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四镇 编辑

唐朝前期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

安西四镇,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们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遗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调露元年(679年),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任命汤嘉惠为四镇节度经略使,从此四镇由专设的节度使统领。四镇节度使或称碛西节度使。节度使常驻安西府城龟兹,由安西都护兼领,又称安西节度使。开元七年(719年),汤嘉惠建议以焉耆镇代替碎叶镇,故开元七年以后的安西四镇又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坚守各镇。北庭及安西四镇相继陷于吐蕃。9世纪中叶,回鹘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时代:唐朝前期

地区:西北地区

隸屬:安西都护府

历史沿革

编辑

贞观年间

安西四镇安西四镇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见都护府)。

贞观二十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和亲,唐使其属下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作为聘礼。

贞观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即是安西大都护府,汉国兵马大都集处。”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高宗时期

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

永徽元年(650),唐高宗根据西域的形势,罢四镇,安西都护府也迁回西州。

显庆二年(657),唐政府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次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回龟兹城,四镇随之恢复。

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四镇再罢。

调露元年(679),收复龟兹、于阗、疏勒三镇,同时高宗遣裴行俭平西突厥阿史那都支、李遮匐叛乱,于碎叶城别置碎叶镇。

睿宗时期

垂拱二年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皆罢。 别置保大军于碎叶城。

武周时期

武周长寿元年(692),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四镇。在接受安西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后,唐政府为巩固西疆的边防,遣军三万人常驻四镇 ,从此安西四镇的形势稳定下来。

开元年间

开元四年(716),唐玄宗李隆基以陕王嗣升遥领安西大都护,充河西道四镇诸蕃部落大使,实际经略四镇的为副大使郭虔瓘

开元六年,又任命汤嘉惠为四镇节度经略使,四镇由专设的节度使统领,四镇节度使或称碛西节度使。节度使常驻安西府城龟兹,由安西都护兼领,又称安西节度使。

开元七年,西突厥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城,四镇节度使汤嘉惠建议以焉耆镇代替碎叶镇,故开元七年以后的安西四镇又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坚守各镇。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四镇留守郭昕的表奏到达长安,朝廷又任命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迁升七资,作为奖励他们坚守四镇之功。贞元五年(789),中国高僧悟空回国,途经疏勒镇,会见镇守使鲁阳;到于阗镇,见到镇守使郑据;到龟兹,见到四镇节度使﹑安西副大都护郭昕;到焉耆镇,会见镇守使杨日佑,说明这时安西四镇仍为唐守。

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北庭的西州例外,792年,吐蕃占西州,完全占领北庭),并占领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之后几年,吐蕃占据安西其他三镇,还没有资料能说明吐蕃开始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的确切时间。后经历与回鹘的激烈争夺。9世纪中叶回鹘相继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

四镇屯田

编辑
《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记屯田郎中、员外郎的职责是“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其水陆腴瘠,播殖地宜,功庸烦省,收率等级,咸取决焉。诸屯分田役力,各有程数”。所记河西道屯田地点有:

河西道赤水三十六屯,甘州一十九屯,大斗一十六屯,建康一十五屯,肃州七屯,玉门(沙州)五屯,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

今新疆范围内有安西、疏勒、焉耆、北庭、伊吾、天山六处,共五十六屯。其中“大者五十顷,小者二十顷。凡当屯之中,地有良薄,岁有丰俭,各定为三等。凡屯皆有屯官、屯副。”朝廷官修政书胪列屯田事项,便于今人开展屯田区域研究。

2012年,王希隆发表《唐代西域屯田述略》一文,专论唐代西域屯田的规模及屯垦区分布,划分出七个以军屯为主的屯垦区,称若以每屯50顷计,46屯总计2300顷、23万亩。七个屯垦区具体情形如下:

(1)伊州屯垦区 分布在哈密一带,伊州下设伊吾、纳职、柔远三县。散在甘露川两岸,即今巴里坤县城东北的大河古城遗址一带,农耕条件甚好,每年所获屯粮,除供给当地驻军外,还供给庭州驻军。

(2)西州屯垦区 西州下辖高昌、柳中、交河、天山、蒲昌五县,在伊、西、庭三州中编户齐民最多。天山县位于今吐鲁番托克逊县北部,靠近天山,水充足,耕地广阔,适宜屯垦,故驻军及屯垦区冠以天山之名。

(3)庭州屯垦区 贞观十四年(640)设庭州,辖金满、蒲类、轮台三县。长安二年(702)设立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直至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庭州驻军增多后,主要依靠屯田供给军粮,而生产是依赖天山雪水灌溉。开元年间,屯垦区面积与安西大都护驻地龟兹相同,也是20屯,10万亩左右。该屯垦区中,以轮台屯田成效最为卓著。在庭州西北七百里处的清海,即今石河子市附近也开设了屯田,当地驻军名为“清海军”,屯田面积万亩以上。

(4)龟兹屯垦区 龟兹即今库车,是为西域大国,居西域中心地带,位于东西交通孔道上,唐朝于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为西域的政治军事中心。龟兹也是龟兹都督府和龟兹镇所在地,当地驻军人数当居西域各地之首位。龟兹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的著名绿洲,当地驻军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盈的自然条件大兴屯垦。至开元年间,当地开设有20屯,面积也在10万亩左右。

(5)疏勒屯垦区 疏勒即今喀什,是通往中亚、西亚和印度的必经之地,唐朝于此设有疏勒镇和疏勒都督府。疏勒河水源充足,当吐蕃陷安西,“四镇路绝”之时,安西大都护郭元振率军屯驻疏勒水岸坚守,少了断粮之忧。开元年间当地开设有七屯,耕地面积当在3.5万亩左右。

(6)焉耆屯垦区 焉耆位于今博斯腾湖西北,是连接西州与龟兹通道的必经之处,当地设有焉耆镇与焉耆都督府。焉耆屯垦区的开设较早,至开元年间,设有七屯,当有3.5万亩左右。规模远超西州、伊州,反映出当地驻军人数较多,而驻军用粮主要依赖屯田供给。

(7)碎叶屯垦区 碎叶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地当丝绸之路北道要冲。安西大都护府建立后,唐将王方翼筑碎叶城,史载“渡伊丽河,至碎叶界。又西行千里至碎叶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地“有保大军,屯碎叶城”。碎叶屯垦区规模较大,有人认为当其盛时应有屯田军万余人,屯地10万亩左右。

《唐六典》记载已说明“大者五十顷,小者二十顷”,差距有五分之三。因此,需要评估每一个屯田区的自然及生产条件,才易于掌握屯田区的实际情形。

下一篇 石国

上一篇 唐朝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