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 编辑

古代一种乐器

芦笙芦笙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汉族的竽。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祭祀》部分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曲调共有三百六十首,《抒情》部分主要用于踩花山等吉庆场面,但文山苗族芦笙婚礼音乐因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失传;《叙事》部分主要叙说苗族历史、故事传说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芦笙

外文名:Lu Sheng

基本解释:簧管乐器

主要分布: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

相关文献:《诗经》、《桂海虞衡志》

分类:轻音芦笙、重音芦笙

构成: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主要节日:芦笙节、芦笙文化节

前身:中原汉族的竽

原料:竹、木材、金属

历史沿革

编辑
芦笙,其前身为中原汉族的竽,后唐朝时传入少数民族地区。

苗族歌舞-芦笙舞苗族歌舞-芦笙舞

唐朝时贵州的少数民族人民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芦笙芦笙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卢沙瑶人乐,状类萧,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瑶人之乐有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芦沙之制,状如古萧(按指排萧),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其声。”明代卢沙写作芦笙。明代钱古训《百夷传》:“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明代倪辂《南诏野史》载云南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此外,明代邝露《赤雅》、清代田雯蒙斋《黔书》等均有记述。到了清代,文人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写到:“

10月27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体育公园,苗族同胞在吹奏芦笙。当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举行苗族芦笙踩堂活动,1000余名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一边吹起芦笙曲,一边跳起踩堂舞,欢聚一堂。芦笙踩堂是广西融水苗族的传统文化活动。

舟溪芦笙节

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开始,十八、十九、二十日进入高潮,尤其是十九、二十这两天,又是芦笙会又是赛马斗牛,特别热闹。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芦笙节不但是庆丰年祝福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择偶的节日,到了二十一日,公众的狂欢便一转而成为男女青年“游方”的活动,双双对对的情侣用对歌来传情说爱,缠缠绵绵地给芦笙会留下来年再会的盟约。

下一篇 马头琴

上一篇 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