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水师 编辑
福建水师,又称福建海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阿思本-李泰国舰队因指挥权问题故不在其列),由福州船政局节制。同时也是当时装备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舰队。
1884年之前,规模和实力均为国内之首,驻防福建沿海,主要舰船由船政工厂自制,因此又称船政水师。
中文名:福建水师
外文名:The Navy of Chin empire in Foo-chow
别名:福建海军,船政水师
成军时间:1879年
舰队基地:马尾军港
最大规模:兵舰大小共计26艘
主力战舰:扬武,福星
实力:1884年之前中国第一
特点:配属装备的国产化程度高
指挥官:历任船政大臣
主要战役:甲申中法海战
军旗:黄龙旗,船政旗(红底黄龙旗)
消亡时间:1909年(南北洋水师合并)
舰队旗舰:“扬武”无防护巡洋舰
福建水师又称福建海军,福州船政水师,与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广东海军并为晚清四大近代化舰队。
与福建早已存在的绿营水师(绿营水师,归闽浙总督指挥,主要负责内河巡防)平行存在,互不统属。
船政水师(福建水师)归船政大臣节制,所需经费在船政造船费和养船费下开支。
福州船政海军旗舰——扬武
1860年代
由左宗棠奉命成立福建船政后,随着福建船政制造厂和船政学堂的不断发展,马江附近的军港设施日益健全、船政制造的军舰和培训出的海军人才也渐成规模。
清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命沈葆桢总理船政事务,统管造船厂和前后学堂、水师营。
在连续建造“万年清”“湄云”“福星”3艘兵舰后,经船政大臣沈葆祯奏请批准,将福建船政的军舰编成舰队,设轮船统领统一管理,首任轮船统领由原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担任(福建水师与福建船政水师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指的是福建省的旧式水师,就如同安徽水师、江南水师等),并制定《轮船训练章程》12条。
1870年代
同治十三年(1874),福州船政局拥有的舰船已初具规模。
拥有扬武、万年清、湄云、福星、伏波、安澜、镇海、飞云、超武、靖远(铁胁木壳船,炮舰,不同于北洋海军的致远级靖远舰)、振威、济安、永保、琛航、大雅等舰15艘,又从国外购得 海东云、长胜、建威3舰,共有18艘兵船。经过数年发展后,至第三任轮船统领彭楚汉时,清廷为加强台海防务,于1879年7月4日颁上谕,清政府诏令闽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福建水师正式宣布成立。 ‘’
截止到中法战争爆发之前,福建船政水师是中国吨位第三的水师,1.1万吨。第一为南洋水师,1.5万吨。第二为北洋水师,1.2万吨。
由扬武舰管带、负责水师营务处(舰队指挥机关)的闽安协副将张成统领,统辖兵船已达26艘。
有主力战舰十数艘,但均为木肋木壳结构,总排水量仅9900吨,载普通火炮47门,官兵1100人。
福建水师提标是清军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之一,驻守厦门。它共有中左右前后5营,额设官兵4300余名。就海岸防卫部队而言,它在厦门岛、波浪屿岛共有兵丁517名,但分在10处汛地、24个堆拨以及厦门城四门、水操台等40余处,并在厦门岛外围的大陆一圈海岸,驻兵1390名,分在41处汛地,每处3至201名不等;就舰船部队而言,共有大小船只67艘,其中48艘为战船,另有19艘为海岸巡哨之桨船,而在战船之中,又有13艘有固定的海上汛地,只有35艘可机动出洋作战。
马江海战
1884年8月22日,法国东京舰队突然偷袭停泊在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福建水师被迫仓促应战,由于装备老化落后,实力差距巨大,福建水师的火炮对法国舰队的铁甲基本没有威胁,而法国舰队所配置的重炮,则轻易击穿福建水师的木肋甲板。
海战不到半小时,福建水师的11艘战舰,就有 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19艘运输船全部沉没,水师官兵殉国者七百六十人。结果福建水师大败,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也未能恢复往日气象。
此后福建水师在缺乏舰艇及经费的窘境下,已难成军,且舰体严重老化,只有“福靖”和“福安”可编入舰队战斗序列,其余舰只只能作为侦察、运输等辅助舰船使用。
停泊马尾江中的福建水师军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