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昌衡 编辑
尹昌衡(1884年7月11日~1953年),原名昌仪,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中国四川省彭县(今彭州)人。清末民初政治、军事人物。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入四川武备学堂,1904年赴日留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领导四川革命党人起义,光复成都,任四川军政府军政部长。同年12月8日平定成都叛乱,被推为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12月22日生擒并处决暗中复辟的原清朝四川总督赵尔丰。1912年4月任四川都督府都督。同年7月西征平息康藏叛乱。1913年被袁世凯骗至北京关押。1916年袁世凯死后出狱。1921年回成都闲居。著有《止园文集》。(概述内图片来源)
中文名:尹昌衡
别名:尹昌仪
国籍:中国
籍贯:中国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升平镇
出生日期:1884年7月11日
逝世日期:1953年
毕业院校:四川武备学堂
代表作品:《止园文集》
字:硕权
号:太昭、止园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民族族群:汉族
主要成就:领导四川革命党人起义,光复成都康区平叛,维护国家主权
少年英豪
尹昌衡
由于长期僻处内地而又深受封建教育,尹昌衡首重忠君孝亲的人伦道德,从小立志要为振兴国家出力效劳。18岁时,鉴于“国势方殷,不讲武不足以定乱”,结合自己身躯高大、声音洪亮的特点,考入四川武备学堂,想走一条讲武救国的道路。入堂后尽管军事课程和训练繁重,他从不放松四书五经的学习,常因读书过夜违犯堂规,受到学堂处罚。他作诗言志说:“我欲目空廿四史,以作胸中数万兵,一朝倘侍黄粱台,定歌士马羽林才。”
光绪三十年(1904年),尹昌衡由四川武备学堂选送赴日本留学。初进振武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在日期间,尹昌衡与李烈钧、李根源、唐继尧、刘存厚过从甚密,并结拜为兄弟。李烈钧等常劝他加入同盟会,他以为“食人之禄,即宜死事”,而“背之不祥”不愿加入。然而,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家灾准却又时时震撼着他的心,常常“擦足摩掌,尤愤不可遏”,陷入自我矛盾中,转而服膺老庄学说以求自解。
宣统元年(1909年),尹昌衡由日本回国。翌年,经李书城介绍去广西任陆军小学堂监督。由于尹昌衡“亢傲不羁”,不得广西巡抚张鸣歧赏识,未能升迁。他感到“位卑禄薄,力短心长”,有志难伸,便佯狂愤世,表现出某种急进面目,致使当时的人误以为他是革命党人,更为张鸣歧所不容。是年年底,张鸣歧令其解职回籍。
尹昌衡回到成都,川督赵尔巽委派他担任军事编译局总办,后又改任为督练处会办。此时,他感到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自己又没有决心参加革命,便想抓取军权,培植实力,以求得另外一种有利于自身的结局。时值新军第十七镇建立,赵尔巽“以尹意气飞扬忌之,始终不派入十七镇任职”。该镇高级职务也多由外省人担任。尹昌衡遂与川籍军官周骏、彭光烈、杨肇锡等结成川籍军人集团,借机向外籍军官寻衅,甚至指名叫骂。因而,尹昌衡渐渐成了这个集团的领袖,在他周围集结着一大批川籍军官乃至士兵,他们之间既有四川武备学堂毕业的同学,又有家乡毗邻的好友,乡情旧谊和共同利害得失的纽带把他们紧紧地捆在一起。
成都平乱
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因为川籍军官大都出身于殷实之户,在被清廷铁路“国有”政策收夺的川汉铁路租股中,也有自己父兄一份,所以大都反对铁路“国有”政策。时任川督赵尔丰对保路运动实行血腥镇压,激起四川人民更强烈的反抗,各地同志军纷纷起义。尹昌衡等人对同志军“暗中送枪增弹,百般支持”。在同志军的打击下,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危在旦夕。辛亥革命爆发,有利的革命形势启迪着川籍军官们产生反赵上台的愿望,纷纷敦促尹昌衡率众起义。可是,尹昌衡又震恐旁徨,瞻前顾后,说是“食禄忘忠,怀义不忍”。正当尹昌衡举棋不定时,赵尔丰将其软禁于总督衙门。 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同盟会员夏之时率所部新军在龙泉驿起义,并进军重庆。十月二日(11月22日)重庆光复,成立了蜀军政府。同盟会员张培爵、夏之时分任正副都督。不久,率军入川的端方也被起义士兵杀死,川东川南数十州县大都脱离清廷。在这种形势下,赵尔丰被迫于十月七日(11月27日)宣布四川独立,把大权交给了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十七镇统制朱庆澜等人,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经过川籍军官奋力争取,尹昌衡始获军政府军政部长职务。
十月十八日(12月8日),赵尔丰指使部分官兵闹事,制造成都兵变,城内一片混乱,军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庆澜相继逃遁。尹昌衡在乱枪声中,由东较场驰马去凤凰山邀周骏驻军处借得兵三百人,急率部队连夜入城,平定了叛乱,遂被成都军政各界会议推为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原川督赵尔丰交出四川政权后,仍率部驻在成都并暗中进行复辟活动,威胁着四川军政府。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挥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皇城内召开公审大会,将其斩首示众。
西征立功
尹昌衡西征时出征的照片
原拟直抵拉萨,因英人干涉,袁世凯怕引起外交争端,遂改征讨为安抚,尹昌衡受命为川督兼川边镇抚使。民国周年时,袁世凯授尹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后复委以川边经略使。
西征期间,尹昌衡严令部队尊重藏族群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扰民,得到藏族群众的支持。现在的太昭古城就是以尹昌衡的“号”命名。在林芝工布江达,还流传着很多西征军的故事。
反被囚禁
民国二年(1913年)十一月,袁世凯以议决边务为名,将尹昌衡由川边调至北京,诱以高官厚禄,以图为己所闲。尹昌衡拒绝了袁世凯拉拢,并当面质问道:“武夫出死入生为国家卫藩篱,中央奈何不顾而汲汲斗骨肉?”曾与章太炎一起痛骂袁世凯。致使袁世凯勃然大怒,遂捏称其“亏空公款”,逮捕下狱,并处以九年徒刑。在软禁中尹昌衡反复研习《周易》,思考中国出路,著《止心篇》《止园自记》。
晚年从文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尹昌衡被特赦出狱。其后黎元洪又明令恢复尹昌衡的陆军中将及陆军上将衔,发还勋位勋章。尹昌衡恢复自由后仍留住北京。其时黎元洪与段祺瑞间的府院之争日益尖锐,尹与黎较为接近,为段所疑忌。1917年8月,冯国璋继黎元洪任总统,李纯继任江苏督军,尹昌衡被聘为顾问,不久去南京居住,1920年春去上海。
是时,孙中山正留居上海,尹昌衡遂往谒,表示愿在其领导下为革命奔走效劳。是年7月,非常国会议员在昆明开会,曾决议将国会及军政府移设重庆。孙中山特派尹昌衡赴渝,协助李烈钧等筹备国会开会及军政府设置事宜。9月,川军总司令吕超及滇、黔军兵败,重庆已在熊克武、刘湘等部包围之中,国会议员离开重庆,李烈钧率所部退黔、湘边境,滇、黔军亦全部被驱逐出川。尹昌衡乃留住重庆,次年回成都。
尹昌衡回蓉后,意绪消沉,常以诗酒、参禅自遣。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时期,为了笼络川军将领,曾于1924年7月11日发表尹昌衡为盛威将军,但仅为空名衔而已。抗日战争期间,尹昌衡以社会贤达身份,发表演说,勉励青年抗日救国。尹晚年双目失明,更少问世事。
1949年四川解放,尹昌衡担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病故于重庆,享年69岁。
尹昌衡(中左)与外人合影
尹昌衡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