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梆子 编辑
江苏梆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豫剧在江苏徐州一带的称呼,是豫剧流入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徐州梆子,而后来由于清朝时期在沛县与其他剧种的交融汇合,故以沛县为主流,又称沛县梆子。
江苏梆子走进校园
起源
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多数人都认为其前身就是豫剧,后来又受到当地剧种的影响逐渐发展和融合,遂有了当地的一些戏曲音乐风格。解放后,江苏省政府把在江苏的各地豫剧团融合,正式定名为江苏梆子,从此,江苏一带的豫剧又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江苏梆子
来源
早期的豫剧分“蒋门”和“许门”,“蒋门”在开封的朱仙镇,“许门”在清河集,清中后期,黄河泛滥,朱仙镇被冲垮,“蒋门艺人”四散,流到商丘一带的就形成了豫东调,有的则流落到安徽江苏等地。蒋门艺人和当地剧种曲调相结合,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风格,但大体风格和豫东调、山东梆子一样,多粗犷高亢激烈。60年代豫剧老艺人座谈会,大部分江苏梆子艺人均说承认是蒋门后人。
清末,山东梆子艺人殷凤哲避水灾流落在沛县,后被庙道口寨主马克端请去办戏班,办了几期戏班,虽规模不大,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使得当地梆子也融入了山东梆子的一些风格。
江苏梆子
由于徐州群众对豫剧的异常喜爱,邀请了许多豫剧艺人定居徐州受徒传艺,久而形成具有徐州本地特色的“徐州梆子”,比如江苏的徐艳琴、田美兰、赵金声均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其中徐艳琴更是出名,她在解放前和豫剧的马金凤、毛兰花、阎立品并称安徽界首豫剧四大名旦,也称“四好名旦”。建国后徐州地区有江苏省豫剧团、徐州豫剧团、徐州专区实验豫剧团,60年代三个豫剧团合并,统称江苏省豫剧团,1962年江苏省政府把江苏省豫剧团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梆子剧团”。至今江苏省梆子剧团的大部分演员,仍然是豫剧戏校或者豫剧剧团过去的,比如江苏梆子梅花奖获得者张虹、燕凌均是如此。
第二届豫剧节主办场地--河南艺术大剧院
乡下和地方上的江苏梆子,多有早期的豫东调特点,男腔多用真假嗓结合,花腔多,袭用豫东调唱法演唱,也兼有祥符调、沙河调的风格,听起来非常的过瘾,像摇滚乐一样。特别是生角戏,多是“黑脸红脸”戏。其代表剧目为“四大征”(《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铡”(《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这些剧目多采用“武戏文唱”的形式,以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推进剧情。而省级的江苏梆子剧团多有不同,由于徐艳琴、赵金声、田美兰等她们都是祥符调出身,省级的江苏梆子则多有祥符调的特点,多唱才子佳人和现代戏,比如《胭脂》、《红楼梦》、《朝阳沟》等均是代表剧目
1976年后,江苏梆子戏获得新的生机,古装戏《八姐游春》、《公主夺夫》,现代戏《银杏坡》、《青春泪》均受到好评,新编古装戏《华山情仇》参加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获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等六项奖励。江苏梆子戏青年演员张虹、燕凌先后获得第九届和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徐艳琴剧照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与徐文德在豫声剧院合演蒋文质新编古代戏《守湖州》,歌颂抗敌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由于日寇飞机不断袭击开封,后即到漯河参加了由王福臣、徐文德为掌班的景乐班。不久又随景乐班到安徽界首,首演打炮戏《守湖州》,引起轰动。张介陶看戏之后,深受感动,到后台表示愿为徐艳琴编几出新戏。在界首的几年里,张介陶和蒋文质先后编写了《一门忠烈》、《韩世忠抗敌》、《陈圆圆》、《庚娘》等戏,都由徐艳琴主演。在界首,徐艳琴先后与马金凤、毛兰花、阎立品同台演出,并称为界首豫剧“四大名旦”。徐艳琴还与常香玉同台演出爱国剧目《守湖州》、《克敌荣归》。他们谦恭互让,争演配角,配合默契,使演出水平大为提高,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抗日战争胜利后,与1946年徐艳琴与徐文德等又回到开封,演出了《一门忠烈》、《陈圆圆》、《守湖州》等戏,又一次受到开封观众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徐艳琴落户徐州,先后为丰县大众剧团、徐州专区实验豫剧团等任主要演员。1962年后江苏省豫剧团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梆子剧团,徐艳琴任江苏省棒子剧团副团长。
张 虹
1964年出生,13岁时考入江苏省梆子剧团,15岁就以主演《春草闯堂》一剧而崭露头角。
1983年,张虹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深造,学习正宗的豫剧,还特意拜师豫剧常派传人师孙玉菊、陈小香等,并曾受到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亲自指点,演技大增。毕业后,张虹重返江苏,于1986年获得江苏戏曲演员大赛一等奖。1990年又以《李瓶儿》一剧获得江苏省新剧目会演一等奖。
1991年,张虹首赴北京演出《李瓶儿》和“张虹折子戏专场”,受到广泛欢迎,同年还为首届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演出了《打神告庙》。张虹的嗓音宽阔明亮,圆润清丽,加上她多年潜心钻研表演艺术,技巧出众,水袖舞得出神入化。
张虹的演唱以豫剧常派为基础,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予以变化,又吸收了许多剧种的演唱方法,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形成了她舒展奔放、婉转回旋、明快艳丽而又嘹亮豪爽、高亢激昂的风格。
1992年,张虹应美国TTT组织的邀请,赴日本进行了两个月的艺术交流,并举办了专场演出。1992年日本的《朝日新闻》发表题为《中国梅花风靡京都》的文章说:“一位名叫张虹的中国访问者为沉闷的京都传统表演舞台带来了活力”,“张虹得天独厚的嗓音和流畅的无懈可击的舞技使大批戏迷倾倒。”
1992年,张虹成为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得主。
建团初期,全团演职员lO0余人。主要演员有贾先德、徐艳琴、郑文明、赵金声、田美兰、王广友、李正新、吴小楼、秦绪荣、张德连、蒋云霞、耿素华、李广德等;鼓师李庆彬、刘桂荣;主弦王继成、李瑞祥。行当齐全,能文能武,最擅长演黑、红脸戏及以生角为主的袍带戏和刀马旦戏。演出规范,讲究艺术质量,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享有较高声誉。当时剧团整理改编的《白莲花》、《大战十一国》、《困雪山》、《香囊记》、《佘太君发兵》等,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和本省各大、中城市巡回演出,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其后,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红梅》及移植演出的《黛诺》、《桥隆飚》、《芦荡火种》、《红灯记》等,都在省内外引起轰动。同时由阎自立编写的《江苏梆子戏常用曲调》,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对江苏梆子戏的音乐、唱腔发展颇具影响。这一时期,剧团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也同步进行。雷晓霞、韩蔚霞、高彩萍、刘敬喜、王乃信、纵兆芝、朱丽华、王永奎、杜庆英、徐家英、史为义、惠宇忠、徐启云,以及青年鼓师李瑞忠、刘胜利,主弦吴大义都逐渐成为剧团的艺术骨干。“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迫停演。1971年剧团离开干校,编演配合政治任务的小节目,后又加工排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剧。《红灯记》被调进南京公演。原江苏省文化局组织兄弟剧团观摩学习,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其录音。
打倒“四人帮”后,老艺人重新登上舞台,先后上演了《十五贯》、《红楼梦》、《小刀会》等传统剧目。同时,新创作剧目也进入繁盛时期。1977年,该团创作的现代戏《银杏坡》,参加江苏省专业文艺团体创作节目第二轮(戏剧)汇演大会,赵金声、王永奎、史为义、高彩萍、李绪民获演员奖。1978年,剧团创作的现代戏《心事》、《四方楼》,参加江苏省新创作剧目调演,深受好评。《心事》剧本由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单行本,并收入建国三十周年《江苏小戏选》;《四方楼》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该团创作的《闹洞房》、《断白银》,先后在《江苏戏剧》发表。
1985年该团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新台啼血》在《陕西戏剧》发表。1991年,据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改编的七场梆子戏《李瓶儿》,和分别由张虹、陈秀兰主演的两台折子戏、应中国剧协艺委会邀请,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剧协、中国《金瓶梅》学会推荐。晋京演出,轰动京华。马少波、王利器、郭汉城等著名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赞誉。1996年剧团排练的《华山情仇》、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年戏曲节,燕凌获最佳表演奖。同年12月。该团携该剧赴西安参加由文化部主办、陕西省文化厅承办的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获优秀演出奖,燕凌获优秀表演奖,潘中英、孙宜强获优秀舞美设计奖。张文艺获优秀导演奖、姬君玲、董瑞华获唱腔、音乐创作奖,张雪霞、朱齐光、王福阔获表演奖。2000年该剧再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该团与铜山房亭艺术团联合创作演出的《又一村》。参加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节,获新剧目奖。燕凌获优秀表演奖;李先锋、葛瑗获表演奖;董瑞华、燕凌、姬君玲、张文获唱腔设计奖;李绽、张君实、孙波获绘景奖;王文晶获造型奖。2002年由中央电视台、江苏星河影视公司、江苏省梆子剧团联合摄制的戏曲电视剧《三断姻脂案》、《又一村》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在全国引起良好反响。
2003 年,该团创作的小喜剧《闹重阳》获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滨洲、博兴小戏艺术节优秀剧目金奖。李先锋获优秀导演奖;张秀云、霍秀珍获优秀表演奖;陈登勤、衡敦壮、李先锋获编剧奖;董瑞华获音乐奖;李先锋、卓越获表演奖。同年,该团青年演员王静,参加中国“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剧大赛,获金奖,青年演员李明,在江苏省“五星工程”小品大赛获金奖。剧目建设的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中青年演员的锻炼成长,一批后起之秀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纷纷在全国和省级重大艺术活动中摘金夺银,声震艺坛。张虹于 l992 年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后,两次赴日本作文化艺术交流,并于 1997 年再夺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燕凌先于 1997 年摘取江苏省首届文化艺术“茉莉花奖”后,又于 1999 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陈秀兰 1986 年在江苏省首届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荣获表演二等奖, 1990 年又荣获江苏省第二届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 表演一等奖;陈素芳 1994 年获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提名奖;同年惠宇忠获全国豫剧名丑赛表演创新奖。这一时期,在省、市戏曲艺术活动中获奖的还有马春龙、张文、刘强、武强、孙娟等。现今该团阵容强大,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拥有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强大的编剧、导演、 音乐、舞美力量,在苏鲁豫皖四省毗邻的淮海经济区,享有较高的艺术声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