:侯尤韵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汉音以イウ/オウ韵表示。如:「有」吴音ウ,汉音イウ;「九」吴音ク,汉音キウ;「谋」:吴音ム,汉音ボウ。

13. 深摄:

1. 侵韵字,吴音以オン韵表示,汉音以イン表示。如:「阴」吴音オム,汉音イム;「金」吴音コム,汉音キム。

2. 缉韵字,吴音以オフ韵表示,汉音以イフ表示。如:「及」吴音ゴフ,汉音キフ;「邑」吴音オフ,汉音イフ。

14. 咸摄(此摄较复杂,亦多不规则读音,仅择典型举例)

1. 覃韵、凡韵字,吴音以オム韵表示,汉音以アム表示。如:「覃」吴音ドム,汉音タム;「凡」吴音ボム,汉音ハム。

2. 咸韵、衔韵字,吴音以エム韵表示,汉音以アム表示。如:「监」吴音ケム,汉音カム。

3. 严韵字,吴音以オム韵表示,汉音以エム表示。如:「严」吴音ゴム,汉音ゲム。

4. 合韵、乏韵字,吴音以オフ韵表示,汉音以アフ表示。如:「合」吴音ゴフ,汉音ガフ;「法」吴音ホフ,汉音ハフ。

5. 洽韵、狎韵字,吴音以エフ韵表示,汉音以アフ表示。如:「甲」吴音ケフ,汉音カフ。

6. 业韵字,吴音以オフ韵表示,汉音以エフ表示。如:「业」吴音ゴフ,汉音ゲフ。

15. 入声字-t韵尾,吴音以チ表示,汉音以ツ表示。如:「一」吴音イチ,汉音イツ;「日」吴音ニチ,汉音ジツ。

吴音主要用于佛教诵经,故今佛教用语多为吴音。奈良末期以后吴音虽受排斥,但有时官府也网开一面,发令“若有习义殊高勿限汉音”(官符 807年)。平安朝中期以后汉音地位稳固,汉音吴音相安无事,各司其职,即佛教用语使用吴音,儒教用语使用汉音,日常生活词汇则各胡千秋。到了明治,大正时期,汉音又一次大肆侵蚀吴音,出现相当部分词汇由吴音改用汉音的局面。如:飞行 ひぎょう>ひこう;治世 じせい>ちせい;男女 なんにょ>だんじょ;本文 ほんもん>ほんぶん等。当然,也有极个别词汇由汉音转读吴音,如末子 ばっし>まっし;旅客 りょかく>りょきゃく等。

总体上吴音变化还不算太大。

吴音与汉音大体上分的比较清楚,但也有区别不是那么分明的,所以不同版本的汉和辞典对一些汉字标注的读音来源(吴音,汉音)不尽一致,同一个汉字,有的辞书标注的是吴音,有的辞书标注的却是汉音。同样是《常用汉字表》中的汉字读音,语言学家野村雅昭先生统计,吴音为467个,而角川最新《汉和辞典》中的吴音却不足420个。

还有相当多的汉字读音,吴音和汉音完全相同。

除佛教用语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及食物名也有吴音读音。下面是较典型的佛教用语。

例子

编辑

牛头马头(ごずめず) 牛头马面

金刚力士(こんごうりきし) 金刚力士

建立(こんりゅう) 建造寺院

礼拝(らいはい)* れいはい拜礼

行仪(ぎょうぎ) 佛教礼仪

灯明(とうみょう) 灯明

和上(わじょう)*おしょう 和尚

経文(きょうもん) 经文

供养(くよう) 供奉

成就(じょうじゅ) 成就

杀生(せっしょう) 杀生

下一篇 抑扬顿挫

上一篇 吴侬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