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县苎麻 编辑
达县苎麻,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县苎麻具有强度好、单纤维支数高、纤维长等特点。达县苎麻的单纤维强度为35~40克,束纤维强度为52克左右;达县苎麻平均单纤维支数在1900~2200米/克支,纤维支数最高可达2402米/克支。2007年03月05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达县苎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文名:达县苎麻
产地名称: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
品质特点:有光泽,手感柔软,斑疵少
地理标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第47号公告
批准时间:2007年03月05日
品质特性
达县苎麻
形态特征
达县苎麻
达县苎麻根群大部分分布在30~50毫米深的土层中,少数支根可入土深达1米以下。苎麻的宿根年限为10~30年,多至百年以上。生育期头麻80~90天,二麻50~60天,三麻70~80天,全年生育期230天左右。
纤维价值
达县苎麻
生态效益
达县苎麻
苎麻生长与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养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对纤维产量有很大影响;温度对苎麻的正常生长起决定性作用,苗期生长适宜温度在11~32℃、最适温度23~29℃,到生长速期适温12~28℃、最适温度24~27℃,到纤维成熟期适温为17~32℃,气温在17℃以下对纤维成熟不利;苎麻在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一般要求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而且分布均匀,相对湿度为80%左右,土壤含水量为20%~25%;苎麻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强,无论中性土壤或酸性土壤都可以生长,但以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建立麻园为宜。达川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宜种植苎麻。
达县苎麻产地环境
汉唐时期,苎麻“手工织麻布”就作为进贡品。据《达县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物产多为麻”,道光时期“麻稻为首”,“贩运络绎,远至沪、汉、西安、云贵诸省市和日、美等国,闻名遐迩”。
新中国成立(1949年)以后,达州苎麻得到快速发展。
达县苎麻
1978年~1996年,进入改革开放后,苎麻市场逐步放开,由数量型生产逐步向质量型转变。到1980年面积达16.7万亩,总产量达7733吨,均价每千克2.5元,总产值0.2亿元,1984年至1986年达州进行了大规模的苎麻品种改良,淘汰单纤支数在1300支以下的低支品种,发展1600支以上的优质品种。从1984年开始,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面积逐年上升,到1987面积发展到55万亩,总产达40757吨,均价每千克达14元,总产值达5.7亿元,居历史最高。此后价格逐渐回落到每千克5元左右,面积逐年下降。
1996年~2005年,主要以质量为主,产量、质量兼顾发展,重点是优化品种结构,推广高产高支品种和进行产业开发,到2000年苎麻面积发展到27.8万亩,总产28435吨,总产值2亿元。尤其是2001年至2005年,随着苎麻雄性不育杂交新品种川苎八号的应用推广以及苎麻优化栽培技术的提高,同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原麻均价稳定在8~9元/千克,全市苎麻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2006年,达川区发展苎麻已达50万亩。
2007年,达川区发展苎麻24.5万亩,优质率达90%,总产3.6万吨,原麻产值2.2亿多元。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中国的12%,名列全国第三位。苎麻生产主要分布在罐子、草兴、双庙、赵家、百节等30个苎麻基地乡镇,基本形成了从管村片区-渡市片区-赵家片区-河市片区的环型百里苎麻产业带。
2011年,达川区发展苎麻24万多亩,年产3.6万多吨。
截止到2016年,达川区苎麻种植面积2666.7公顷。
2007年,达川区被四川省农业厅授予“四川省优质苎麻基地县”称号。
2007年03月05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达县苎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域保护范围
达县苎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关于“达县苎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说明的函》(达府函【2006】52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现辖行政区域。
产品技术要求
苎麻品种
红皮小麻、川苎系列及以此为母本选育的新品种。
产地条件
海拔250至400米;土壤类型为壤土、沙壤土;土层厚度不少于30厘米;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1.5%;土壤pH6至7。
栽培管理
⒈育苗:时间3至5月。常规品种采用分蔸、细切种蔸、嫩芽(枝、梢)扦插等无性繁殖方法育苗;杂交品种采用杂交种子育苗。
⒉栽培密度:常规品种每公顷植30000穴,每穴1至2苗;杂交品种每公顷植37500穴,每穴2至3苗。
⒊土、肥、水管理:新建麻园追肥2至3次,每次每公顷施猪粪水375至400担,加尿素30至75千克;破杆后追肥1至2次,每公顷施猪粪水450至750担,加尿素75千克。成龄麻园头麻追肥1至2次,每次每公顷施粪水375至450担、尿素75至225千克;二、三麻追肥1至2次,每次每公顷施粪水375至450担、180千克至225千克。
⒋冬季管理: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深挖麻园,深度不少于20厘米,冬挖时不得损伤麻蔸及根系;深施冬肥,用量不低于全年施肥量的50%,以有机肥为主,适当施用化肥,一般每公顷施人畜粪水22500千克,土杂肥30000千克,或者肥效相当的饼肥,采用开穴或开沟深施。施肥后,理通麻园内排水沟,用沟土或其他细土培土盖蔸,使麻蔸不露出土面,厢面略呈龟背形,排水畅通。
⒌破杆:新栽麻园中有90%植株的麻蔸出现催蔸芽、植株黑秆二分之一以上时,及时破杆,以利于下季植株的生长。
收获
成龄麻园中苎麻茎杆三分之二左右变为褐色,中、下部分叶片脱落,麻蔸已有下季麻芽出土,试剥麻皮可至梢部,为达县苎麻原麻的最佳收获期,达县苎麻应在最佳收获期7天内收获。成龄麻园年收三季的时期大致是:头麻5月下旬,二麻7月下旬,三麻10月中旬。
质量特色
⒈感官特色:色泽均匀,有光泽,手感柔软,斑疵少,锈脚短。
⒉理化指标:一般单纤维强度为6.5CN/分特至7.5CN/分特,单纤维细度1900米/克至2200米/克。
原麻等级
⒈按原麻纤维细度分甲、乙、丙三类。
甲类:苎麻纤维细度(公制支数)在2000支以上。
乙类:苎麻纤维细度(公制支数)在1800至2000支。
丙类:苎麻纤维细度(公制支数)在1800支以下。
⒉按刮制质量分为一、二、三等:
一等:刮制好(附壳、焦梢极少,手感柔软);色泽正常,斑疵、红根极少。
二等:刮制较好(附壳、焦梢少,手感比较柔软);色泽较为正常,斑疵、红根少。
⒊按原麻长度分一、二、三级。
品种 级别 | 原麻长度厘米 | ||
红皮小麻 | 川苎系列 | ||
级别 | 一 | ≥131 | ≥151 |
二 | 91~130 | 131~150 | |
三 | 50~90 | 90~130 |
专用标志使用
达县苎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