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妇赋 编辑
《出妇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丕创作的一篇赋。此赋从一个“出妇”的角度落笔,先写“出妇”被出前后的境况,接着写了其被出的原因,最后刻画其被出时那种依依不舍又伤心欲绝的哀痛之情。全赋文辞清丽,情调哀怨,在鲜明的对比中表现“出妇”的丈夫的无情。
作品名称:出妇赋
作者:曹丕
创作年代:三国时期
出处:《艺文类聚》
作品体裁:赋
念在昔之恩好2,似比翼之相亲3。惟方今之疏绝4,若惊风之吹尘5。夫色衰而爱绝6,信古今其有之7。伤茕独之无恃8,恨胤嗣之不滋9。甘没身而同穴10,终百年之常期11。信无子而应出,自典礼之常度12。悲谷风之不答13,怨昔人之忽故14。被入门之初服15,出登车而就路16。遵长途而南迈17,马踌躇而回顾18。野鸟翩而高飞19,怆哀鸣而相慕20。抚騑服而展节21,即临沂之旧城22。践麋鹿之曲蹊23,听百鸟之群鸣。情怅恨而顾望24,心郁结其不平25。
词句注释
出妇:被离弃的妻子。出,被休。
念:思,想。在昔:过去,当初。
比翼:比翼鸟,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形影不离的爱侣或朋友。《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方今:一作“方日”,于文意不通。疏绝:疏远情绝。
惊风:指强劲猛烈的风。曹植《薤露行》:“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爱绝:容颜衰老,失去宠爱,一作“爱弛”。
信:确实,的确。
茕(qióng)独:孤独。《离骚》:“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曹植《闺情二首》:“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恃:依靠。
胤嗣(yìn sì):指子女。滋:滋生,繁衍。
没(mò)身:死亡,指终生没有遭到祸患,因自然而老死。《国语·晋语九》:“赖武之德,以没其身。”没,同“殁”,死。同穴:同葬一个墓穴。
终:穷尽,享尽。常期:一定的期限。曹丕《典论·论文》:“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典礼:典法礼仪。常度:通常的法度。胡综《请立诸王表》:“依据典礼,庶清具陈。”
谷风:此处有双关之意。一是指出日山谷之风。二是指《诗经·邶风·谷风》,此诗是一首弃妇诗,诉说史夫喜新厌旧,失去情义。不答:没有回应。
昔人:丈夫。忽故:忽生变故,指发生婚变。故,变故。
被(pī):披,穿。入门:初嫁时进入夫家的门。初服:此处指嫁衣。
就路:上路。
遵:沿着。迈:行进。
踌躇:徘徊不前的样子,这里以马的驻足来表现人的流连难舍之情。
翩:快速地飞,一作“铩”。
怆:悲伤。
騑(fēi)服:车驾。古代一车四马,在中间的叫服马,在两旁的叫騑或骖。展节:指驾车前进。节,鞭子。
即:接近。临沂:古县名,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部,因沂水流贯全县而得名。旧城:旧乡,这里指娘家。
践:顺着。麋(mí)鹿:亦称“四不像”,中国著名的特产动物。曲蹊(xī):弯曲的小路。
怅恨:惆怅怨恨。顾望:回望。
郁结:不舒展。平:平静。
白话译文
想我和夫婿昔日情好,相亲相爱,好像比翼双飞的鸟一样。如今我们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就像一阵惊风吹散了浮尘。女人人老珠黄导致恩爱断绝,确实是古今都有的事。伤心的是我独自一人,孤孤单单没有依靠,恨我竟然没有和他生下后代。我甘愿和他在同一个墓穴埋葬,终结这百年的世间生活。确实是不能生育子嗣的妇人就该被丈夫赶出家门,这是礼仪法度里惯有的准则。悲伤啊,那暴怒中的丈夫一句话都不回答;怨恨的是,昔日恩爱之人忽然间就变了心肠。穿上入门时的那件新衣,出门登车上路。沿着长路南行,连车马都徘徊不前时时回望。野鸟翩翩高飞,悲伤地鸣叫且又相互爱慕。轻拍车马举步前行,到了临沂的旧城。踏着麋鹿行走的弯曲小路,聆听群鸟的鸣叫。我的心情惆怅不已,怨恨中不时回头顾望,心情真是郁闷纠结,难以平静。
文学赏析
此赋以遭遗弃者的口吻,诉说不幸的婚变,在对薄幸的丈夫予以婉讽的同时悲叹自己孤独无依的命运,笼罩着哀怨的气氛。此赋开篇先写“出妇”被出前后的境况,接着写她以为造成婚变的原因是“色衰而爱绝,信古今其有之”、“信无子而应出,自典礼之常度”,虽然不无责备对方之意,但两个“信”字句流露出她在理智上替对方开脱的努力,从而使她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自责色彩。此后,此赋在记叙之外又加强了环境描写,着力渲染了弃妇被迫离开时的悲伤、孤独、无奈。“悲谷风之不答,怨昔人之忽故。”被出后,尽管其夫呼之不答,弃若飞尘,她却“顾望”难舍,连乘马也为之“踌躇而回顾”,写得缠绵悱恻,悲戚动人。接着“被入门之初服,出登车而就路”一句更是令人为之凄怆。不改初服意味着不改初衷,信守同甘共苦、百年好合的诺言。这在客观上与其夫的无信无义也形成对照,蕴含着一定的讥刺意味,其忠爱执著的情操也在此得到渲染。结尾的“情怅恨而顾望,心郁结其不平”,则这名不幸女子既留恋又哀怨的心理逼真地展现出来。
全赋文辞清丽,情调哀怨,将马的通人情和途中飞鸟尚且“怆哀鸣而相慕”与其丈夫的“不答”等作对比,在鲜明对比中表现出其丈夫的无情。
名家点评
西藏民族大学教授池万兴:尽管这是代言体,但赋中对弃妇被逐出家时的凄凉情景的铺陈,真实动人。这不但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罪恶现象,表达了作者对遭受迫害的妇女的深切同情,而且反映了妇女的初步觉醒。在那视妇女如玩物的封建上层社会,这种人道主义的同情更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十分难能可贵。(《〈史记〉与小赋论丛》)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詹颂:文章细腻地刻画了出妇无奈而悲痛的心情,文辞清丽流畅,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秦汉文化史大辞典》)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