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 编辑

汉赵开国皇帝

刘渊刘渊

刘渊(252年/253年 -310年8月29日 ),字元海,新兴郡(今山西忻州)人,一说西河隰城(今山西汾阳)人。匈奴族。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304年-310年8月29日 在位),军事统帅。 匈奴冒顿单于之后(一说为刘氏伪冒之称 ) ,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

刘渊曾师从汉儒习经,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兵法。咸熙年间,作为侍子留居洛阳。刘豹去世后,继任左部帅。历任北部都尉、离石将兵都尉、五部大都督等职,颇能团结匈奴五部部众。后被成都王司马颖召往麾下供职,眼见晋室内斗、局势混乱,遂于建武元年(304年)在离石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迁居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 ),改称汉王,建国号“汉”。期间屡败晋军进讨,但败于晋并州刺史刘琨。后进据河东,攻占多地,吸引王弥、石勒、汲桑及鲜卑陆逐延等归降,声势大增。永嘉二年(308年),称汉帝,建号元熙,次年徙都平阳。此后一方面健全统治机构,加强集权,并设单于台管理“六夷”事务;另一方面派兵大举进攻洛阳、宜阳等地,四处扩张势力。河瑞二年(310年),刘渊病逝,在位七年。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永光陵。 其侄刘曜即位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刘渊在西晋末年的动荡中崛起,以内徙匈奴屠各贵族身份建立了十六国的第一个少数族政权——汉国(汉赵),开启了十六国时期的政治统绪。 后世史家称赞其“用贤纳谏,恭俭勤劳,卓有中国君人之度”。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刘渊

别名:汉光文帝、刘元海

字:元海

谥号:光文皇帝

庙号:高祖

年号:元熙、永凤、河瑞

所处时代:三国、西晋、汉赵

民族族群:匈奴族

出生日期:252年(或253年)

逝世日期:310年8月29日

逝世地:平阳城光极殿

陵墓:永光陵

在位时间:304年 至 310年

继任:刘和

主要成就:起兵反晋,建立汉赵

籍贯:新兴郡(今山西忻州),一说西河隰城(今山西汾阳)

人物生平

编辑

出身显赫

刘渊字元海,出身匈奴虚连题氏(一译挛鞮氏 )。他的远祖是汉初的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娶汉高帝刘邦的宗女为妻,并与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以刘氏为其汉姓。刘渊所属的屠各种,是东汉时建庭于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 )的南匈奴的一支。他的祖父挛鞮於夫罗,在汉末自立为南匈奴单于;其父刘豹,在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时,被任为左部帅。左部有众万余落,居于太原兹氏县(今山西汾阳东南),是当时左右南北中五部最大的一部。五部虽在形式上保留了匈奴的部族组织,实际上却被中原王朝严密控制。

兼习文武

刘渊的母亲呼延氏也是匈奴人,大约在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或嘉平五年(253年)生下刘渊 。刘渊自幼就十分聪慧伶俐。呼延氏去世时,他年仅七岁,就像大人一样号哭不绝,哀感四邻。宗族部落的人都为之赞叹。当时的司空王昶听到此事,也派人送来办丧事用的财物,以褒奖刘渊的孝道。

刘渊所在的匈奴部落,因久在汉地,汉化程度较高,故刘渊自幼就拜上党士人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特别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和“孙吴兵法”,并大体上可以将这些书籍的内容背诵出来。刘渊很是勤勉好学,除学习上述典籍外,还能博览《史记》《汉书》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他曾对同学朱纪、范隆说:“每当我读《汉书》列传时,常常鄙视随何、陆贾没有武功,周勃灌婴缺乏文治。承上启下,开创大业,全在于人。做不到博学广识,是君子的耻辱。随何、陆贾在汉高帝开国之世而不能建军功封侯,周勃、灌婴辅佐汉文帝却不能设学立教,真是可惜啊!”于是他又学习武事,并且武艺超众,擅长射箭,体力过人。

成年后的刘渊,身高八尺四寸,胡须三尺余长,体态魁伟,一表人才。屯留人崔懿之、襄陵人公师彧以善于相面著称,据说他们在见到刘渊后,大惊失色说:“此人形貌非凡,平生头一次看见。”于是对刘渊非常崇敬,甘居其下与之交结。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浑也虚襟与刘渊交友,命其子王济拜见刘渊。

留质洛阳

曹魏咸熙年间(264年-265年),刘渊作为匈奴任子居住在洛阳。关于他在洛阳时的经历,多有神奇之处。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述,刘渊刚到洛阳,便受到掌握曹魏政权的权臣司马昭的礼遇。等到西晋建立后,时为越骑校尉的王浑屡次向晋武帝司马炎谈起刘渊。武帝遂召见刘渊,与之交谈后,非常高兴,对王济说:“刘渊仪表堂堂,即使是由余、金日磾也无法与之相比!”王济回答说:“刘渊的仪表,诚如圣上所言,但他的文武才干却远在由余、金日磾之上。陛下如果用他负责对东吴征伐,平定江南,指日可待。”武帝深以为然。但孔恂、杨珧却进言道:“臣下观察刘渊的才能,感到当今之世恐怕无人与之匹敌。陛下如果让他掌握少量兵马,则平吴事难成;若授以威权,则平吴之后,恐怕他将据有江南,不复称臣。与我族类不同者,其心必然不同。以刘渊统帅其部族,臣下尚且为陛下担忧寒心。如果以有天险为凭依的江南资助刘渊,怎么可以呢!”武帝听后,默然不语,此议遂作罢。

咸宁(275年-280年)年间,关陇地区爆发了秃发树机能起义,晋廷屡次镇压均告失败。为扑灭起义,武帝决定选拔能够胜任的将帅出征。尚书仆射、上党人李憙劝武帝说:“陛下如果能够征发匈奴五部的兵力,授给刘渊一个将军名号,令其西征平叛,州指日可定。”孔恂说:“李公的话,并未点破消除危患的道理。”李憙勃然大怒说:“以匈奴的强悍善战,刘渊的通晓用兵,再加上奉宣圣威,消除叛乱,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孔恂说:“刘渊如果能够平定凉州,斩树机能,恐怕凉州才真正有危难了。那时蛟龙如得云雨,将遨游长空,不再是池中之物。”武帝认为孔恂言之有理,未采纳李憙的建议。

刘渊两次仕进受阻,深为沮丧。后来东莱游侠王弥离洛回乡,刘渊在九曲之滨与王弥饯行,哭泣说:“王浑、李憙与我同乡,对我的为人深知熟知,常向皇帝称赞推荐,离间的谗言因此随之而生。这一切本不是我之所愿,却深受其害。我并不想为官仕进,这一点只有你清楚。恐怕今生只能死在洛阳,与你永别了。”说罢慷慨长叹,歔欷不已,纵酒长啸,声调激昂,在座者无不为之凄然泪下。当时,齐王司马攸也在九曲,闻讯后驰马探视究竟。见此状,遂向武帝进言:“陛下不除掉刘渊,臣惟恐并州不得长久安宁。”王浑劝谏道:“刘渊为人忠信,臣下愿为他担保。再则大晋刚刚宜称要以德招抚四方,殊俗共存,为什么要以没有根据的怀疑而杀匈奴的侍子,以示晋德不弘呢?”武帝说:“王浑的话是对的。”便没有听从司马攸的建议。

崛起乱局

咸宁五年(279年),刘豹去世 ,武帝命刘渊接任左部帅。刘渊得以摆脱任质生涯,回到了并州。他在辖区施展政治才能,“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使得匈奴“五部俊杰无不至者”,甚至吸引了远在幽冀一带的名儒俊杰前来。这为他以后成为匈奴族的主要首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康十年(289年),西晋改五部帅为五部都尉,刘渊任北部都尉 。杨骏辅政期间,又以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正式承认了刘渊在匈奴五部中的领导地位。元康(291年-299年)末年,由于受到叛逃出塞部民的牵连,他被免官。就在此时,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奏请刘渊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使其脱离五部,在邺城任官。

刘渊被免官和仕宦于邺城,是西晋政权出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歧视的心理,企图限制刘渊势力的发展、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这一措施引起了长期以来受到中原封建王朝的排斥打击的匈奴上层贵族的不满。当时正值“八王之乱”时期,晋室诸王互相攻杀,“寇贼蜂起”,对各族的控制力大为削弱。原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刘渊从祖)遂召集匈奴五部上层贵族,对他们说:“过去我们的祖先与汉朝约为兄弟,同甘共苦。自汉亡以来,魏晋更替,我们的单于却徒有虚号,而没有国土可言;至于诸王侯,地位降同编户。如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正是我们振兴国家、恢复先祖大业的大好时机。左贤王刘渊才能和气宇超众拔群。上天如果不是想要光大尊崇单于,绝不会白白地降生此人。”于是众人密谋,共推刘渊为大单于;又派呼延攸到邺城,将众人之谋告知刘渊。刘渊遂向司马颖假称要回部落参加葬礼。司马颖不允。刘渊无奈,只好让呼延攸先返回,告诉刘宣等人纠集五部,再招聚宜阳附近的诸胡族,表面上声称助司马颖讨逆,实则为以后起兵做准备。

刘渊既然一时不能回部落,只好暂时依附于司马颖。当时司马颖废太子司马覃而自兼皇太弟,又任丞相,在邺城形成与拥戴惠帝的东海王司马越对峙的政治中心。刘渊在表面上的恭顺,使他赢得了司马颖的信任,任命他为“太弟屯骑校尉”。永兴元年(304年),司马越率洛阳禁军讨司马颖,司马颖又任命刘渊为辅国将军、督北城守事。司马越与司马颖战于荡阴,司马越大败,司马颖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刘渊也因此迁任冠军将军,封卢奴伯。

司马颖虽取得胜利,但地位并不巩固。司马越系统的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安北将军王浚正发兵讨伐自己。面对强敌,刘渊劝告司马颖说:“现在二镇强盛,有众十余万,恐怕宿卫军队及邺城附近的士庶难以抵御。我愿为殿下返回五部发兵,以赴国难。”司马颖说:“五部发兵是否能确保呢?即使可以发兵,司马腾和王浚手下的鲜卑和乌丸骑兵强悍善战,抵挡其进攻又谈何容易!我打算奉惠帝返回洛阳,避强敌锋锐,然后传檄文于天下,以其叛逆之罪令四方共讨之。你看如何?”刘渊回答说:“殿下是武皇帝之子,有特殊功勋于王室,素有威信恩德,享重名于四海,谁不想为殿下捐躯献身?征发四方之兵是易如反掌。王浚区区小人,司马腾是宗室疏属,怎能与殿下抗争?但殿下一旦离开邺城,示弱于人,是否能抵达洛阳呢?即使到达洛阳,恐怕殿下也难以掌有实权。光凭一纸檄文,谁又肯事奉呢?况且东胡虽强,较之匈奴五部却稍逊一筹。但愿殿下能够勉励安抚士兵,镇之以静,我可以为殿下用二部击败司马腾,用三部打垮王浚,二人的首级指日可取。”司马颖听后非常高兴,遂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派遣他回部落纠集五部,以抵御司马腾和王浚的进攻。

刘渊回到左国城,被刘宣等人尊为大单于。短短二十天,刘渊就招集了五万余众,集中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县)。

这时,王浚派部将祁弘率领鲜卑兵攻打邺城,司马颖迎战失利,遂挟惠帝南奔洛阳。刘渊闻讯,说:“司马颖不听我的劝告,稍败就向洛阳奔逃,真是个奴才。但我与他先有许诺,不能不去救援。”于是命令右于陆王刘景、左独鹿王刘延年等率步骑二万,准备进攻鲜卑。刘宣等人再三进谏,劝刘渊起兵灭晋。刘渊深以为然,激愤地说:“对!大丈夫在世,当如崇山峻岭,岂能甘为蝼蛄!哪有帝王之运长在一姓之理?大出自西戎,周文王生于东夷,他们之所以为王,只是有德罢了。而今我有部众十余万,皆能以一人当晋十人,击鼓而摧毁乱晋,必将摧枯拉朽。上可以成汉高帝一统天下大业,下可以像曹氏拥有半壁河山。只是恐怕晋人未必都能拥戴我。不过,汉朝长期统治天下,恩德深人人心,所以昭烈皇帝(刘备)树立汉家旗号,以一州之地而能与曹氏抗争。我是汉朝刘氏的外甥,与刘氏约为兄弟,兄亡而弟承,难道不可以吗?姑且称国号为汉,追尊后主(刘禅),以招抚民心。”于是下令迁都于左国城,远方来归附的人有数万之多。

开创汉国

永兴元年(304年),刘渊在左国城正式登上汉王位。他以复汉为名,追尊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帝刘邦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又大赦境内,建年号为元熙,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并依据汉制设置百官。

卢延光绘刘渊像 卢延光绘刘渊像

既然刘渊公开打出反晋旗号,据并州一隅之地建立政权,与西晋王朝分庭抗礼,故并州刺史司马腾立即派将军聂玄征讨刘渊。两军战于大陵(今山西交城东南),结果聂玄大败 。司马腾闻讯大惊失色,慌忙带领二万余户逃离并州。刘渊派遣建武将军、族子刘曜攻下了太原(太原市南)、中都(山西榆次)、屯留(山西屯留南)、泫氏(山西高平)、长子(山西长子)等军事要镇,控制了晋东南地区。元熙二年(305年),司马腾又派遣司马瑜、周良、石鲜等率兵讨渊,屯军于离石汾城。刘渊命令武牙将军刘钦等率六军进攻司马瑜,凡四战,皆胜,司马瑜等落荒而去。为扭转败局,晋廷任命刘琨为并州刺史。刘琨到任伊始,即以州治晋阳(山西太原西南)为据点,抚循劳徕,甚得人心。刘琨还派人离间刘渊与其统属的其他少数族之间的关系,使得叛刘渊附晋的“杂虏”达万余落。刘琨的活动,对刘渊构成重大威胁。刘渊遂委任前将军刘景为使持节、征讨大都督、大将军,攻击刘琨,结果反在板桥为刘琨所败。

面对刘琨的威胁,侍中刘殷、王育进谏刘渊说:“殿下自起兵以来,已近一年,而仍居偏方,王威未振。希望能命众将四出,择机决战,灭刘琨,定河东,建帝号,率军南征,攻克长安以为都城,以关中之众席卷洛阳。若如此,成高皇帝的大业,易如反掌罢了。”刘渊大喜,说:“正合我意!” 于是在元熙五年(308年)正月,他遣抚军将军刘聪等十将南据太行,辅汉将军石勒等十将东下赵魏,将军事活动扩大到西晋王朝的腹地——中原地区 。

随着刘渊影响的扩大,其他反晋势力先后依附于其麾下。上郡四部鲜卑首领陆逐延、氐人首领单征 ,以及叱咤风云于青徐兖豫等州的王弥,都称臣于刘渊。刘渊均署其官爵,委以重任 。当王弥归附时,刘渊特地派侍中、御史大夫呼延翼郊迎,致书王弥,大加称赞,表示自己将亲自为他接风洗尘。后两人会面,王弥劝刘渊称帝,刘渊十分高兴,说:“我原以为将军不过是悍勇武将,今日方知将军有勇有谋,堪称孔明。我得将军,如鱼得水!”于是任命王弥为司隶校尉,加侍中,特进。后又进弥征东大将军,封东莱公,负责东线战事 。

在刘渊的指挥下,汉国在对晋的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元熙五年(308年)三月,刘渊攻占汲郡,控制了顿丘、河内地区。七月,刘渊进据河东地区,攻克蒲坂(山西永济西)、平阳(山西临汾西南),并将汉国都城由离石南迁至蒲子(山西隰县)。刘渊兵锋所及的河东、平阳二郡的诸县垒壁望风而降 。在并州,刘渊亦控制了除州治晋阳以外的诸郡。九月,刘渊又遣王弥、石勒进攻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魏郡太守和郁弃城败走 。

为了进一步提高汉国政权的政治影响,加强自身的政治权力,刘渊于元熙五年(308年)十月在蒲子正式即皇帝位,国号仍称汉,改元永凤 。仿东汉制,设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又仿晋制,大封宗室和异姓功臣。不久,刘渊迁都平阳,改元河瑞 。

进军洛阳

刘渊称帝后,继续对西晋的军事活动。他派遣石勒进攻冀州,连下魏郡、赵郡、巨鹿、常山数郡,陷郡县堡垒百余,众至十余万 。同时,接连发动了对西晋都城洛阳的攻势 。

河瑞元年(309年)三月,晋积弩将军朱诞叛晋归汉,劝刘渊进攻守备空虚的洛阳。刘渊遂以朱诞为前锋都督,以灭晋大将军刘景为大都督,进攻洛阳,一度攻克黎阳(今河南浚县),又在延津击败晋将王堪。但因刘景残害数万百姓,使刘渊放弃这次攻洛的军事行动。

同年夏,刘渊又派刘聪、王弥、石勒攻下军事重镇壶关(今山西黄碾南)、屯留(山西屯留南)、长子(山西长子),斩首一万九千级。八月,刘聪受命南攻洛阳,大军长驱直入,败平北将军曹武,推进至离洛阳一百里的弘农郡宜阳县(河南宜阳西)。刘聪自恃骤胜,不设防备。九月,弘农太守垣延诈降,夜袭刘聪,刘聪大败,不得不撤军。

十一月,刘渊再次派刘聪、刘曜、王弥、刘景等率精锐骑兵五万进攻洛阳,呼延翼率步兵为继援。刘聪屯驻宜阳。西晋方面未料到汉军这么快又卷土重来,猝不及防。刘聪军攻至洛阳城西南的西明门。但因守城晋军死战,攻城受挫。刘渊不得已,只得下令撤军 ,将兵锋转向徐、豫、兖三州。河瑞二年(310年)上半年,汉军在冀、徐、豫、兖等州取得了重大进展。二月,克鄄城(山东鄄城北),杀兖州刺史袁孚,又拔仓垣(今河南开封北),杀晋将王堪。这几个州的流民有数万家,素为当地居民所苦,所以纷纷聚众焚烧城邑,杀死当地长官,以响应刘渊 。

赍志以殁

河瑞二年(310年)七月初九日,刘渊卧病不起,开始安排身后事,迁调百官 。十六日,刘渊宣召太宰刘欢乐等人进入宫中,接受遗诏辅佐朝政。十八日(8月29日),刘渊在平阳皇宫的光极殿去世 ,在位共七年 。

刘渊死后,太子刘和即位 。不久后,刘和试图诛杀楚王刘聪、齐王刘裕、鲁王刘隆、北海王刘乂,结果反被刘聪所杀,刘聪自立为帝。九月,刘聪追谥刘渊为光文皇帝,庙号高祖,陵墓号为永光陵 。他继承了刘渊灭晋的遗业,于光兴二年(311年)六月攻陷洛阳,执晋怀帝 。

为政举措

编辑

收揽民心

刘渊在起兵过程中,尽量抑制滥杀烧掠,招徕士人,力求收揽民心。一次,刘渊部将乔晞杀西晋介休令贾浑,又欲纳贾浑妻宗氏,宗氏不从,晞又杀宗氏。刘渊得知此事,大怒说:“若天道有知,乔晞必定断子绝孙!”遂降乔晞秩四等,又收贾浑尸,以礼葬之 。当刘景在黎阳、延津等地取胜后,嗜杀成性的他竟将男女老幼三万余口沉溺于黄河。刘渊听到这一消息,大怒,说:“刘景还有什么脸来见我!滥杀无辜,天道不容!我所欲消灭的不过是司马氏而已,平民百姓有何罪过!”于是降黜刘景为平虏将军,中止了攻洛行动 。

刘渊早年的好友范隆、朱纪,并为士人。刘渊建国后,任命为范隆大鸿胪,朱纪为太常,并封公。刘渊还委任京兆士人王育为太傅,征召隐士卜瑚为光禄大夫。又有后部士人陈元达,刘渊未举兵时曾召之,元达不应。等到刘渊为汉王时,有人担心地对陈元达说:“你难道不害怕吗?”陈元达笑着回答:“我深知刘渊为人,刘渊亦明我心,恐怕二、三天内,就会有委任我的驿书。”果然当天晚上,刘渊就召元达为黄门郎。陈元达屡进忠言于刘渊,甚为得力。又刘渊在俘获西晋河内太守河东大族裴整后,即任命裴整为尚书左丞。但尽管如此,由于刘渊纲纪不严,加之他长期坐镇都城,带兵出征均是其子和诸将,故滥杀无辜,烧掠奸淫之事虽禁不止,愈演愈烈。刘琨曾描绘当时并州的情景:“群胡数万,周布四山,动足遇掠,开目睹寇”,“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此言虽有夸张,但多少反映出汉国政权不重视抚恤流亡,组织生产,以及制止杀掠的措施不力的事实。

重构皇权

刘渊建国之初,试图“称汉以怀人望”,因此采取西汉初年的三公制,以与“依高祖称汉王”相配合。他任命右贤王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左于陆王刘宏为太尉,范隆为大鸿胪,朱纪为太常,上党崔懿之、后部人陈元达并任黄门郎,族子刘曜为建武将军。在这些人当中,或为刘渊的师友,或为其同乡亲眷,唯有刘宣地位崇高,史称“军国内外靡不专之” 。可见此时的政治体系其实是刘渊王权与刘宣相权的二元体制。

到永凤元年(308年)称帝后,刘渊重构了官僚体系,以刘渊家庭成员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最高官职。其中统兵权归于刘渊子刘和、刘聪与族子刘曜,“三公”中刘渊亲族占其二:刘和、呼延翼(岳父)。

永凤二年(309年)十二月,刘渊进行第三次机构及人事调整,以刘欢乐为太傅,刘聪为大司徒,兄长刘延年为大司空。这次人事调整主要围绕刘聪展开,为即将举行的立嫡作人事上的准备。次年(310年)正月,刘渊册封梁王刘和为皇太子,长乐王刘洋替补为大司马,以争取呼延氏的支持。同时,为了继续笼络另一支重要势力——氐人,刘渊在册封皇太子的同时,又立单徵之女为皇后,单氏之子刘乂为北海王,以延续一贯以来的平衡政策。但在预立太子半年后,刘渊便病危。他很快下诏,安排诸公、尚书台及中书监、单于台、禁兵等多个系统的官员共同辅政。其中诸公“并录尚书事”,其实是采用多宰相的合议制。再加上尚书令、左右仆射、吏部尚书,尚书台政务实由八人共理,难以被一人所专断。刘渊的这一安排旨在维系五部屠各、六夷等诸种势力间的平衡以及勋旧、权臣间的权力制衡,以为刘和行使皇权创造条件。虽然最终得到皇位的并非是刘和,但依靠武力夺取政权的刘聪仍然延续了刘渊留下的辅政格局,也便维系了汉国权力结构的稳定性。

胡汉分治

鉴于汉国政权与汉族之间民族矛盾的加深,为了确保死后匈奴族贵族在政权中的支配地位,刘渊在临终前还委任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实行所谓的“胡汉分治”制度。这一政体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十六国时期,成为各少数族政权行之有效的统治形式。

历史评价

编辑

司马炎:“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

王济:“渊有文武长才,陛下任以东南之事,吴不足平也。”

孔恂、杨珧:“臣观元海之才,当今惧无其比,陛下若轻其众,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权,平吴之后,恐其不复北渡也。”

刘宣:“左贤王渊,姿器绝人,干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

靳准:“刘元海屠各小丑,因大晋事故之际,作乱幽并,矫称天命,至令二帝幽没虏庭。”

魏收:“刘渊一唱,石勒继响,二帝沉沦,两都倾覆。”

房玄龄:“或篡通都之乡,或拥数州之地,雄图内卷,师旅外并,穷兵凶于胜负,尽人命于锋镝,其为战国者一百三十六载,抑元海为之祸首云。”

司马光:“刘渊以匈奴遗种,乘晋室之衰,奄有河汾。天下蠭起之众辐辏而归之,石勒、王弥皆北面为臣。聪承其故业遂陷两都,执辱二帝,矜夸淫纵,残暴无亲,幸以病终,坟草未生,家为屠戮矣。”

谢采伯:“若刘渊、聪、粲、曜,石勒、虎、闵,苻生赫连勃勃等,其凶徒逆俦,淫酷屠戮,无复人理,祸亦不旋踵矣。”

胡三省:“刘渊之识略,非聪、曜所能及也。”

张大龄:

①自古夷狄为中国患者有矣,未闻入而帝中国也者,有之,自刘渊始。当晋全盛时,渊以壮年游京师,与诸名士遨游成均,持论上下,固彬彬隽爽才也,不过谓由余、金日禅之俦耳。焉知窃伏辇毂,睥睨宫阙,私心曰:“此可取而代乎。”世儒睹郭钦江统之说不行,深为司马氏惜,不知此曹渐染华夏之风者,百来年其文雅博洽既与中国士大夫埒,而骁悍魁,拔山贯铁之勇,非华人可得而仿佛也。即使驱之去而未必即去,既去而未必不来。我知其害,必不止侵镐方,犯泾阳,围白登,入甘泉,如周汉之事而遂已也。况中国先乱,而彼有所以乘其隙哉!然渊每闻诸将屠杀之惨,则深戒谕之,用贤纳谏,恭俭勤劳,卓有中国君人之度。

②刘元海父子总角游京师,已有英雄之望。倘御得其道,不过金日碑、李光弼之俦。效节于中国不暇,奈何以骏童为天下主。贼后煽淫于内,狂宗播祸于外,彼回翔六合,皆出其下,安得不云蒸龙变,以快其翘然之志耶?是天固纵之以翦司马氏也。噫!

王夫之:“刘渊虽挟桀敖不逞之材,然其始志亦岂遽尔哉?观其讥随、陆之无武,绛、灌之无文,则亦自期于随、陆、绛、灌之中而已矣。其既归五部,闻司马颖之败,尚欲为之击鲜卑、乌桓,则犹未必遽背晋而思灭之也。司马颖延而挑之,刘宣等推而嗾之,始以流毒天下,而覆晋室。乃匈奴自款塞以来,蕃育于西河有年矣,渊匪茹而逞,不再世而子孙宗族及其种类骈死于靳准,无孑遗焉,则渊毒天下还以自毒,渊亦何利有颖之挑、宣之嗾,以糜烂冒顿以来数十传之苗裔部落于崇朝也?司马颖一溃其防,而河决鱼烂,灭其宗而赤渊之族,亦憯矣哉!”

蔡东藩:“刘渊以骁桀之姿,还踞朔方,进略河东,占平阳为根据地,又复遣将四掠,入窥洛阳,推其用意,无非欲为子孙帝王万世业耳。然身死未几,即有骨肉相戕之祸,司马氏因内乱而致危,不意刘汉亦蹈此辙,要之礼义不兴,鲜有不自相鱼肉者也。”

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将刘渊与石勒进行了比较:“刘渊尝试按照中国(指中原王朝)模式组建匈奴国家,试图通过此种方式控制中国。石勒则拒绝中国模式,仍旧坚持古老的武装游牧传统,利用游牧武士进犯中原。”

轶事典故

编辑

名字由来

据说在刘渊出生前,他的母亲呼延氏曾在龙门祈求神赐给她儿子,不一会儿,有一条头上长有两只角的大鱼,摆动着鳍,晃动着鳞游到祭神的地方,很长时间以后才游走。巫师们见到这种情景都感到非常奇异,他们说:“这是吉兆。”当天晚上呼延氏梦见白天所看见的那条鱼变成了人。他左手拿着一样东西,约有半个鸡蛋大,景象诱人。他交给呼延氏说:“这是太阳的精华,吃了它就能生下贵子。”醒后,呼延氏讲给刘豹听,刘豹说:“这是吉兆。以往,我让邯郸张冏的母亲司徒氏给我看相,她说我会有显贵的子孙,三代后我们家一定非常昌盛,司徒氏的话与现在发生的事情是相符的。”此后,过了十三个月,呼延氏生下了刘渊。刘渊生下时,左手上有渊字的纹路,于是,刘豹就为其取名“渊”。

人际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於夫罗

持至尸逐侯单于。

父亲

刘豹

南匈奴左贤王、匈奴左部帅。

母亲

呼延氏

——

弟弟

刘雄

字元英。在汉赵政权官至使持节、侍中、太宰、司徒公、右部帅,封魏王,谥号“成献”。

正室

呼延皇后

大司空、雁门郡公呼延翼女 。生子刘和。

单皇后

氐族首领单征女 ,后被尊为太后 。生子刘乂。

妾室

张夫人

后被尊为帝太后 ,谥号光献皇后。生子刘聪。

长子

刘和

字玄泰,汉赵第二位皇帝。

次子

刘恭

字玄门。刘聪即位后被杀害。

四子

刘聪

字玄明,汉赵第三位皇帝。

五子

刘裕

封齐王,官至大司徒。

六子

刘隆

封鲁王,官至尚书令。

七子

刘乂

封北海王 。刘聪即位后一度被立为皇太弟 ,后被诬陷杀害。

人物争议

编辑

“冒顿之后”疑

在北齐魏收所修《魏书·匈奴刘聪传》与唐人房玄龄等所修《晋书·刘元海载记》中,刘渊均被认为是汉初匈奴单于冒顿之后 。后世有学者指出,在刘渊、刘聪时代,刘氏追溯的先世应为《伪汉司徒刘雄碑》中所称的“(汉)高皇帝之胄,孝宣皇帝玄孙” 。到刘曜时期,为重新团结匈奴五部、巩固自身统治,才在这一先世表达上作出修改,以冒顿之后代替孝宣皇帝玄孙的说法 。

非南匈奴之族疑

在一些史书中,刘渊家族被记录为屠各人 。历史学家唐长孺认为刘渊并非南匈奴之族,而是北部屠各人 。学者陈勇则主张并州屠各酋长的假托世系,可以追溯到刘渊之父刘豹。刘豹顶替於夫罗子、左贤王某,被编入羌渠、於夫罗、呼厨泉的继承序列,占据了“南单于世嫡”的位置 。

后世纪念

编辑

刘渊死后被葬于永光陵 。靳准之乱时,永光陵被挖开毁坏 。

史料索引

编辑

《晋书》卷101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1

《魏书》卷95

《资治通鉴》卷80~85

下一篇 呼韩邪单于

上一篇 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