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州区 编辑
利州区,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位于川陕甘三省交汇处,广元市中部,东邻旺苍县,南连剑阁县、昭化区,西接青川县,北靠朝天区,介于东经105°27′~106°04′,北纬32°19′~32°37′之间,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总面积1538.5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利州区常住人口64.13万人。截至2023年6月,利州区辖7个街道、5个镇、3个乡,区人民政府驻东坝街道利州东路745号。利州区为古苴族之地,西周属巴国,春秋属蜀国,春秋末属苴侯国,秦属蜀郡葭萌县,此后先后属广汉郡、益州、梁州、利州、广元、保宁府等地管辖。民国时期,先后属川北道、嘉陵道、第十四行政督察区管辖。1949年,置广元县属剑阁专区,此后先后广元专署、绵阳专署管辖。1985年2月,撤广元县置地级广元市,原广元县改设为市中区。2007年3月,市中区更名为利州区。利州区是武则天的故乡,境内皇泽寺摩崖造像、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剑门蜀道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凤舟艺术),白花石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皇泽寺、天曌山景区、千佛崖、芳香南山景区4个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3年,利州区地区生产总值(GDP)407.09亿元,比上年增长6.5%。
中文名:利州区
外文名:Lizhou District
别名:利州、市中区
行政区划代码:510802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四川省广元市
地理位置:广元市中部,四川盆地北部边缘
面积:1538.53 km²
下辖地区:7个街道、5个镇、3个乡
政府驻地:东坝街道利州东路745号
电话区号:0839
邮政编码:628000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64.13 万(2023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皇泽寺、千佛崖、天曌山、白龙湖、凤凰山、广元南河湿地公园等
机场:广元盘龙机场
火车站:广元站、广元东站、广元南站、昭化站、广元西站
车牌代码:川H
地区生产总值:407.09 亿元(2023年)
早在旧石器时代末,今利州区境内已有先民栖居生息。
据《蜀典》记,夏朝为胤侯国。
西周时,巴、蜀、苴、氐先民在嘉陵江、白龙江合流台地上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昔阝”。
春秋战国时,为蜀王领地。开明氏蜀王第五世尚,“别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以葭萌(今昭化区昭化镇)为都邑。在当时的川地域的知名度仅次于巴和蜀。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因“苴蜀相攻击”,秦惠文王趁机伐蜀并苴,在苴侯都邑(今昭化区昭化镇)设葭萌县。
魏晋南北朝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于市域置兴安县,赤化乡境置益昌县。在此以前,区境属汉寿县、晋寿县地。
利州区风光
齐永泰元年(498年),于市域置东晋寿郡,领兴安、石亭两县。
梁天监十四年(515年),将平兴县并归白水县。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为利州,“利州”之名源于西魏大将军尉迟迥袭取西益州,西克成都,取“顺利”之意而命名为利州。此后曾统辖东晋寿、西晋寿、新巴、始平、东洛等郡。
北周,于市城置利州总管府,所属利州统晋寿、新巴、东洛郡。
隋唐两宋
利州区风光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义城郡为利州,州仍领绵谷等7县,属复置利州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分绵谷县北境置金牛县(属褒州)及南安州和所辖三泉、嘉牟两县(均在陕西境)。武德七年(624年),升利州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六年(632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利州为益昌郡,领辖绵谷等6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益昌郡为利州,辖县未变。
五代、北宋,利州属昭武军。南宋,属宁武军。
元明清时期
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立利州治,设都元帅府。至元三年(1266年)又于利州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十七年还冶京兆)。至元十四年(1277年),罢帅府,升利州为广元府广元路,取扩充元朝疆土之意。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广元路存广元府。洪武九年(1376年),降广元府为广元州,属保宁府,以绵谷县省入。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绵谷县。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降广元州为广元县,又将绵谷县并入,后直至清代,均属保宁府。
民国时期
民国初,属嘉陵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元县属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剑阁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分广元县东境建旺苍设治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建为旺苍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利州区风光
1952年,剑阁专员公署改名广元专员公署。
1953年,广元专区并入绵阳专区,广元县改属绵阳专员公署。
1959年,撤销昭化县,所属的5个区33个公社划入广元县。
1985年2月,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原广元县改设为市中区。
1989年,市中区析置元坝区、朝天区两个县级区(市辖区)。
200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市中区更名为利州区。
区划沿革
1985年5月17日,广元县正式改为广元市中区,辖原广元县的行政区域。
1986年10月,撤销河西、昭化、羊木等14个区公所,分别设立中心区公所、卫子区公所、朝天区公所,11月8日中心区、朝天区、卫子区三个相似县级区正式成立。
1989年8月,撤销中心区、朝天区、卫子区,设立朝天区、元坝区(县级),市中区原朝天区、卫子区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朝天区、元坝区。
1991年,上寺乡、下寺镇和普广乡划归剑阁县管辖。
2005年11月31日,青川县洞水乡划归利州区管辖,撤销洞水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金洞乡,金洞乡政府驻地由洛阳村迁至龙洞村。
2010年3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10〕3号批复同意,东坝街道析置南河街道、雪峰街道,河西街道析置上西街道、回龙河街道、杨家岩街道。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广元市利州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一)撤销赤化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宝轮镇管辖,宝轮镇人民政府驻澳援大道512号。
(二)撤销工农镇,将原工农镇千佛崖社区、瓷窑铺社区、大塘村、小塘村、千佛村、小岩村、虎星村、亮垭村、枫香村、三颗村、学地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嘉陵街道管辖,嘉陵街道办事处驻日新巷20号。将原工农镇联盟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上西街道管辖,上西街道办事处驻则天南路185号。
(三)将盘龙镇东升村6至8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河西街道管辖,河西街道办事处驻开泰路3号。
(四)设立万缘街道,将东坝街道万缘社区、古堰社区、老街社区和大石镇快乐社区、绿化村及龙潭乡和平村1至5组、胜利村5、7、8、9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万缘街道管辖,万缘街道办事处驻剑门路183号。
(五)将大石镇红岩村、大广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雪峰街道管辖,雪峰街道办事处驻雪峰路195号。 撤销回龙河街道、杨家岩街道,将原所辖行政区域划归河西街道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利州区辖7个街道、5个镇、3个乡:东坝街道、嘉陵街道、河西街道、雪峰街道、南河街道、上西街道、万缘街道、荣山镇、大石镇、盘龙镇、宝轮镇、三堆镇、白朝乡、金洞乡、龙潭乡, 其中,盘龙镇由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托管, 区人民政府驻东坝街道利州东路745号。
利州区行政区划图
位置境域
利州区位于广元市中部,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交汇处,介于东经105°27′~106°04′,北纬32°19′~32°37′之间,东邻旺苍县,南连剑阁县、昭化区,西接青川县,北界朝天区,总面积1538.53平方千米。
利州区政府
地形地貌
利州区地势东北、西北高、中部低,形成北部中山区,中部河谷浅丘及平坝区,南部低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全区70%属山地类型。境内山峰属米仓山脉西、岷山脉东,龙门山脉东北三尾端的余脉。最高点西北部白朝乡的黄蛟山海拔1917米,最低点南部嘉陵江边的牛塞坝海拔454米。境域被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南河4个水系划割为大光、艮台、黄蛟、云台、南山5个小山系。
水文
利州区境内属嘉陵江水系,嘉陵江由北至南横贯利州区全境,流长90千米,形成以嘉陵江为主干,白龙江、清江河、南河为支流的江河水系。全区大小河流20条,总长400千米。
气候
利州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年均气温17℃,生长期平均310天,无霜期共263天,年日照时数1342小时。光热资源丰富,热量集中在4至9月,能满足多种农作物生产。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80毫米,年内降雨量集中在5至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形成了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一般现象。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利州区有耕地1.70万公顷,园地0.21万公顷,林地11.18万公顷,草地0.05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96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0.38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53万公顷。
水资源
利州区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100万千瓦。国家重点工程宝珠寺水电站在区境内白龙江下游,其中白龙湖水域面积75平方千米,库容70亿立方米,有岛屿20个。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利州区境内有植物4940种,其中灌木408种,经济林木17种,药材1500种(可收购318种)。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豌豆、胡豆、土豆、芸豆、小豆、绿豆、香谷、油菜籽、花生等,高山区主要生产天麻、杜仲、川芎等名贵药材和香菌。名贵药材有天麻、麝香、熊胆等,杜仲、黄柏、厚朴质优量大。原始生态植被320平方千米,原始水青冈林7000公顷,是世界水青冈属植物起源和现代分布中心。主要林产品有油桐、生漆、核桃、木耳、棕片、茶叶、水果等。
动物资源
利州区境内有动物307种,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有50种(野生兽类46种)。熊、金猫、豹、云豹、林麝、猕猴、大灵猫、斑羚、大鲵、红腹角雉、白尾长冠雉、红腹锦鸡等14种属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光雾臭蛙是中国独有品种。
矿产资源
实拍广元东城夜景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利州区常住人口为621978人。
截至2022年末,利州区户籍人口49.0万人,比上年增长-0.1%。其中男性24.38万人,女性24.62万人,性别比为99.00:100;城镇人口31.29万人,乡村人口17.7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3.9%;出生4108人,出生率8.4‰,死亡4398人,死亡率9.0‰,人口自然增长率-0.6‰。年末,常住人口62.5万人,增长-0.3%。其中城镇人口48.02万人,乡村人口14.4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8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利州区有2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6个。回族、藏族、满族、羌族、苗族、壮族、白族、蒙古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散居,以回族较多。
综述
利州区风光
2022年,利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4.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76.9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89.02亿元,增长2.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0%,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5%,金融业增长9.6%,房地产业增长-7.0%,其他服务业增长5.7%。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4.6:47.0:48.4调整为49:46.0:49.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2.1、1.3个百分点。
2022年,利州区财政总收入21.84亿元,同比增长22.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52亿元,增长-4.3%,其中:税收收入3.96亿元,非税收入4.57亿元,税占比为46.4%。财政支出50.0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支出31.6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5%以上。
第一产业
2022年,利州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51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6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产值18.93亿元,增长6.3%,林业产值1.53亿元,增长7.0%,牧业产值10.42亿元,增长5.5%,渔业产值1.07亿元,增长-9.8%,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70亿元,增长4.8%。
2022年,利州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8.50万亩,增长6.7%,完成产量8.0万吨,增长-1.3%。油料产量0.99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0.68万吨,花生产量0.32万吨。蔬菜总产量43.45万吨,水果产量2.85万吨。
2022年,利州区生猪出栏20.5万头,增长5.8%,出栏牛1.04万头,增长8.5%,出栏羊4.26万只,增长6.2%,家禽出栏285.31万只,增长0.6%。全年猪肉产量1.43万吨,增长0.1%,牛肉产量0.13万吨,增长3.9%,羊肉产量0.07万吨,增长2.5%,禽肉产量0.39万吨,增长4.2%,禽蛋产量0.34万吨,增长1.0%。
2022年,利州区建设高标准农田3.24万亩,撂荒地复耕率达100%。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48.9%,较上年提高4.3%。农药使用量降低32.5%,粪污利用率93.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9%,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部有效回收处理。
第二产业
2022年,利州区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其中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工业产值增速回落。全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5.96亿元,增长-1.0%,其中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75亿元,增长-21.8%。
2022年,利州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56.46亿元,增长-22.0%。利润总额9.59亿元,增长-46.7%,利税总额13.67亿元,增长-39.3%,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9%。
2022年,利州区建筑业增加值35.12亿元,增长-7.1%。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93家,实现利润总额2.93亿元,增长-5.3%。
第三产业
2022年,利州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52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8.95亿元,增长-11.0%。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总额145.23亿元,增长-7.7%,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总额40.29亿元,增长-9.4%,降幅低于乡村市场1.7个百分点。全年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6.99亿元,增长-6.9%,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14.46亿元,增长-9.3%。住宿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46亿元,增长3.4%,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1.61亿元,增长-4.7%。
2022年,利州区到位市外资金114.25亿元,省外到位资金38.72亿元,省外5+1产业资金6.37亿元。新签约项目29个,亿元以上项目26个。
2022年,利州区接待游客1682万人次,增长5.0%,旅游综合收入达130.10亿元,增长4.0%。
截至2022年末,利州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70.40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48.45亿元,增长14.6%,各项贷款余额561.13亿元,同比增长17.4%。
2022年,利州区保费总收入实现32.22亿元,同比增长24.0%。其中财险保费收入6.50亿元,比上年增长6.8%,寿险保费收入2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综述
利州区位于西安、成都、兰州、重庆四大城市“十字”连接区域,京津冀—成渝主轴和西部陆海走廊等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交汇于此,已形成由4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6条普通国省道、1条航道、1个机场构成的“44611”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航空
2000年9月28日,广元盘龙机场建成通航。2009年5月8日,灾后重建复航。截至2021年3月,盘龙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昆明、济南、石家庄、贵阳、乌鲁木齐、南宁等11条航线。
铁路
利州区境内有宝成铁路、广巴铁路、西成铁路、兰渝铁路,并在片区设广元站和广元南站,承担片区对外的客运、货运功能。
航运
利州区主要通航河流为嘉陵江、白龙江、南河等,通航里程111千米,其中嘉陵江航道25千米,广元以下现达到Ⅴ级通航标准。
公路
截至2020年末,利州区境内普通国省道总里程达196.9千米,其中普通国道总里程161.5千米,均达到二级及以上等级;普通省道总里程35.4千米,其中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占比达65.8%。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618.4千米,其中四级及以上农村公路占比达到89.8%,较“十二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建制村村道宽度基本达到4.5米,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主要公路干线有绵广高速公路、广巴高速公路、108国道、212国道、202省道等。
2022年,利州区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达8743万人千米,同比增长-45.5%;货运周转量达271154万吨千米,同比增长2.4%;公路运输总周转量272028万吨千米,同比增长2.2%。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9月,利州区境内拥有客运车辆270余辆,出租汽车627辆。开行客运班线120条,其中跨省7条、跨市28条、跨县61条、县内24条。农村客运片区化经营扎实推进,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有序推进,实现100%的乡镇、建制村通客车,38个建制村通公交车、125个建制村通客运班线、17个建制村实现预约响应式客运服务全覆盖。
教育事业
2022年,利州区新增学前教育学位840个、义务教育学位200个,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学校6所。新改扩建幼儿园3所,中小学2所,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2个。残疾儿童少年在特殊教育学校和义务教育学校就读达率95%以上,送教上门达100%。
截至2022年末,利州区有学校165所,其中基础教育162所:幼儿园95所、小学37所、普通初中19所、普通高中9所、特殊教育1所、工读1所;中等职业教育3所(不含省管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专1所、职高2所。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47766人、24347人、14826人;拥有专任教师7604人,其中幼儿园1278人,小学2772人,初中1699人,普通高中1322人,特殊教育30人,工读17人,职业教育486人。
科学技术
2022年,利州区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完成成果转化61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2项。建成5G基站282座,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优秀示范院士工作站3家、优秀专家工作站3家。新增专利授权28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8件,新申请注册商标103件。
文化事业
2022年,利州区文化馆累计开放约270天,接待6万余人次;区图书馆累计开放249天,到馆1.62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人次5276人,外借册数15815册。建成乡镇非遗传习所3个、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1个、市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1个、省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1个。
医疗卫生
2022年,利州区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1%,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6.8%,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89%,婴儿死亡率1.20%。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38个,常住人口签约率67.4%,重点人群签约率86.0%。
体育事业
2022年,利州区156个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龙潭乡界牌村多功能运动场1个。全年培育体育引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500余人。创建为四川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社会保障
2022年,利州区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农民工转移就业5.67万人。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9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7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2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1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
地名由来
“利州”之名源于西魏大将军尉迟迥袭取西益州,西克成都,取“顺利”之意而命名为利州。
广元女儿节
广元女儿节一般指流行于四川广元一带,于每年9月1日举行庆祝的民间节日。相传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故旧时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这天,人们成群结队到皇泽寺、则天坝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穿戴一新,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活动曾一度中断。1988年5月,广元市东山之巅建造起一座用以纪念武则天的13层建筑“凤凰楼”。同年6月14日,广元人大一届常委会第20次会议决定恢复纪念武则天的民俗活动“女儿节”,将“女儿节”举办时间定在每年9月1日。
文物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 保护级别 | 类别 | 年代 |
---|---|---|---|
观音岩石窟 | 国家级 | 石窟寺 | 唐 |
千佛崖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南北朝—清 | |
皇泽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南北朝—唐 | |
来雁塔 | 古建筑 | 清 | |
张家坡遗址 | 古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
瓷窑铺遗址 | 省级 | 古遗址 | 唐宋 |
参考资料来源 |
景区 | 简介 | 景色 |
---|---|---|
皇泽寺 | 皇泽寺位于上西街道嘉陵江西岸,该寺建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唐初的不断发展,渐成规模。武则天称帝后,为纪念自己的龙兴之地(武则天出生于广元),始赐名“皇泽”,寓其“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义,该寺庙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
千佛崖 | 千佛崖位于城区北5千米嘉陵江东岸,景区内现存有北魏、隋、唐、清历代开凿的摩崖造像,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龛、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
天曌山 | 天曌山距广元城区14千米,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前山、后山二大景区,大小景点百余处,如状元塔、读书台、罗汉洞、舍利塔等;自然景观:蟠桃石、听涛石、洗心泉、观音井等。 |
|
芳香南山景区 | 芳香南山景区总面积约8平方千米,沿山顶旅游公路呈带状分布,以中央公园、爱情花海、无花果主题公园、红色文化园、元山观为核心景区,以和平梨园、健康养生园、农耕文化园等为辅助景观。是融川北民居、道教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以生态康养、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要素的开放式大型景区。 |
|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冉静山:号冉正品,清乾隆二甲进士,历经福建省大田县巡检、嘉义县知县、澎湖厅分府知府、泉州府知府,以及台湾府知府。死后被朝廷追赠为通奉大夫。
苏文德:字懋修,男,回族,生于1883年,民国著名书画家。
余子云:(1909~2002),嘉陵人。历任川北行署委员、省民委委员、省伊斯兰教副会长,第四、五届省政协委员。
2020年6月9日,利州区获评四川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县(市、区)党委、政府。
2020年6月29日,利州区入选四川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0年6月30日,利州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1月18日,被授予“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2月,利州区入选2020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1年3月,利州区入选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财政厅公布的四川省第二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名单。
2021年5月14日,利州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11月12日,利州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认定为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2022年4月,利州区入选2022年四川省服务业强县(市、区)名单。
2022年12月29日,利州区入选四川省第二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
2023年2月,利州区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4年1月,入选四川省第五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拟认定名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