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观唯心主义 编辑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因此,客观精神在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在后,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派生物,是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的朱熹认为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性的“气”是“理”的派生物,主张“理在气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黑格尔称客观精神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外化、体现。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是把人的意识、一般概念与它们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所依赖的物质实体完全割裂开,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神化,使之变成一个脱离、先于并主宰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因此,客观唯心主义总是同宗教密切联系,是哲学化了的宗教。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费尔巴哈论》第15页)列宁说:“唯心主义就是僧侣主义。”(《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页)
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 “理”。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辩证法,正题与反题升华为合题,实现“绝对精神”。
德国古典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1724—1804年),先天认识形式加工“物自体”形成表象。
中国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德国的黑格尔指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
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柏拉图的“理念论”;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朱熹的“理在事先”;
宗教的神创万物和支配命运的观点;
柏拉图说“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
老子指出“道”生万物,“道”就是自然法则;(由于在道教中阴阳之前是混沌,故道学属于客观唯心论具有争议性)
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天理则是封建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主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