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常 编辑
太常,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主要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即唐虞的秩宗、周朝的宗伯、秦朝的奉常。有说太常之祖是唐虞的秩宗伯夷。太常亦用来指周天子祭祀天神时所建的三辰旗,代表天道。太常的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分别执掌音乐、祝祷、供奉、天文历法、卜筮、医疗。汉朝太常属太尉部,掌礼仪祭祀,至晋朝、南朝时均为九卿之一,隋朝九寺之首。唐朝宋朝设置寺卿、少卿,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中文名:太常
身份: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
相关记载:开元礼
性质:官名
更名时间:公元前144
太常
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本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改为太常;一说西汉初名太常,惠帝改为奉常,景帝时恢复旧称。新莽改名秩宗。东汉复称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其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由于该官涉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辄见咎。太常有丞,并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十几个属官。东汉时省去十属官,任太常的人也不必为列侯,并多以名儒担任这一职务。另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太常。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太常主持。所以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
魏晋至明、清,历代太常职掌基本与汉同。唯属官博士及太乐、太史、太卜、太医,则先后分出,转属他司。太常遂成专掌祭祀、礼仪之官。《册府元龟》帝王部一四四,弭灾第一曰:“干元元年五月己亥亢旱,阴阳人李奉先、自大明宫、出金痛及纸钱、太常音乐仰之,送于曲江池、投龙祈雨。”《新唐书·黎干传》云:“大历八年复刀为京兆尹、时大旱,干造土龙,自与巫觋对舞,弥月不应。又祷孔子庙。”
《后汉书·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迁陇西太守。后鲜卑寇边,以冯绲为辽东太守,晓喻降集,虏皆弭散。征拜京兆尹,转司隶校尉,所在立威刑。迁廷尉、太常。
吉礼
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
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
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
三、孟夏雩祀于圆丘。
四、季秋大享于明堂。
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
六、立夏祀赤帝于南郊。
七、季夏祀黄帝于南郊。
八、立秋祀白帝于西郊。
九、立冬祀黑帝于北郊。
十、腊日百神于南郊。
十一、春分祀朝日于东郊。
十二、秋分祀夕月于西郊。
十三、祀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
十四、夏至祭皇地祇于方丘,后土同。
十五、孟冬祭神州于北郊。
十六、仲春上戊祭太社、太稷。
十七、祭五岳、四镇。
十八、祭四海、四渎。
十九、时享太庙。
二十、祫享太庙。
二十一、禘享太庙。
二十二、拜陵。
二十三、太常卿行诸陵。
二十四、孟春吉亥享先农,耕籍。
二十五、皇后季春吉巳享先蚕,亲桑。
二十六、有司享先代帝王。
二十七、荐新于太庙,季夏祭中溜于太庙。
二十八、孟冬祭司寒,纳冰。
二十九、兴庆宫祭五龙坛。
三十、皇帝视学。
三十一、皇帝、太子释奠于孔宣父。
三十二、国学释奠于孔宣父。
三十三、仲秋释奠于齐太公。
三十四、巡狩告圆丘。
三十五、巡狩告社稷。
三十六、巡狩告宗庙,归格仪附。
三十七、皇帝巡狩。
三十八、封祀于太山,禅于社首山。
三十九、时旱祈太庙。
四十、时旱祈太社。
四十一、时旱祈岳镇以下于北郊,报仪同。
四十二、就祈岳镇海渎。
四十三、诸州祭社稷。
四十四、诸州释奠于孔宣父。
四十五、诸州祈社稷,祷诸神,禜城门。
四十六、诸县诸里祭社稷。
四十七、诸县释奠于孔宣父。
四十八、诸县祈社稷及诸神。
四十九、诸太子庙时享。
五十、三品以上时享其庙。
五十一、三品以上祫享其庙。
五十二、三品以上禘享其庙。
五十三、四品五品时享其庙。
五十四、六品以上春祠。
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
嘉礼
二曰嘉礼,其仪有五十。
一、皇帝加元服。
二、纳后。
三、皇帝正至受皇太子朝贺。
四、皇后受太子朝贺。
五、皇帝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贺。
六、皇后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贺。
七、皇帝正至受群臣朝贺。
八、皇帝千秋节受群臣朝贺。
九、皇后正至受群臣朝贺。
十、皇后受外命妇朝贺。
十一、皇帝于明堂读春令。
十二、读夏令。
十三、读秋令。
十四、读冬令。
十五、于太极殿读五时令。
十六、养老于太学。
十七、临轩册皇后。
十八、临轩册皇太子。
十九、内册皇太子。
二十、临轩册立王公。
二十一、朝堂册诸臣。
二十二、册命内妇。
二十三、遣使册授官爵。
二十四、朔日受朝。
二十五、朝集使辞见。
二十六、皇太子加元服。
二十七、皇太子纳妃。
二十八、皇太子正至受群臣贺。
二十九、皇太子受宫臣朝贺。
三十、皇太子与师傅保相见。
三十一、皇太子受朝集使参辞。
三十二、亲王冠。
三十三、亲王纳妃。
三十四、公主降嫁。
三十五、三品已上子冠。
三十六、五品已上子冠。
三十七、六品已下子冠。
三十八、三品已上婚。
三十九、四品已下婚。
四十、朝集使礼见。
四十一、任官初上。
四十二、乡饮酒。
四十三、正齿位。
四十四、宣赦书。
四十五、群臣诣阙上表。
四十六、群臣起居。
四十七、遣使慰劳诸番。
四十八、遣使宣抚诸州。
四十九、遣使诸州宣制。
五十、遣使诸州宣赦书。
宾礼
三曰宾礼,其仪有六。
一、番国主来朝。
二、戒番国主见。
三、番主奉见。
四、受番使表及币。
五、宴番国主。
六、宴番国使。
军礼
四曰军礼,其仪二十有三。
一、亲征类于上帝。
二、宜于太社。
三、告于太庙。
四、祃于所征之地。
五、軷于国门。
六、告所过山川。
七、宣露布。
八、劳军将。
九、讲武。
十、田狩。
十一、射宫。
十二、观射。
十三、遣将出征宜于太社。
十四、遣将告太庙。
十五、遣将告齐太公庙。
十六、祀马祖。
十七、享先牧。
十八、祭马社。
十九、祭马步。
二十、合朔伐鼓。
二十一、合朔诸州伐鼓。
二十二、大傩。
二十三、诸州县傩。
凶礼
五曰凶礼,其仪十有八。
一、凶年振抚。
二、劳问疾患。
三、中宫劳问。
四、皇太子劳问。
五、五服制度。
六、皇帝为小功以上举哀。
七、敕使吊。
八、会丧。
九、册赠。
十、会葬。
十一、致奠。
十二、皇后举哀吊祭。
十三、皇帝太子举哀吊祭。
十四、皇太子妃举哀吊祭。
十五、三品已上丧。
十六、五品已上丧。
十七、六品已下丧。
十八、王公已下丧。
礼
卜日礼,国有大祀、中祀应卜日者,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皇地祇神州、宗庙皆为大祀,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孔宣父、齐太公、诸太子庙、并为中祀,应卜日。及册命大事,加元服、纳后、巡狩、亲征封禅、太子纳妃。
魏 | 蜀 | |
太常卿(一名),掌天子祭祀、礼仪,博士考试考官 | 太常卿(一名) | 太常卿(一名) |
太常丞(一名),掌礼仪、祭祀小事 | 不明 | 不明 |
太常主薄(一名),掌庶事 | 不明 | 不明 |
博士(四名),导驾天子车鸾,议定王公以下谥号 | 无 | 无 |
协律都尉(一名),调和音律、监督乐人 | 无 | 无 |
太学博士祭酒(一名),选拨太学博士、教学 | 不明 | 博士祭酒(一名) |
太学博士(十九名),掌官僚子弟的五经教育 | 博士(员数不明) | 博士(员数不明) |
太史令(一名),掌时节、天文历法、政事吉凶、记录瑞兆、灾异 | 太史令 | 太史令 |
太史丞(一名) | - | - |
太史灵台丞(一名),天文观测,颁布历法 | - | 不明 |
太庙令(一名),守宗庙,巡查清扫 斋郎(不明)·行夜督郎(不明) | 志高庙令(一名) 昭烈帝庙令(一名) | 太庙令 |
太祝令(一名),宣读祭祀祝词、迎神送神 | 不明 | 不明 |
太祝丞(一名),宣读小神祝词 | - | - |
太乐令(一名),掌国家祭祀、飨宴的奏乐 太乐丞(一名) | 不明 | 不明 |
每陵园邑令(各一名),守帝陵、巡查清扫丞(各一名) | 园邑令 | 园邑令 |
服雷花袍的太常大鼓
序号 | 爵位 | 姓名 | 出身 | 在位时间 | 皇帝 |
01 | —— | 王裕之 | 琅琊王氏 | 418-420 | 宋王刘裕 |
赠 | 建陵县子 | 王智 | 琅琊王氏 | —— | —— |
02 | 龙阳县子 | 郑鲜之 | 荥阳郑氏 | 420-421 | 宋武帝刘裕 |
03 | 高陵亭侯 | 臧焘 | 东莞臧氏 | 421-422 | 宋武帝刘裕 |
04 | —— | 褚秀之 | 阳翟褚氏 | 422-424 | 宋武帝刘裕 |
赠 | —— | 傅迪 | 北地傅氏 | 421年赠 | —— |
赠 | —— | 孔琳之 | 会稽孔氏 | 423年赠 | —— |
赠 | —— | 琅琊王氏 | 426年赠 | —— | |
05 | —— | 周淳 | 汝南周氏 | —— | 宋文帝刘义隆 |
06 | —— | 吴郡张氏 | 430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
07 | 营浦县侯 | 刘遵考 | 彭城刘氏 | 431-432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赠 | 建昌县侯 | 谢弘微 | 陈郡谢氏 | 433年赠 | —— |
赠 | —— | 王准之 | 琅琊王氏 | 433年赠 | —— |
08 | —— | 傅隆 | 北地傅氏 | ?-438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赠 | —— | 刘损 | 沛国刘氏 | —— | —— |
09 | —— | 阮万龄 | 陈留阮氏 | —— | 宋文帝刘义隆 |
10 | —— | 丘渊之 | 吴兴丘氏 | —— | 宋文帝刘义隆 |
11 | —— | 琅琊颜氏 | ?-453 | 宋文帝刘义隆 | |
赠 | —— | 陈郡袁氏 | 453年赠 | —— | |
12 | 义阳王 | 彭城刘氏 | 453,463-464 | 宋孝武帝刘骏 | |
13 | 宁陵县侯 | 王僧达 | 琅琊王氏 | 456 | 宋孝武帝刘骏 |
赠 | 鄱阳王 | 刘休业 | 彭城刘氏 | 456年赠 | —— |
14 | —— | 庾彦达 | 颍川庾氏 | —— | 宋孝武帝刘骏 |
15 | 曲江县侯 | 太原王氏 | ?-461 | 宋孝武帝刘骏 | |
未拜 | 巴陵王 | 彭城刘氏 | 461年除 | —— | |
16 | —— | 王昙生 | 琅琊王氏 | —— | 宋孝武帝刘骏 |
17 | —— | 王僧朗 | 琅琊王氏 | 463-? | 宋孝武帝刘骏 |
未拜 | 建安王 | 彭城刘氏 | 464年除 | —— | |
未拜 | 永嘉王 | 刘子仁 | 彭城刘氏 | 465年除 | —— |
18 | 寻阳王 | 彭城刘氏 | 466 | 宋明帝刘彧 | |
赠 | —— | 琅琊王氏 | 469年赠 | —— | |
19 | —— | 王琨 | 琅琊王氏 | —— | 宋明帝刘彧 |
未拜 | 建平王 | 刘景素 | 彭城刘氏 | 472年除 | —— |
20 | —— | 张绪 | 吴郡张氏 | ——,482,483-485 | |
21 | —— | 何悠之 | 庐江何氏 | —— | —— |
22 | —— | 王奂 | 琅琊王氏 | 480 | 齐高帝萧道成 |
23 | —— | 王宽 | 下邳王氏 | 483 | 齐武帝萧赜 |
赠 | —— | 褚炫 | 阳翟褚氏 | 永明年间赠 | —— |
24 | 武陵王 | 萧晔 | 兰陵萧氏 | —— | 齐武帝萧赜 |
25 | —— | 萧惠基 | 兰陵萧氏 | 487-488 | 齐武帝萧赜 |
26 | —— | 王玄邈 | 下邳王氏 | 490 | 齐武帝萧赜 |
赠 | —— | 王慈 | 琅琊王氏 | 491年赠 | —— |
27 | —— | 吴郡张氏 | 492-493 | 齐武帝萧赜 | |
28 | 桂阳王 | 萧铄 | 兰陵萧氏 | 493-494 | 齐武帝萧赜 |
赠 | —— | 江敩 | 济阳江氏 | 495年赠 | 齐明帝萧鸾 |
29 | 桂阳王 | 萧昭粲 | 兰陵萧氏 | 497-498 | 齐明帝萧鸾 |
30 | —— | 王缋 | 琅琊王氏 | ?-499 | 齐明帝萧鸾 |
赠 | —— | 何昌宇 | 庐江何氏 | 497年赠 | —— |
赠 | —— | 刘悛 | 彭城刘氏 | 498年赠 | —— |
31 | 巴陵王 | 萧昭胄 | 兰陵萧氏 | 499 | |
32 | 江陵县侯 | 萧畅 | 兰陵萧氏 | —— | 萧宝卷 |
赠 | 巴东郡侯 | 褚蓁 | 阳翟褚氏 | 499年赠 | —— |
未拜 | —— | 何胤 | 庐江何氏 | 500年除 | —— |
赠 | —— | 王思远 | 琅琊王氏 | 500年赠 | —— |
赠 | —— | 蔡约 | 济阳蔡氏 | 500年赠 | —— |
赠 | —— | 陆慧晓 | 吴郡陆氏 | 500年赠 | —— |
赠 | —— | 江祀 | 济阳江氏 | 501年赠 | —— |
赠 | —— | 沈昭略 | 吴兴沈氏 | 501年赠 | —— |
33 | 湘东王 | 萧宝晊 | 兰陵萧氏 | 502 | 齐和帝萧宝融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