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 编辑

辞源辞源

《辞》是一部古汉语专门工具书,始编于1908年,续编于1931年。原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相关条目,有一定百科全书性质;第二版后删去,成为专门语文工具书,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辞源》(第三版)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成书过程

编辑
《辞源》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1908年启动了《辞源》编纂工作,并于1915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现代辞书。

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正续篇合订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修订,至1983年出版了修订本。发行者:上海北河南路北首宝山路商务印书馆。

内容说明

编辑

《辞源》《辞源》

《辞源》是一部语文性辞典。收录内容一般止于1840年以前的古代汉语、一般词语、常用词语、成语、典故等,兼收各种术语、人名、地名、书名、文物、典章制度。单字12890个(1979年版),复词84134条(1979年版)。

全书依十二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214部首为次序排列,同部首的按笔画多少为序。单字条由字头、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声钮、释义、书证等组成。一字多音的分别注音,用“1、2、3……”表示,多义的单字或复词则用“(一)、(二)、(三)……”分项。

修订版《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是一部综合性、实用性的百科式大型工具书。全书共四册,收词近十万条,综计解说约一千二百万字,几乎超出了《资治通鉴》一倍。

修订版《辞源》的内容丰富,极为充实广博。除大量的字词释义上,对于艺文,故实,曲章,制度,人名,地名,书名以及天文星象,医术,技术,花鸟虫鱼等也兼收并蓄,融词汇,百科于一炉,既体现了工具性和知识性,又兼顾了可读性。修订版《辞源》历经几代专家学者的修订,改善体例,纠谬补缺,内容更为准确精到,查用更为容易便捷,极具权威性。全书由国内最负盛名,最具实力的商务印书馆承担校审,工作上精益求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书的准确程度和权威性。

编纂特色

编辑

总论

《辞源》依十二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214部首为次序排列,同部首的按笔画多少为序。单字条由字头、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声钮、释义、书证等组成。它是以词语形式储存古代典籍中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国式现代辞书,也是阅读古代传世文献的工具书。其价值独特,其他辞书可以比它大、比它新,但无法取代它。

特点

全书用繁体字,专于求本、重在溯源。释义简明、用浅近的文言。

功用

专供阅读古籍、解决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的疑难。

索引

每册书前有该册收字、词的部首索引和检字表,每册书后有该册收字、词的“四角号码索引”,第四册后有“单字汉语拼音索引”。

附录

书后有《繁体字对照表》、《新旧字形对照表》及《历代建元表》。

书籍目录

编辑

上册

第三版前言

辞源: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

第一版

辞源说略

辞源续编说例

第二版

出版说明

重排版出版说明

第三版体例

部首目录

难检字表

正文

下册

部首目录

难检字表

正文

附录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

汉语拼音方案

上古三十韵部

广韵四十一声类

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

一百零六韵常用字表

历代建元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索引

单字四角号码索引

单字汉语拼音索引

编校人员

编辑

(以笔画为序排列)

方毅

方宝夏

方宝观

王存

王复

王蕴章

杜亚

杜就田

继杲

孟森

周之彦

周锡三

胡君复

高凤谦

徐珂

徐铣

马云

马云鹏

孙信

孙毓修

夏际唐

陆尔奎(主任)

陆嗣章

*

*

淩昌焕

郭秉文

陈容

*

*

陈承泽

庄俞

张元济

张世

陶保霖

黄士恒

黄士复

傅运森

杨敦颐

赵震

廖駪

寿孝天

臧励晟

臧励龢

蒋维乔

蔡文森

樊炳清

骆师会

钱智修

谢观

谢寿昌

谢恩灏

邝富灼

顾实

《辞源》初版:主任陆尔奎,主要编校人员有高凤谦、方毅、杜亚泉、孙毓珍、张元济、傅运森、蒋维乔、庄俞、孟森、顾实、殷惟和、刘秉麟、谢观等,前后参加者五十多人。

修订历史

编辑

综述

以1949年为界,社会上一般把解放前的《辞源》初版、续编和《辞源》正续编合订本等称为老《辞源》,而称1979年至1983年出齐的四卷本《辞源》修订本为新《辞源》。1979年版称之为《辞源》修订本,是以之区别于1964年曾出版过一册的《辞源》修订稿本。

第一版

初版

《辞源》编纂于清末,完成于1915年。1906年,商务印书馆成立辞典部,1908年《辞源》开始编纂。1915年9月一版一次印刷。10月,初版发行。

这是《辞源》的初版,也叫《辞源》正编。全书字词并重。共收一万多单字,辞目十万余条,按二百一十四部首排列,四百万字,凡三千零九十四页。

《辞源》初版是中国第一部以语词为主兼及百科的综合性新型辞书,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大型汉语语文工具书。收词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正文以单字为排列依据,将复词附于单字下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创立了中国近现代大型辞书编纂的基本模式。

续编

1922年,方毅和傅运森担任国文字典委员会主任,主持《辞源》续编工作。主要是增补新名词。1931年12月,《辞源·续编》出版。主任编辑方毅、傅运森,主要编校人员有方宾夏、何元等二十六人。

《辞源续编》《辞源续编》

《续编》既是独立的一本书,也是和1915年版互为补充的一本书。《续编》即可单独成书,也可与正编合二为一,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增补,没有与正编完全融合,不是一次完整的修订。《续编》虽是一个独立的版次,但是续编、补编性质,到了1937年,还是用的民国四年初版。

正编分上下两册,《续编》一册,合在一起,全三册。这种版本的合订本,是三十年代常见的一个版本。

1937年初,设置“《辞源》增订处”,制定《增订辞源工作计划》,开始全面增订《辞源》。傅运森主持。全书加新式标点。王君复、周云青、周建人、冯宾符、杨荫深、华国章等十余人参加。同年,开始《辞源》正、续编合订本工作,傅运森主持。

1939年6月,《辞源》正、续编合订本在香港出版,全四册。全书收单字11204个,复词87790个,合计词目98994条,约700万字。卷首有部首目录、笔画检字。采用了新式标点,卷末有四角号码索引等附件,查检较为方便。

1947年8月,筹编《辞源》简编,专供一般读者使用。压缩篇幅为全书的三分之一,单字一万余条全部保留,复词词语也保留一万余条,其中新名词占十分之二,旧名词占十分之八,至于官名、书名、人名、地名删削最严,引例加注篇名。1949年,《辞源》简编出版。后改名《辞源改编本》,1951年2月初版,后也多次重印。

据统计,1949年前,《辞源》初版、合订本等共印行四百万册。

第二版

礼书——《辞源》第一分册出版,印20万册。1983年,《辞源》修订本第四分册出版,修订本全部完成出版,全书共四册,3620页,共收单字12890个,复词84134条,总计97024条,总字数1200万字。

以后,1988年,《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出版,1989年重印。授权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在台湾印行《辞源》修订本。1990年,《辞源》修订本两卷本出版。1990年,《辞源》(特精装合订本)出版。

第三版

1999年,酝酿《辞源》新一次修订。2006年,商务印书馆“启动《辞源》再修订的报告”,得到中国出版集团的批复。《辞源》修订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重排《辞源》修订本,对硬伤进行挖改。第二步,展开修订工作。2009年,出版了《辞源》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版。

2013年10月《辞源》第三版修订工作完成。

2015年10月《辞源》第三版出版。网络版、优盘版同步出版。

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辞书《辞源》经过8年修订,在诞生百年之际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第三版,并在全球同步首发。《辞源》作为一部兼收古汉语普通词语和百科词语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在内容、注释、体例、编排、检索等方面为中国现代辞书的编纂开创了科学范式。 《辞源》第三版吸收了语言学、文献学、辞书学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了这部大型辞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贮存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和知识库。

《辞源》第三版全书收入字头14210个、复词92646个、插图1000余幅,全书1200万字,共有4767页,分上下两册。其中新增字头1302个,新增复词8512个,补充文化与名物相应的插图618幅。

《辞源》自1915年问世已有一百年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现代阐释和现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功绩。1958年根据国家辞书出版分工,启动《辞源》修订,1976年正式修订,吴泽炎、刘叶秋、黄秋耘任总编纂。2007年,商务印书馆再次启动《辞源》修订。此次修订主要包括整理字形、考订注音、增补辞目、改进释义、优化书证、沟通系统、增补插图、完善体例、科学建档等9个方面。

《辞源》第三版在港澳台地区和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老挝等国家同步上市,将为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纸质版出版同时,网络版和优盘版也同步推出。

社会评价

编辑
吴泽炎:“《辞源》是一辈人接一辈人的事业。”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这是一种胸怀家国的文化自觉。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颇有远见地创立字典部,毅然投入“商务”1/4的资本编纂《辞源》,并亲自参与编写,只因为他深知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前,中国人不能只有一本康熙字典,需要“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方能迎来光明时代。陆尔奎,第一版《辞源》的主编,2000多个日夜,罗书十余万卷,积累成疾,以致失明。而400万字的《辞源》,融旧学新知于一炉,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剧烈的文化碰撞、复杂的制度变革和彻底的社会转型中,得以传承复兴、发扬光大。1931年时,该辞书就已行销数十万册,成为当时全国小学教师以上水平的知识分子的常备案头辞书。这也是一种守正开拓的创新精神。传统文化要焕发新的生命,需要找到新方法。《辞源》在编纂方法、编写体例方面创造了全新格局,对后世的辞书编纂与文化创新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辞书史上的一座丰碑。尽管如此,“商务”出版人一直明白,辞书完成之际便是新的修订开始之时。只有不断顺应社会发展,那些永不褪色的价值才能葆有勃勃的生机。于是,我们有了第二版、第三版的《辞源》,相信今后也会有第四次的修订,它将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文化工程。这更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奉献精神。1976年学贯中西的黄秋耘先生参加第二次修订时,笑称自己是“遁入空门”,从此青灯常伴闭门穷经。而《辞源》第二版主编吴泽炎先生坚持每天做60张卡片,最后竟积有30余万张卡片,书未修完,惜人已半身不遂。第三版修订中,3位主编、22位分主编、127位学者,硬是用了1800个日夜完成上亿字的校对,书证和释义的改动量达4万条,改动率达40%。

下一篇 胶版纸

上一篇 中华书局大事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