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虹光 编辑
沈虹光,1948年8月出生于江苏如皋林梓镇,中国内地女作家、编剧,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73年,创作散文集《戏剧人生》。1982年,独立创作个人首部话剧《五二班日志》,该剧获得第2届全国优秀剧本奖。1985年,创作话剧《寻找山泉》,该剧获得屈原文艺创作奖、第3届全国优秀剧本奖。1989年,出版剧作集《沈虹光剧作选》。1991年,沈虹光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担任话剧《同船过渡》的编剧,她凭借该剧获得第4届全国戏剧会演编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2000年,沈虹光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3年,创作话剧《临时病房》,她凭借该剧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2007年,在中国话剧百年之际,获得“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出版散文集《落地》。2015年,由其创作的历史纪实文学《壮士无言》出版。
中文名:沈虹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如皋市
出生日期:1948年8月
星座:狮子座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职业:作家、编剧
代表作品:五二班日志、寻找山泉、临时病房、同船过渡
主要成就:曹禺戏剧文学奖第4届全国戏剧会演编剧奖第2届全国优秀剧本奖第3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沈虹光
沈虹光,1948年8月出生,江苏如皋人, 年幼时随父母在南通生活,后来迁居武汉。1960年8月,沈虹光小学还没毕业就被湖北省话剧团招为学员学习表演。虽然之后因三年的自然灾害,学员班被迫裁员,但沈虹光还是和其他几个孩子一起被留了下来 。
1972年,湖北省话剧团决定改编一个朗诵剧《高原风雪》,该剧讲述的是武汉测绘大队到西藏测绘遇到叛匪英勇牺牲的故事,她在该剧的七场戏中担任了三场的编剧,由此开始了她的编剧之路 。
1973年,创作散文集《戏剧人生》 。
1982年,独立创作个人首部话剧《五二班日志》,该剧以一本班级日志为线索,描写了江城某小学五年级二班里五个小学生的家庭及校园生活,获得第2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
198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美人儿》 。
1985年,创作话剧《寻找山泉》,该剧获得屈原文艺创作奖、第3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
1986年,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
1988年,创作话剧《搭积木》 。
1989年,出版剧作集《沈虹光剧作选》 。
1990年,创作话剧《丢手巾》,该剧讲述了四位年龄不同、性格迥异的女性的生活片段 。
1991年,沈虹光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
1992年,担任电视剧《戏剧人生》的编剧,该剧由朱琳、付绍业、王斑联合主演 。
1994年,担任话剧《同船过渡》的编剧 ,该剧讲述一对小夫妻,给一名退休老教师登征婚广告,想把老太太嫁出去,广告引来一位退休老船长,由此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 ,她凭借该剧获得第4届全国戏剧会演编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
1999年,创作话剧《幸福的日子》 ;同年,创作话剧《战成都》 。
2000年,沈虹光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同年,担任爱情剧《浪漫之旅》的编剧,该剧由孔笙、吴奇联合执导。
2001年,出版小说《结婚十年》 。
2003年,创作话剧《临时病房》 ,她凭借该剧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 。
2005年,担任湖北省文化厅的副厅长 。
2007年,当选为湖北省文联主席 ;同年,在中国话剧百年之际,获得“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 。
2009年,创作话剧《我的父母之乡》 。
2012年,出版散文集《落地》,该作品收录了沈虹光创作的81篇散文随笔 ;之后,担任省文化厅主管艺术的副厅长 。
2015年,出版历史纪实文学《壮士无言》,该作品收集了她创作的关于抗战、关于女性革命的系列作品 。
编剧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2009年 | 《我的父母之乡》 | 话剧 |
2003年 | 《临时病房》 | 话剧 |
2000年 | 《浪漫之旅》 | 电视剧 |
1999年 | 《战成都》 | 话剧 |
1999年 | 《幸福的日子》 | 话剧 |
1994年 | 《同船过渡》 | 话剧 |
1992年 | 《戏剧人生》 | 电视剧 |
1990年 | 《丢手巾》 | 话剧 |
1988年 | 《搭积木》 | 话剧 |
1985年 | 《寻找山泉》 | 话剧 |
1984年 | 《五·二班》 | 电影 |
1982年 | 《五二班日志》 | 话剧 |
1972年 | 《高原风雪》 | 朗诵剧 |
未知 | 《有这样一条船》 | 电视剧 |
文学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出版社 |
---|---|---|---|
2015年 | 《壮士无言》 | 历史纪实文学 | 湖北辞书出版社 |
2012年 | 《落地》 | 散文集 | / |
2001年 | 《结婚十年》 | 小说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89年 | 《沈虹光剧作选》 | 剧作集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1983年 | 《美人儿》 | 短篇小说集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1973年 | 《戏剧人生》 | 散文集 | 珠海出版社 |
20世纪70年代 | 《春与秋》 | 小说 | / |
荣誉奖项 | ||||||||||||||||||||||||||||||||||||||||||||
|
沈虹光的城市题材话剧多有如下特征:在集中、紧凑的时空环境中抒写女作家对孩子、女性或老人的浓浓深情,探讨工业化社会、商品经济浪潮席卷下的职业女性的家庭与婚姻;以主场景开场以建立主要人物关系;主场景反复出现以稳定故事结构;日夜交错,以夜戏表现冲突,最终日戏解决冲突等等。这些体现出沈虹光的舞台创作旨趣 。她的戏剧在平凡中见真情,深入了生活和人性的深处,所以才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她总是把人性中的美好一面放大,她作品中的戏剧冲突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美好理解或者期望基础上的。但这又并不意味着她单纯。她沉浸在理想的世界中,但她是了解人生的复杂和艰难的,所以她又情不自禁地要反映出生活的艰难一面。只是其艰难的程度有一个预设,即可以让人性的闪光穿透,使之从人的心灵深处发出美丽的光芒,让世界充满暖意。换言之,她所想表达的人生的艰难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性的力量迸发出来,而不是为了表现艰难而表现艰难,为表现人性丑恶而表现人性的丑恶。所以,她的话剧是一首歌颂人性美的诗 (《戏剧之家》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