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邾国 编辑
邾国,又称邾娄国、邹国,周代东方方国之一,曹姓、子爵,史称邾子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后裔陆终娶于鬼方氏妹,名曰女嬇,生有6子,第5子名曹安,为曹姓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后人挟于邾,史称“邾挟(朱挟)”或“曹挟”,为邾国开国君主。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7年),邾侠后七代邾君夷父颜帮助鲁伯御在鲁发动叛乱,杀死了鲁懿公,篡夺王位。周宣王三十二年(前796年),宣王伐鲁,杀了伯御而立鲁孝公,还杀了夷父颜,邾国追谥为“邾武公”。周宣王命夷父颜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一说叔术为邾国群公子之一,但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贤明有德受到邾人的拥护,故得即邾君之位。叔术代邾君之位15年,到前782年周宣王死后,叔术让国于夷父颜之子夏父,自己出居于滥,受当时邾国五分之一的疆土。至此邾国分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史称邾分三国。虽然自周初立国,到春秋邾君克(仪父)之时都没受周天子册封,国君称“邾君”。齐桓公推行霸业,邾君克积极支持,奔走联络各国,曾夜宿滕国和薛国。周僖王二年(前680年)鄄地会盟后,齐桓公霸业成,为报答邾国,奏请周天子,封邾国为子爵,邾国国君始称“邾子”,邾国始得位列诸侯。《左传·庄公十六年》载“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后谥邾安公。安公之后是其子宪公邾子琐,宪公之后是其子文公邾子籧篨。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直到战国时为楚所灭。
中文名:邾国
简称:邾
所属洲:亚洲
首都:绎
主要城市:绎
官方语言:古汉语
政治体制:君主制
国家领袖:曹挟、夷父颜、邾子克、邾文公
人口数量:10 万
主要民族:华夏族、东夷人
爵位:子爵
历史事件:邾分三国
起源
邾国故城陶文
邾国可能早已存在,先依附于商,商灭又依附于周。曹侠之后,其子曹非继立。之后的世系为:曹非生曹成,曹成生曹车辅,曹车辅生曹将生,曹将生生曹訾父,曹訾父生夷父颜。夷父颜亦即曹颜,夷父是他的字。曹颜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国君。时值西周末年,曹颜因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室封其少子曹肥于郳(今山东滕州东)为附庸,初称郳国,后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郳君曹肥的曾孙曹犁追随有功,被封为小邾子。曹颜因为帮助鲁公子伯御叛乱篡位,被周宣王诛杀,其弟叔术被立为邾君。叔术为人仁义,将君位让给了长大成人的曹颜之子夏父,自己出居于滥(今山东滕州东南)。故邾与小邾、滥史称“三邾”。邾君夏父之孙为邾君仪父。《春秋》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关于《春秋》称“邾仪父”而不称其爵位,《左传》解释说:由于邾仪伯尚未受到周王室的正式册封,所以只有直呼其名。又据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说:其后仪父服事齐桓公,以尊奖王室,被赐爵为邾子。所以邾国国君称邾子,是在春秋的齐桓公时期。
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邾国是仅次于齐、鲁的国家,与之相当的还有莒国。邾国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邹城的全境和周边的济宁、金乡、滕州、兖州、费县的部分地区。其国力也比较强,春秋末年仍有600乘战车的军事力量,是今山东境内众多小国家中的佼佼者。邾国在北边与鲁国接壤,“击柝之声相闻”,两国的毗邻关系,既有利害矛盾,又有相互的影响,所以邾国与鲁国的关系成为邾国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邾国西湖风光
前639年,邾国灭须句(今山东东平)而并其地,须句国君流亡到鲁国。因为鲁僖公母亲的母家是须句,所以第二年鲁国出师伐邾,夺取须句,并让须句国君复国。邾国心有不甘,出师伐鲁。鲁僖公看不起邾国,竟然“不设备而御之”。大夫臧文仲劝谏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希望僖公不要轻敌,认真做好战备,但鲁僖公不以为然。两军交战于升陉,鲁国大败,连僖公的头盔也成了邾军的战利品,被悬挂在城门之上。须句又被邾国所灭。但毕竟两国间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前627年,为报升陉之役,鲁军征伐邾国夺取了訾娄(今凤凰山下大律村一带,当时亦当称绎,訾娄可能是鲁国人对邾都的鄙称)之地。前620年又伐邾夺取须句,所以在两国的矛盾斗争中,占上风的主要是鲁国。之后,邾国统治者随着国势的逐渐衰微,改变了对鲁国的态度,从前585年始,多次朝鲁以求维持友好关系。之后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随着彼此间力量的消长和当时大国争霸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战时和,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结局
春秋后期,邾国政治日趋败坏。如邾庄公死时,竟用了5个人殉葬,这与“邹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相背离的。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昏庸,君臣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导致政权的分崩离析。早在邾悼公时,邾国大夫庶其投奔了鲁国,并把邾国的漆(今山东邹城东北)和闾丘(漆的东北)作为进献礼交给鲁国。时隔一年,大夫畀我又叛邾奔鲁。邾庄公时,连续发生了大夫快逃亡鲁国和大夫黑肱献滥邑以奔鲁的事件。继邾庄公而即位的邾隐公更是一位荒淫无道的君主。
前488年,鲁国伐邾,鲁军已攻至郭门,隐公仍然在享用乐舞,结果被俘虏。后隐公被放回,但仍不思悔改,又被吴王拘禁。邾隐公后在鲁、齐、越国之间流亡,最后在越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因其无道,又为越国所拘禁,死在国外。他的儿子公子何即位,也是一位无道君主,从此邾国国势日衰,江河日下。国势的衰落,与鲁国的力量对比更为悬殊,鲁国加重了对邾国的压迫。
前529年,在晋国召集的平丘之会上,邾国曾联合莒国起诉鲁国说:“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供),鲁故之以。”鲁国不断施压,邾国只好不断进贡示好以求和平,借以苟延残喘。到了战国时期,在鲁国的蚕食鲸吞之下,邾国已成为一个奄奄一息偏居一隅的小国。但邾国的统治者却依然腐败如常。
据《孟子·梁惠王》篇,邾穆公时期,每逢灾荒之年,邾国的百姓年轻力壮的四处流散,年老体弱者抛尸于荒野,而国家的仓库中却装满了粮食财宝。黑暗政治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民众对国家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在一次与鲁国的战斗中,邾国有33名官吏战死,而参战的民众却没有一个人为国死难。邾国统治者被他们的人民所抛弃。在内忧加剧时,外患也接踵而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除了受到北方齐、鲁两国的侵略外,随着楚国势力的东渐和北上,楚国成为邾国的主要威胁。进入战国后期,楚国向北大肆扩张,邾国在它的第29代国君时被楚攻灭,其君被迁往南方,其故地称邾城。
春秋小邾国的铜盘
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了1100余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都城。邾国故城北枕峄山,南依廓山,地势开阔,南北高中部低,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横距2530米,南北纵距2500米,城周长约10公里。故城构筑利用山间高地,具有战略防御特点。现存城墙4000米,残高3—4米,最高处约7米。墙基宽20—30米,夯筑。城内中部偏北处有一高地,发现大片夯土、础石、花纹砖等建筑材料,经考证是邾国宫殿区。此外在故城东北发现邾国贵族墓地,在城西南金水河两岸发现邾国手工业作坊区。
1977年12月23日,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鲁文化的杰出代表,孟子
“邹鲁文化”的这些特点内容,在邾国的政治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如春秋前期,邾文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邾文公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前614年,鉴于鲁国不断地征伐侵扰,邾文公准备把国都从平原地区迁到地处山区的绎(今山东邹城东南)。
当时的制度规定,国家在做出重大的决策前要占卜以问吉凶。而邾国史官对迁都的占卜结果是“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对此邾文公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意思说,如果迁都有利于民众,那么也就有利于我。上天生育了民众然后为他们树立了统治者国君,国君的建立归根结底是为民众的利益着想。民众得利,实际上就是我得利。遂毅然决定迁都。群臣们劝谏说:还是不迁都的好,这样国君您可以获得长寿。但邾文公却回答说:“国君之所以活着,就是要服务于民众。生命的长短,与时命有关。如果迁都对民众有利,这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情!”最终邾国的国都还是迁到了绎地。从邾文公的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邹鲁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邹地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
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3个国家,即邾、小邾(倪)和滥,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当在春秋前后通常所说的邾国,不包括后两者。当代著名学者王献唐,在其《邾分三国考》中,说其疆域大概为:“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邾国常受鲁国侵掠,《左传》载:“鲁师入邾,邾人保于绎”;邾国也曾在反击鲁国的侵略中,“获僖公胄,悬诸鱼门”。不仅黎民百姓蒙受苦难,而且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
从史书记载看,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至于迁都原因,《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即位顺序 | 国君称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或时期) | 身份 | 其子女 |
---|---|---|---|---|---|
1 | 邾子挟 | 曹挟 | 前1046年-前?年 | 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 | - |
2 | 邾子非 | 曹非 | - | 曹挟子 | |
3 | 邾子成 | 曹成 | - | ||
4 | 邾子车辅 | 曹车辅 | |||
5 | 邾子将新 | 曹将新 | |||
6 | 邾子訾父 | 曹訾(zī) | |||
7 | 邾武公 | 曹夷/曹颜 | 前?年-前796年 | 邾子訾父子 | 公子友 |
8 | 邾子叔术 | 曹术 | 前795年-前781年 | 邾武公弟 | - |
9 | 邾子夏父 | 曹夏 | 前780年-前?年 | 邾武公子 | - |
10 | 邾子明 | 曹明 | - | 邾子夏父子 | - |
11 | 邾安公 | 曹克 | 前?年-前678年 | 邾子夏父孙 | 邾宪公 |
12 | 邾宪公 | 曹琐 | 前677年-前666年 | 邾安公子 | 邾文公 |
13 | 邾文公 | 曹蘧(qú)蒢(chú) | 前665年-前615年 | 邾宪公子 | 邾定公、公子捷菑 |
14 | 邾定公 | 曹貜(jué)且 | 前614年-前573年 | 邾文公子 | 邾宣公 |
15 | 邾宣公 | 曹牼(kēng) | 前572年-前556年 | 邾定公子 | 邾悼公 |
16 | 邾悼公 | 前555年-前541年 | 邾宣公子 | 邾庄公 | |
17 | 邾庄公 | 曹穿 | 前540年-前507年 | 邾悼公子 | 邾隐公 |
18 | 邾隐公 | 曹益 | 前506年-前486年 | 邾庄公子 | 邾桓公、邾子何 |
19 | 邾桓公 | 曹革 | 前485年-前474年 | 邾隐公子 | - |
20 | 邾隐公(复位) | 曹益 | 前473年-前471年 | 邾庄公子 | |
21 | 邾子何 | 曹何 | 前471年-? | 邾隐公子 | |
22 | 邾子蒯(kuǎi) | 曹蒯 | - | 邾隐公孙 | |
23 | 邾娄考公 | 曹曦 | - | 邾隐公曾孙 | |
其后世系失考 | |||||
- | 邾世公 | 曹艽(jiāo) | 战国时期 | - | - |
邾易公 | 曹孔 (尊称:曹孔父) | - | |||
邾穆公 | 曹胳 | - | |||
邾静公 | 曹牙 | 战国时期 | |||
邾萧公 | 曹夯(hāng) | - | |||
邾伯御戎 | 曹讨(字:御戎) | 前261年-256年(为楚所灭)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