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竹国 编辑
孤竹国是中国商周时期北方地区燕山南麓、今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其文化与殷商文化有着重要联系,是中国古代北方的著名古国。商代,孤竹国既履“任王事”之职,又负代商守土之责,为享有尊贵地位的诸侯国,都于今河北卢龙地区,为殷商王室屏卫北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作为桥梁将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商末周初,纣王无道,孤竹国因“辟纣”而被迫北迁至辽西喀左一带,为中原文化和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西周之时,孤竹地位周边强国环伺,孤竹国势力衰微,不得不从属山戎,在公元前660年齐灭山戎之战中被当作山戎与国一并消灭。孤竹国灭亡之后,其人民散落居住,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商末,孤竹伯夷叔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典故,广为后世称道,久传不衰,孤竹国也因此名闻天下。孤竹国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融合的缩影,在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文名:孤竹国
时间范围:约 公元前 1600年 至 660年
地 区: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
国家性质:王族分封制度
存在时间:约940年
国都:今河北卢龙地区
竹少说:竹子通常生于南方温润潮湿之地,北方地区冬季较长,气候严寒干燥,不产竹子,所以“孤竹”便是竹子稀少之意。
酒器简牍说:“孤竹”亦写作“觚竹”,“觚”是青铜器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或木简,用觚饮酒,有事能记,反映了这个诸侯国的贵族生活和文化发展水平。
书写工具说:《急就篇》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这种意见认为“觚”和“竹”同为书写工具,孤竹古国比较重视文化,也为后世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激昂之士找到了渊源。
乐器说:《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庾信有“奏黄钟而歌大吕,变孤竹而舞云门”之说。《陆史·国名记》:“本以孤生之竹,可管而名。”
国姓家姓说:“孤”为国姓,一般用作古代帝王的简称。《礼记·王藻》中有“小国之君曰孤”之谓,后有“立功展事,开国称孤”之说;“竹”为家姓,用作百姓的姓氏。
除此以外,还有图腾说、鸟叫说、孤独说、亚职说、非汉语系统说等,也有人认为,孤竹本无意,庸人自扰之,孤竹之名很可能就是当时的统治者随口叫来的,不过是一个地区的符号罢了。
早期
约公元前1600年前,孤竹先人为先商部族墨氏一支。中原夏朝的诸侯商在夏朝腐败衰落时,首领商汤在伊尹辅助下壮大并趁机灭夏建立商朝,并分封同姓宗亲于商朝北境建立孤竹国,让其作为抵御戎狄保护商朝边境的诸侯国。
中期
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物资转运贸易,多在其间进行。这个时期的孤竹国,无论文化经济都较发达,声名四海。殷墟甲骨亦有多件甲骨记载孤竹之事。
晚期
西周初,孤竹国为西周分化。西周在其西部建立了燕国,管控孤竹及其北方属地和方国。此时的孤竹国疆域,逐渐被新封赏方国压缩于燕南地区。随后燕国崛起,孤竹国属地再次缩小。
灭亡
春秋时期孤竹国地域
山戎的强大不仅使燕国东扩的势力受到很大的阻碍,甚至还威胁到了燕国的存亡,最后不得不求助于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此时的孤竹国势力衰微,不得不从属山戎,因而在公元前660年齐灭山戎之战中被当作山戎与国一并消灭了。孤竹国灭亡之后,其人民也散落居住,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了。
《辽史·地理志》记载:平州“商为孤竹国,春秋为山戎国” 。平州管辖卢龙县、安喜县、望都县、滦州(统县三:石城县、马城县、义丰县)。
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载:辽宁省朝阳地区“殷时为孤竹国,春秋时为山戎之地,战国时其地复属燕。” 《辽史·地理志》记载:“兴中府,古孤竹国,汉柳城县地”,“营州,在商孤竹国”。 兴中府、营州都是如今的辽宁省西部地域。周武王伐纣后,孤竹国势力大为削弱,其疆域大为缩小,据《史记·正义》记载:“该孤竹为海阳。”
孤竹国在商王朝中占有一定地位,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中常见有孤竹及其国君的记载。其中有关“亚宪”的铜器,已发现的就有鼎、直、觚等几十余件,说明他是一位地位显赫、财富雄厚的大奴隶主贵族。
从甲骨文中记载的“妇竹”“妻竹”“竹妾”和“母竹”等字样,可以看出孤竹国的女子和商朝王室具有姻亲关系的,并且孕育了后代。王室血统的存在更加巩固了孤竹国在商王朝的地位。
农牧业
据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孤竹国主要存在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孤竹国中大多数居民都生活在玄水、濡水交汇的中下游地区,这样得天独厚的居住环境,让定居在这里的人们过着相当稳定的生活,农业和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孤竹距虚。孔晁云:孤竹,东北狄。距虚,默也,驴骡之属。”孤竹国的特产为距虚,距虚就是驴骡之类的牲畜,力健而易养。特别是骡为马和驴的杂交所产,这说明孤竹国的畜牧业技术是很进步的。
孤竹国的农业畜牧业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而且开始满足了人们更高的生活档次要求。孤竹国的基本饮食不再成为问题,故使用多余的粮食来酿酒。近些年来,在卢龙、滦州、迁安、迁西、乐亭一带出土了不少青铜器,基本上都是实用之物。
商业
孤竹国有古玄水、濡水绕城而过,发达的水系使商朝同孤竹及东北地区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联系。根据相关史料,孤竹国是商王朝和渤海北岸,联系东北与山东两条道路干线上的唯一通道,而商王朝在北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使得孤竹沿海地区成为商王朝对北方方国部落进行贸易往来和这些方国部落对商王朝纳贡的水陆要道。交通发达,人流往来就会频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自然会增加。所以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孤竹国的贸易经济可能也会发展起来。
手工业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步,在卢龙发现不少商代晚期的鼎、弓形器、金臂钏等青铜器,上面所刻的花纹精美,造型端庄大气。在迁安市、滦州市也同样出土了很多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加上大量的关于“亚宪”的鼎、百、觚等铜器。这说明当时孤竹国的手工业也是有一定实力的。
器具文化
孤竹国的器具文化
自1956年以来,全国共发现细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孤竹商代遗存47件。殷墟出土的甲骨片子达30余件。1972年,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在卢龙县城西南25里阚各庄村的滦河沿岸阶地,发现一处墓葬为商王朝晚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和陶器、骨角器、石器。遗址出土的陶器从形制和纹饰作风看,带有明显中原商文化和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特征。文字记载
父丁孤竹罍铭文
文化传播
孤竹国所在的滦河下游地区是南方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地区,最早接受了中原地区优秀的文化,又促进了东夷各族和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伯夷叔齐
第七代名竹猷,甲骨文中记作“竹侯”,庙号为“丁”。大约是殷武丁后期至廪辛时代的人,曾做过商王朝的“贞人”和“司卜”。
第八代是竹猷的儿子,金文中记作“微”,文献中又书作“初”,尊称为“亚微”。他为其父所作的铜鼎,已于喀左北洞村出土。他大约是殷廪辛至文丁前后的人。
“亚微”有子三人,继承其位者是第二子,名“凭”,金文中作“亚宪”,在殷王朝中官至亚卿,关于他的铜器发现甚多。“亚微”之子名久,字公启,史称伯夷;三子名致,或作智,字公达,死谥齐,故又称叔齐。
称号 | 氏 | 名 | 在商王朝的职务 | 所在时代 | 世系 |
---|---|---|---|---|---|
高祖墨 | 墨胎 | - | - | 成汤时期(公元前1600年) | 一 |
? | 墨胎 | - | - | - | 二 |
? | 墨胎 | - | - | - | 三 |
祖煜 | 墨胎 | - | - | - | 四 |
祖丙 | 墨胎 | - | - | - | 五 |
父丙 | 墨胎 | - | - | - | 六 |
父丁 | 墨胎 | 竹猷 | 历任贞人和司卜 | 武丁后期到廪辛前后 | 七 |
亚微 | 墨胎 | 初 | 亚官 | 廪辛时期到文丁时期 | 八 |
亚凭 | 墨胎 | 凭/冯 | 亚官 | - | 九 |
资料来源: |
河北卢龙——中国孤竹文化之乡
从1996年开始,卢龙县相继建成了“孤竹文物馆”,成立了“孤竹文化研究会”,并于2006年升格为“秦皇岛孤竹文化研究会”,创办了《孤竹风》杂志,整理出版了《孤竹史稿》《卢龙记忆》《走近孤竹》等集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一体的书籍。2009年6月,河北省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
2009年,河北省卢龙县建造了孤竹文化公园。
2015年,由中共卢龙县委、卢龙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历史歌舞剧《孤竹浩歌》在北戴河碧螺塔公园海上演艺舞台上演。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