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治 编辑
孝治,读音xiào zhì,汉语词语,意思是以孝道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中文名:孝治
拼音:xiào zhì
注音:ㄒㄧㄠˋ ㄓㄧˋ
出处:《孝经·孝治》
东汉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天下大旱,据记载,“比年不登,百姓虚匮,京师去冬无宿雪,今春澍雨,黎民流离,困于道路”。为此,汉和帝下令臣子“廷议”政令得失。汉议郎学者杨孚在廷议时直抒己见,他认为治国治吏,当以孝为先,要求汉和帝奖励有孝行的臣民,救济孤寡贫老者。他说,西汉时候的皇帝虽主张以孝治天下,但对为父母服丧却没有一贯的制度,只有汉文帝在临终前下诏说,“令到吏民三日释服”。杨孚认为“三日释服”时间太短,不能体现对父母的孝道,也与古礼不合。他进一步以西汉末年篡政的王莽作为例子来说明孝道的重要性,说:“王莽不服母丧,天下诛之。”因此建议汉和帝下诏鼓励“中外臣民均行三年通丧”,并遵行西汉制度,要求郡国之士诵读《孝经》,朝廷根据士人的品德行为选举孝廉。
接着,敢于直言的杨孚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吏贪污的危害,“郡邑侵渔,不知纪极,货贿通于上下,治道衰矣”!因此,必须整顿吏治,要以廉洁作为考核和选拔官员的标准,“庶几克诚小民,副承天意”。这样才算得上是顺天意安民心。
汉和帝采纳了杨孚“孝治天下”的意见,下诏禁止官员仗着官威,假公济私。同时奖励有孝行的臣民,救济孤寡贫老者,“赐三老、孝悌、力田者爵三级,为父后者爵二级,穷民不能自存者,予粟”。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辟玄闱以阐化,寝鸣钟以体国,翼亮孝治,缉熙中教。” 宋 欧阳修 《皇太后还政议合行典礼诏》:“刑於四海之风,必务先於孝治,惟是事亲之礼,盖存有国之规。”《清史稿·礼志五》:“ 顺治 十六年,左副都御史 袁懋功 请举祫祭,以彰孝治。”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