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盆地 编辑

汉江上游勉县至洋县间的盆地

汉中盆地汉中盆地

汉中盆地,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的汉中市。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汉江上游。是断陷盆地,盆地包括平川,丘陵,河谷。自古就有“国宝天府,鱼米之乡”之称。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定都南郑。同年,在萧何的引荐下,拜韩信为大将军,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四年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因此汉中盆地,就有了“汉家发祥地”之称。汉中盆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公里,其中汉中平原面积约为1400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汉中盆地

外文名:Hanzhong Basin

别名:汉中平原、汉水谷地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南部

平均海拔:500米左右

美誉:鱼米之乡,国宝天府

面积:约 5000 km²

产物: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茶叶、柑橘、等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雨量:约900毫米

著名历史

编辑

褒国

汉中盆地汉中盆地

先秦时期,大后人褒氏,姒姓。在汉中盆地西部建立了褒国。

版图包括汉台区、勉县、留坝县,汉水以北地区。最著名人物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王后褒姒。

汉王刘邦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后出汉中,统一全国。”汉”也成了汉朝的国号,并逐渐形成了“汉”文化,“汉”更成为汉族、汉人、汉字、汉语、汉服等的名称。

韩信拜将

公元前206年,韩信来汉中投靠刘邦时默默无闻,但萧何很看重他。后来韩信不满刘邦对其轻视而离开,萧何连夜追回韩信,并劝说刘邦,筑台设坛,拜他为大将军。

汉中王刘备

东汉末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手下众臣的劝谏下,在沔阳(勉县)设坛,自立为汉中王。时年59岁。

诸葛亮北伐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并以汉中为复兴汉室的基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宝鸡五丈原,遗命,葬汉中定军山。

唐德宗避祸汉中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权臣朱泚发动叛乱,很快占据都城长安。德宗李适率嫔妃群臣沿傥骆道南逃汉中。在汉中期间,汉中保障了德宗的安全,给以物资保证,使他遥控指挥关中官员平了叛乱。为振兴朝廷,改元兴元。他返回长安后,下诏“升梁州(汉中)为兴元府”。

阶守蜀

南宋绍兴年间,宋将吴玠吴璘兄弟,镇守汉中一带,阻止金军入川。并多次击退金军,守卫了南宋西线疆域。

地质情况

编辑

周围盆地的大小比较周围盆地的大小比较

汉中盆地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铺,长约116公里,南北宽约5~25公里。河流阶地发育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为一狭长槽形山间陷落盆地,由汉江冲积而成,上覆第四纪粘土、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砾石,形成肥沃的原野。盆地有四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汉江3~5米,沙细土肥,地下水位高;10~15米是二级阶地,由黄灰色沙及粘土组成,是盆地主体,地面平整,面积广阔,为粮、油主产区;36~50米为三级阶地,地面破碎,多为瘠薄旱地;70~80米为四级阶地,已逐渐变为丘陵地,沟壑发育,土壤更为贫瘠。

气候情况

编辑
汉中盆地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4~15℃,10℃以上活动积温4500~4800℃,无霜期240~250天,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左右。

农副业

编辑
河水不冻,冬无积雪,霜害少,风力小,有利于水稻、油菜、小麦及亚热带作物柑橘、枇杷、棕榈的生长。耕地集中,灌溉便利,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水稻占陕西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0%,产量则占70%以上。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陕西省的稻、麦两熟地区。城固县的升仙村一带为中国柑橘分布北界。

盆地中河流塘库水域广阔,渔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同时汉中盆地还有被称“四大国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所以汉中盆地又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下一篇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上一篇 成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