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杨 编辑
黄杨(Buxus sinica (Rehder & E. H. Wilson) M. Cheng)是黄杨科黄杨属植物,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蒴果近球形。花期3月,果期5-6月。多生山谷、溪边、林下,海拔1200-2600米。产中国多省区,有部分属于栽培。(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中文名:黄杨
拉丁学名:Buxus sinica (Rehder & E. H. Wilson) M. Cheng
别名:黄杨木、瓜子黄杨、锦熟黄杨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黄杨目
科:黄杨科
属:黄杨属
种:黄杨
国际濒危等级:无危(LC)
黄杨
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2/3或和萼片几等长);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
蒴果近球形,长6-8
黄杨为东亚黄杨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变异很多,且由此派生了几个不同的种,如中国西部产的毛果黄杨(B. hebecarpa),西南部产的皱叶黄杨(B. rugulosa),和黄杨均有密切关系。此外如日本产的日本黄杨(B. japonica Mull.-Arg. )——小叶黄杨日本变种(B. microphylla Sieb. et Zucc.* var. japonica Rehd. et Wils.)(此种小枝及叶均无毛)亦无非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致有局部的差异。黄杨的原亚种及尖叶黄杨(亚种)中发觉某些植株的小枝被极少量毛,甚至完全无毛,仅叶柄上面残留有短柔毛,此足证明黄杨又有向日本黄杨(B. japonica)逐渐移变的趋势。此外南欧、北非、高加索产的 B. sempervirens L. 小枝及叶柄均被毛,和黄杨亦相似,但前者叶面侧脉全不明显,雄花不育雌蕊高度仅为萼片长度的1/2。中国有栽培。
.
| 越橘叶黄杨(变种) Buxus sinica var. vacciniifolia M. Cheng 此变种和原变种区别处,在于生长低矮,枝条密集,节间通常长3-6毫米,叶厚革质,圆形或阔椭圆形,稀阔卵形,长9-11 | 矮生黄杨(变种) Buxus sinica var. pumila M. Cheng, 植物分类学报 17(3): 98-99. 1979. 此变种和越橘叶黄杨不同处,为叶极小,长5-7(-9)毫米,宽3.5-5(-6)毫米,果无毛。和小叶黄杨异处,为表皮极厚,常无侧脉,有皱纹,蒴果球形,长4毫米,具极短花柱。 产中国湖北西部巴东等县,生山坡林下,海拔2100米。模式标本采自巴东牛洞湾附近。 此变种亦可能为小叶黄杨的高山型。 |
| 中间黄杨(变种) Buxus sinica var.intermedia (Kanehira) M. Cheng 异于原变种处,为不育雌蕊高度和萼片长度为3: 2。 产中国台湾省。 | |
| 尖叶黄杨(亚种)亦称长叶黄杨 Buxus sinica ssp. aemulans (Rehd. et Wils.) M. Cheng, stat. nov. 此亚种常见的为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3.5厘米,宽1-1.3厘米,两端均渐尖,顶尖锐或稍钝,中脉两面均凸出,叶面侧脉多而明显,叶背平滑或干后稍有皱纹。花序及花同原亚种。蒴果一般长了毫米,宿存花柱长3毫米。 产中国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生溪边岩上或灌丛中,海拔600-2000米。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 |
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沈阳、葫芦岛、大连、丹东、鞍山、辽阳、锦州、营口、盘锦、北京、天津、太原、临汾、长治、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唐山、邯郸、邢台、承德、济南、德州、延安、宝鸡、天水)。
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济宁、泰安、淄博、潍坊、枣庄、临沂、莱芜、东营、新泰、滕州、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安阳、西安、咸阳、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北、蚌埠、韩城、铜川)。
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主要城市:南京、扬州、镇江、南通、常州、无锡、苏州、合肥、芜湖、安庆、淮南、襄樊、十堰)。
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武汉、沙市、黄石、宜昌、南昌、景德镇、九江、吉安、井冈山、赣州、上海、长沙、株洲、岳阳、怀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阳、邵阳、桂林、温州、金华、宁波、重庆、成都、都江堰、绵阳、内江、乐山、自贡、攀枝花、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昆明、大理)。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广州、佛山、顺德、东莞、惠州、汕头、台北、柳州、桂平、个旧)。
播种
播种
扦插
苗床:扦插苗床应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排灌良好的地块。清除草根、石块后,整成1-1.2米左右的高畦,用10%吡虫啉1000倍加5%代森锰锌1500倍浇施,清除地下害虫与有害病菌。苗床整平后,用铁锹拍平,浇上10%腐熟稀人粪尿,再住床面亡铺一层过筛的焦泥灰或黄泥土,厚度约5厘米即可。
插穗:黄杨用扦插繁殖可随时进行,但以夏季采用当年生长的嫩枝条作插穗成活率高。插条选取当年生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的优良枝条。插条采集后,剪截插穗宜在阴凉背风处进行,用的刀剪要锋利。在截剪时,对节间已长出小枝的枝条,沿节上下各0.5厘米处截断,再按小枝的着生位置把茎节剖成两半,分两枝扦插,对未长出小枝的枝条必须留2节,上端在芽的上方1厘米处截成平切面,下端在离芽0.5厘米处截成马耳形或平切。
扦插:扦插宜浅不宜深,小枝分株扦插平截面向下,深度以母株入土1厘米为宜;大枝扦插的深度为下一茎节插入上中1厘米,插穗与地而成45度左右倾斜,浅插斜插有利于插条提前生根成活。扦插后要把插穗周围的土壤压实并随即浇一次透水,使插穗下部与土壤贴实。扦插的行距一般为12-15厘米,株距6-8厘米。扦插时,插穗上的叶片不宜留得过多,也不宜全部剪除,下部叫叶片可全部连叶柄剪去,上部留2片叶,再根据叶片的大小,每个叶片冉剪上1/2至2/3,减小水分与养分的过多消耗。
管理:黄杨扦插后,要求搭棚遮荫,以减少蒸腾量和阳光直射苗床。早春或晚秋扦插时,还应加盖薄膜,以防冬害。扦插后还应经常浇水,保持苗床土壤湿润,以苗床表面土壤不显白为宜。扦插苗追肥可结合浇水进行,也可用磷酸二氢钾加尿素进行叶面喷施。除草工作要十分细致,不要碰撞插穗。
移植:约一个月可发根,2个月左右移植入圃地培育。第一年夏秋季需适当遮荫,第二年以后,可一般管理。生长盛期,每月施氮肥水1--2次,秋后停止施肥。培育2-3年生苗,可用小盆栽植;4-5年生苗,方用于花坛镶边或地植。
取材
用播种或扦插繁殖的苗木,培养数年可移植上盆加工。亦可从山野选取老桩,掘起后,修剪过长根系及繁密枝条,先露地养坯1-2年,再上盆加工。选株时要注意保护好周边泥土尽量把坨挖的大一些,保持充分的修根余地,根坨要比植盆内径小一至二厘米为宜。
盆景
上盆
①选盆:黄杨常年油绿,宜用紫砂陶盆,盆色以紫色或浅黄为好。盆形则根据造型形式而定。悬崖式宜用深千筒盆,斜于式或曲干式则用椭圆形或长方形盆。
②用土:盆景用土以熟化田园土或腐叶土掺拌适当垄糠灰为培养土,宜肥沃疏松,以通气透水性好的壤土为佳。老桩上盆宜带宿土。
③栽种:黄杨较耐寒,可在春季萌芽前进行,栽时要修剪过长过密根系,切勿使根窝曲在盆中。刚栽种的黄杨宜放在半阴处。
造型
黄杨萌发性强,在造型前,可将主干截头,让截面四周或下方萌发新技,再按艺术造型的要求,攀扎枝干,在春季用棕丝攀扎为好。亦可粗扎细剪,制成云片状或馒头状,或加工成自然树形。主干则顺其自然之势,制成斜干式或卧俯式。若将黄杨桩景点缀秀石,则成“黄杨俯”。黄杨很耐修剪,萌发力强,为保持优美树型,必须经常加工整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