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编辑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1863年-1938年),1863年出生于莫斯科阿列克赛耶夫大街住宅,俄国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妻子为莉琳娜。
中文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外文名:Konstantin Sergeyevich Stanislavski
别名:阿列克赛耶夫
国籍:俄国
出生地:莫斯科阿列克赛耶夫大街住宅
出生日期:1863年
逝世日期:1938年
职业: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表演理论家
代表作品:万尼亚舅舅、沙皇费多尔·伊凡维奇、三姊妹、樱桃园、演员的自我修养
主要成就:苏联人民演员
性别:男
演员的自我修养
作者名称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作品类别表演
作品时间2017-7
《演员的自我修养》是2017年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译者:李志坤、陈亚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全6卷)
作者名称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作品类别书集
作品时间2012-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全6卷)》是2012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个富商家庭,1938年8月7日卒于莫斯科。1877年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开始演员生涯。
1885年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
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决定创建新型的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
1898年10月莫斯科艺术剧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的历史悲剧《沙皇费多尔·伊凡维奇》宣告成立。一个月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就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总结所述:“如果说历史世态剧的路线把我们引向外表的现实主义,那么,直觉和情感的路线却把我们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
梅兰芳曾于1935年访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人多次交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梅兰芳说:“他说要成为一个好演员或好导演,必须刻苦地钻研理论和技术,二者不可偏废。同时一个演员必须不断地通过舞台的演出,接受群众考验,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否则就等于无根的枯树了。”
在这个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担任导演而且也在自己导演的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
《三姊妹》中的韦尔希宁,《底层》中的沙金,《樱桃园》中的戛耶夫都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的舞台形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功塑造的形象还有斯多克资医生(《人民公敌》)、法穆索夫(《智慧的痛苦》)、克鲁季茨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俄2013发行诞生150周年纪念邮票
1922~1924年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 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
1928年10月心脏病突发之后,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洋洋大观的《演员自我修养》,并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最终成了世界一大戏剧体系的奠基人。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斯氏毕生大量的艺术活动中,给予苏联演剧学派以深远的影响。促进了苏联各戏剧流派的发展。
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它是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它是斯氏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演剧艺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同时代的世界杰出大师们的经验总结。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之时,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层对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生活真实的要求,而且体现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性及对现实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热切追求。体系在导演工作方面所作的大胆革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使导演发展成为整个演出的思想解释者、组织者、剧院集体的教育者。
在与演员的合作上,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博得梅兰芳等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并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始于30年代介绍进中国,相继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乃至全集。
中国第一代导演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有所借鉴。如《娜拉》的导演章泯在排练时,拿出导演笔记,给大家念了这样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脸谱和角色类型来表现先进的苏维埃式的人物。在舞台,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这是中国话剧界第一次用“斯坦尼”体系来指导话剧艺术的舞台实践。演员们边理解边排练,章泯循循善诱,终于第一次使中国的演员们接受了这位大师的理论。
张彭春(1892-1957)是中国早期话剧导演奠基人,他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建立,也作出过贡献。他曾两度访问俄罗斯,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也有所借鉴。
1949年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的高潮,先后邀请前苏联戏剧专家来华讲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国话剧现实主义表演的科学基础,同时对于话剧学习戏曲的表演体系,创造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表演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