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轿子 编辑
轿子(英文:sedan)又称“肩舆”, 是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
《汉书》载: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岭)”。唐颜师古注解为:“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臣瓒曰:‘今竹舆车也,江表作竹舆以行是也’。”汉时的所谓轿不过是能行山路的车。《明史·舆服志》干脆明说:“轿者,肩行之车。”所以旧时轿又称“肩舆”、“平肩舆”。“轿子”之名,据说最早始于宋。圣经《以赛亚书》中也有记载。古罗马时代,只有皇后和元老院议员的夫人才能乘坐。17世纪到有弹簧坐垫的马车出现之前,在整个欧洲都很盛行。
中文名:轿子
外文名:sedan
解释: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注音:ㄐㄧㄠˋ ㄗ
起源
步辇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记·夏本纪》) 这个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它倒底是什么样子,有的古文献说:“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这是由于欙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望过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癸已类稿·轿释名》),所以,在上古时,轿、桥二字相通。而它的具体形状还无从可考。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底座呈长方形,顶盖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轿身原应围以帷幔 ; 轿前开有小门,供乘者出入; 轿杆捆绑在底部边框上,和以后轿杆固定于轿身中部的制式不同。这是己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的实物。从它比较完备的结构来看当时制造轿子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它之前,必然还应有一段发展完善的过程。由此可以推断,轿子起源于夏朝初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一般认为,轿子是在古代车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中华民族造车的历史更早。《淮南子·说山》一书记述:“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古代人们从自然物的滚动中得到启示: 圆形的物体在平面上移动要比其他形状的物体迅速得多。于是古代人们学会了采用在重物之下排垫圆木的方式来搬运东西,这有河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为证。到仰韶文化的晚期,人们已经用轮制技术来制造陶器,想必当时的工匠也会尝试制做车轮的。车辆的伟大发明,使中华民族在克服平原地区的交通障碍方面取得了成功。当远古先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生 存和发展,经常“迁徙往来无常处”的时候,车子给了他们多么大的便利啊! 不仅如此,以车子的伟大发明为先导,我国的上古无先民陆续发明了适用于不同自然环境的多种交通工具。大禹“乘四载”,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他使用了各种交通工具,轿子就是其中之一。
演变
轿子
轿子也是老北京的传统交通工具之一。二人抬的称“二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则称之为大轿,如“八抬大轿”等等。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轿子和其它事物一样,在使用上也是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违规则要受罚。历代史书对此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记载。《明史》载:“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隆庆二年,应城伯孙文栋违例乘轿被告发,立刻被罚停俸禄。《清史稿》亦载:“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杂职乘马。……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其用云头者禁止。”官员需按例,百姓有钱也不得逾制。当今社会对乘车也有限制,但只是管官不管民。
十二抬大轿
二十八抬大轿
(二)驮轿或骡轿:轿呈长方形,比小轿宽敞,前、后各用一匹骡子拉,前方有一人牵马。
(三)四人抬花轿:有迎娶的花轿行列,轿上扎彩绸,四个人抬轿,轿子左右各两女郎,花轿前一人撑大圆伞,伞前是六人乐队。
(四)肩扛轿:运石车附近,有一出巡官员,乘坐一人轿,由四人抬著,像是一把椅子,用两根杆子架起来。也类似现代民间神明坐的轿子。
特殊的(五)轿子不光用来抬活人,死人的棺材也要用轿子来抬。(这一重要的风俗在华北的许多县或乡村仍被完整地保留着,我的家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人出于对传统民俗的由衷热爱,以及对先前编辑词条者个人经历局限性的考虑,认为补充完整这一重要词条十分必要)我所说的这种轿子,一般由前16,后16共32条大汉来抬,轿体前后长约10米,轿身前后长约3米,宽约1.8米,轿身通体以大红绣花绒布遮掩,花纹常见的有八仙图或龙凤图,轿顶一般绣两条大龙,上罩麻绳大网,轿顶中部一般装饰有一顶黄漆木质炼丹炉,炉子大小依实际情况而定,与轿身整体协调为标准。轿身横穿两根竹条编成的长杆(这两条杆各自约有10米长)用来抬起轿身,轿身前部两条长杆露出的部分的末端又以一根粗木梁相连接(木梁与轿身等宽),粗木梁的中部又有一孔,此孔中贯一钢筋,用以连接下部的抬轿支架,前部最终留16个抬轿点,后部与前部设置相同。前部两杆露出的部分各吊一龙头,后部两杆露出的部分各装一龙尾,两杆露出的部分又罩以龙鳞纹,轿身以大红为主色(抬杆全部漆红)白色基本上不用,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死俱大事”的思想。除32人抬轿外,另有一人敲锣,指挥队伍行进或暂停休息,抬轿的队伍穿着整齐,往往还自编号子,用来股劲或踩点。这种轿子在我的家乡很常见,今天把它介绍给全国的朋友,一为补充词条,二为与大家同开眼界,希望能够对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我国的轿子有所帮助,谢谢。
这是我们山西太原的特色
我的家乡太原的县乡村里用的32抬大轿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