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官中郎将 编辑
五官中郎将,古代官职名。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东汉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韩非子·十过》,赵襄子避智伯之锋,徙居晋阳。“君至,而行其城郭及五官之藏,城郭不治,仓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邑无守具。襄子惧。”《艺文志》,阴阳家有《五曹官制》五篇。班氏本注:“汉制,似贾谊所条。”补注引疏证:“五曹算经云:一为田曹,地利为先;既有田畴,必资人力,故次兵曹;人众比用饮食,故次集曹;众既会集,必务储蓄,次仓曹;仓廪货币相交质,次金曹。”
颜师古《急就篇》解训又曰:“礼记曰:天子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工、司寇,典司五众也。”
又《淮南子·兵略训》:“夫论除谨,动静时,吏卒辨,兵甲治,正行伍,连什伯,明鼓旗,此尉之官也;前后知险易,发斥不忘遗,此候之官也;隧路亟,行辎治,赋丈均,处军辑,井灶通,此司空之官也。收藏于后,迁舍不离,无淫舆,无遗辎,此舆之官也。凡此五官之于将也,犹身之有股肱手足也。”凡此诸说虽有不同,然其指五种官守而言则一也。又《齐策》,靖郭君谓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听也。”高诱注:“五官,齐之计簿书也。”汉世中央政府有五官中郎将;内爵十四等,其第十二曰五官,视三百石。是皆一职专称也。
西汉
西汉沿秦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所统郎官为三署郎。东汉规定,郎官五十岁以上者属五官中郎将,余分属左右中郎将。掌宿卫殿门、出充车骑,东汉初又参与征战,又协助光禄勋典领郎官选举,有大臣丧事,则奉命持节策赠印绶或东园秘器。三中郎将本侍卫之长,汉末已无三署郎,而曹丕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则是以此名义为丞相之副,后遂不置 。
东汉
《后汉书》记载: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主五官郎。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左中郎将,比二千石。主左署郎。右中郎将,比二千石。主右署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