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尚昆 编辑
杨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号诚五,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上海大学学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中文名:杨尚昆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市)
出生日期:1907年8月3日
逝世日期:1998年9月14日
入党时间:1926年
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上海大学学习。
1926年11月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1年回国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参与组织上海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9月至10月任红中社主编。
1933年到瑞金,先后任中共中央局党校副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
1934年1月,接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
1935年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后任陕甘支队政治部副主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总政治部主任,陕北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书记,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并协助朱德、彭德怀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
1941年返回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外事组副组长,中央警卫司令员,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等处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直机关党委书记。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文革”期间被撤销一切职务,被监禁达12年之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为其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
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相继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广东省副省长,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兼任广东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杨尚昆
1980年9月,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秘书长。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兼秘书长。
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87年11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8年4月在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同时免去军委秘书长职务。
1998年9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1925年,18岁的杨尚昆从成都高师毕业回到重庆。那时,中国的大革命正进入高潮。他的四哥杨闇公是中共四川地方执行委员会创建人之一。在四哥的影响和帮助下,他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1926年春,杨尚昆进入党所领导的上海大学学习。他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第二次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同年11月,受党组织选派,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先后担任班长、支部委员、宣传部副部长等职,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29年,他与李伯钊在苏联结婚。1930年,考入苏联中国问题研究院做研究生,同时兼任职工国际中国代表的翻译。
1931年初,杨尚昆回到苦难深重的祖国,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上海总工会联合会党团书记等职,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险恶环境下,积极恢复工会组织,发展党员。“九一八”事变后,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参与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1933年1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担任中央苏区中央局宣传干事,并参与编辑党的机关报刊《红色中华》和《斗争》。2月,任成立不久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总负责人。3月,任苏区中央局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副校长。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工作,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随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委转战前方。
1934年1月,杨尚昆接任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的红三军团的政治委员。同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后,他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一起,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先后指挥所部进行攻克沙县、三溪圩反击战、太阳峰阻击战和高虎垴、万年亭、蜡烛形、保护山等防御作战。他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团结和带领全军团指战员为完成各项战斗任务而奋斗。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杨尚昆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奔赴华北前线,协助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除领导山西工委、牺盟会的党团工作外,他还负责指导山东、河北、热河、内蒙古等地党组织的工作,并组织开办北方局党校,为抗日战争培训了大批领导骨干。1938年9月,他赴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1月,刘少奇到华中工作后,杨尚昆接任北方局书记,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战的重任。他积极开展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和建政工作,为推动华北地区群众抗日运动的高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协助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反击阎锡山制造的山西“十二月事变”,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参加组织开展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发动了全面内战。1947年初,杨尚昆兼任中央警卫司令员,组织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的疏散工作。4月,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和书记叶剑英率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转移到晋西北临县地区。他日夜操劳,协助叶剑英及时向中央提供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情报,并向各解放区转达中共中央的指示,为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和党中央了解敌情、掌握全局、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保证。
1948年4月中旬,杨尚昆率领中央机关和中央后委留守人员,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中央后委会合后,杨尚昆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警卫司令员、中直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协助周恩来处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他紧张有序、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后作出决定: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准备于3月下旬迁驻北平,并成立转移委员会,由杨尚昆负总责。月底,在杨尚昆等人的具体组织和安排下,中央机关安全抵达北平。9月,他参与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工作。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杨尚昆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1954年,他参与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他在担任中直机关党委书记的十几年间,坚持实事求是,在多次政治运动中,尽可能地保护干部,避免了过火斗争给机关工作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
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尚昆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62年2月,在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的紧要关头,杨尚昆临危受命,担任中央精简小组组长,协助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和邓小平等全面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特别是致力于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的工作。到1963年6月,精简小组圆满完成任务,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重要条件。
1964年冬到1965年夏,杨尚昆带领中央办公厅的干部到陕西省长安县斗门公社牛角大队搞“四清”。他们注意从调查入手,对干部存在的问题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处理,在当时“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情况下,能够这样做是难能可贵的。
1966年5月,杨尚昆被打成所谓“反党集团”成员。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岁月里,杨尚昆受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被监禁达12年之久。在逆境中,他仍然坚持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始终关注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途与命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1979年7月,杨尚昆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9月,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80年9月,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杨尚昆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精简整编的战略决策。1982年6月,他主持召开中央军委座谈会,提出改革军队编制、精简指挥机关、裁并重叠机构、精干领导班子的具体原则和措施。通过实施会议制定的《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军队组织臃肿庞杂的状况有了初步改变。在军队已经进行多次精简的基础上,1985年中央军委按照邓小平裁军100万的重大决策,在杨尚昆的具体主持下,胜利地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杨尚昆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关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思想,始终不渝地加强军队中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他强调必须从军队实际出发,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领导军队的整党工作,增强党的凝聚力。在他主持下,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指出“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生命线的真正含义是在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完成各项任务中发挥‘保证’和‘服务’的作用”。
在1982年和198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尚昆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十二届一中全会和第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继续担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他作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党和国家各项重大决策,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983年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和1988年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家军委副主席。在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完全赞成邓小平的意见,维护和支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次中央全会上,他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协助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他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军委主席的意图,兢兢业业地组织和实施军队各方面的工作,保持了军队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杨尚昆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开展对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的工作,以各种方式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他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量港、澳、台和海外爱国知名人士。他在会见这些人士时指出:海峡两岸虽然因历史原因隔绝了几十年,但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台湾的出路在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好办法;如何实现“一国两制”,应由国共两党平等地坐下来商谈。他呼吁台湾当局顺应民心,以实际行动化解敌意,消除障碍,促进两岸人员交往和经济合作,使两岸关系有一个新的发展。他的讲话,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1988年4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杨尚昆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不辞辛劳,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到工厂、农村、部队、建设工地和经济开发区视察,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意见,了解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他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参与制定和调整新时期的国家外交政策,同时承担繁重的外事活动,会见了来访的许多外国领导人和民间重要人士,并先后出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向世界各国阐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进了中国政府和各国政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和信任。
1992年10月和1993年3月,杨尚昆以实际行动响应邓小平关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号召,先后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家主席的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但他仍然关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对祖国的繁荣富强、兴旺发达和完全统一寄予厚望。
父亲:杨淮清
母亲:邱氏
大哥:杨尚荃
二哥:杨尚麟
四哥:杨闇公(名杨尚述)
六弟:杨尚仑
七弟:杨尚直
九弟:杨尚明
十一弟:杨白冰(原名杨尚正)
六姐:杨尚朋
七妹:杨尚友
八妹:杨尚智
九妹:白林(原名杨尚璞),妹婿:廖汉生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忠于党和人民;始终追求真理,不断开拓进取;始终严于律己,保持共产党人本色。他把一生献给党和人民,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榜样。今天我们纪念杨尚昆同志,就是要学习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