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园 编辑

专供演出戏曲的场所

戏园戏园

戏园,读音是xì yuán ,汉语词语,旧时称专供演出戏曲的场所,亦称“戏园子”。出自《儿女英雄传》。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戏园

外文名:The theater

别名:梨园

注音:ㄒㄧˋ ㄧㄨㄢˊ

拼音:xì yuán

出处:《儿女英雄传》

戏园文化:中国古代歌舞艺

解释

编辑
1、亦称“戏园子”。

2、旧时称专供演出戏曲的场所。

出处

编辑
《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我见城外头有好几处戏园子呢。”

《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就常到戏园里看戏,所有什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

巴金《家》八:“收票的人告诉他们说这跟普通戏园不同,不买票就不能看戏。”

戏园历史文化

编辑
中国古代歌舞艺人最初是利用自然地形演出,后来开始出现土台子,即无盖顶的露天之台,称为"露台",观众于四周围观。

到西汉时开始出现"看棚"。张衡《两京赋》中就有观看百戏而设有看棚的描绘。看棚是观众席建筑,观众居高临下观看百戏,这是非固定的露天的演出场所。

唐代是中国戏曲形成时期,演员的表演区开始建筑化,出现了"乐棚"。乐棚以砖石木材建造,舞台加了盖顶.设计制造都十分精致,但还不是固定演出场所。唐代寺庙中开始出现"戏场",这是后世"庙台"的前身。

戏园戏园

宋元是中国戏曲日臻成熟时期,这时开始出现固定化的演出场所"勾栏"。固定的集中的演出场所称"瓦舍勾栏"。勾栏是看棚、乐棚和露台三位一体,内有戏台、后台、看席和神楼。元初杜善天套曲《庄家不识勾栏》中描述戏台上部像"钟楼模样"。为了便于观赏,观众席前低后高,全部是木制结构,初具剧场形制。北京明初时就有两条胡同以勾栏定名。

由于勾栏是木制结构,易于倒塌、着火,到明代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内外城的"茶园"。最初,茶园并没有特设的舞台,只是席前做场,后来较大的茶园开始特设舞台供演出之用,到清代最为盛行,称之为"茶园"或"茶楼"。这与北京人爱喝茶的习惯有关,一边品茗,一边听戏。

当时没有"戏票"一词,品茗听戏只付"茶资",实际是戏价。

清中叶以后北京的茶园已颇具规模,随着四大徽班进京和京戏的形成与发展,人们不以品茗为主,而是以听戏为主了,茶园也随之改称××园,或称戏园子。

下一篇 戏子

上一篇 曲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