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中寺 编辑
玄中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十公里的石壁山上,始创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建成于承明元年(476年)。因此地层峦叠嶂,山形如壁,故又改名“石壁寺”。从北魏到隋唐,玄中寺先后驻锡过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三大祖师,弥陀净土信仰从士人阶层迅速向中国民间流传,进而开宗立派,并远播朝鲜、日本,玄中古寺成为继庐山东林寺之后,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又一个祖庭。1983年,玄中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中文名:玄中寺
地理位置: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西北约10公里的石壁山上
开放时间:冬令8:00-18:00,17:00停止入场;夏令8:00-19:00,18:00停止入场
景点级别:AAAA级
占地面积:6000 m²
著名景点: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
修建时间:北魏延兴二年(472年)
玄中寺
玄中寺始创于北魏延兴二年宋哲宗赵煦元佑五年(1090年)和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遭两次大火,烧毁大半,分别由住持道珍、元钊主持修复。
金末,寺院再度毁于兵火。
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元太宗赐玄中寺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此后便统称“玄中寺”。住持惠信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重兴寺院。太宗后乃马真三年(1244年),蒙古朝廷曾派使臣到玄中寺参加长达三昼夜的水陆道场,告天祈福。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惠信弟子广安做了太原路都僧录。在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玄中寺达到了极盛。不仅寺内拥有大片土地、山林,而且所属下院多达40处。
交城十景之石壁秋容(光绪八年《交城县志》插图)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玄中寺也沦为废墟,僧众四散,文物流失。
1994年5月10日,玄中寺隆重举行佛教净土宗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铜像开光法会。
2011年,玄中寺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11月,玄中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玄中寺
玄中寺在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从低到高,错落有致,与山势融为一体。山门为单檐式门洞,正中是“永宁禅寺”四个古朴刚健的大字。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正中供皆大欢喜的弥勒佛像,两边为泥塑的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像。天王殿两侧为钟、鼓楼。天王殿往大雄宝殿的南道上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碑亭,亭内各立一通古碑。西边是唐代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立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东边是元代至顺三年(1332年)重刻的唐元和八年(813年)建立的《唐石壁禅寺甘露义坛碑》。建筑
大雄宝殿,正院
大雄宝殿
玄中寺
大雄宝殿是玄中寺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长约25米,宽约20米,单檐歇山式。正中供奉着阿弥陀佛木刻立像,庄严凝重,慈祥肃穆。阿弥陀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被认为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因此,玄中寺的大雄宝殿不象其他寺院的大雄宝殿那样供奉释迦牟尼佛,而是独奉阿弥陀佛像。大殿四周悬挂着十六罗汉画像,姿态各异,形态超脱。大雄宝殿西侧的院内,有祖师堂。堂内正面悬挂着昙鸾、道绰、善导三位法师的画像。这三幅画像是1957年9月18日日本菅原惠庆长老与高阶珑山为首的佛教访问团参观玄中寺所赠,是由日本净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真宗本愿寺、东本愿寺分别绘制的。佛龛前悬挂着一对形制精美的幢幡,是1980年日本净土宗为纪念善导大师圆寂1300年来华参拜祖迹时赠送的。祖堂内还陈列着日本佛教界赠送的经书、法物、照片等礼品。七佛殿
玄中寺
墓塔亭
墓塔亭阁式,单层石结构,全塔高2.31米,底座直径1.5米。墓塔取为四方形,塔基座为四方形莲花座,座上为四方形须弥座式的金刚宝座。束腰三面刻莲花浮雕。座上即四方形塔身,塔身上部由一组仰莲花托着冀角如飞的塔顶,是按中国古代建筑四阿顶的传统形式设计。塔顶上部向内收四层叠涩,其上又托着一组秀丽挺拔的卷叶。塔刹部分由三组莲花图案组成,上托一颗摩尼宝珠。全塔共108瓣莲花,表示念佛能除百人烦恼,得百八之昧。
碑刻
千佛阁外景
碑文不仅记述了玄中寺的兴衰历史,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史,特别是研究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佛像
玄中寺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和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是寺中最古的两件文物,是研究玄中寺早期历史的重要材料。并有宋铸铁弥勒佛及明代木雕佛像,俱为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参考价值。北魏造像残碑上刻佛像,供养人与铭文。铭文为:“大代延昌四年岁次乙未十月庚午朔七日丙子却波村邑师比丘法欢合邑七十人上为皇帝陛下造石佛两区愿天下太平人民和顺愿从心。”
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废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铁佛两尊,对研究宋代铸造工艺也有所帮助。
1983年,玄中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净土宗在中国的出现则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颇具革命性的大事件,它使博大精深的佛学理论简化到人人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程度。净土宗是佛教中国化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里程碑。
日本汉学家常盘大定
价值
从佛教的传承关系来看,玄中寺同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两大宗派都继承了昙鸾、道绰、善导三祖的净土法门体系,都尊昙鸾、道绰、善导为他们的祖师,视玄中寺为其祖庭。
1920年常盘大定拍摄的玄中寺景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两大宗派的信徒多次来中国访问,朝拜玄中寺。1957年,以全日本佛教会会长高阶珑仙为团长、菅原惠庆、竹村教智、冢本善隆为副团长的日本佛教访华亲善使节团与我国佛教界四众弟子一道,在寺内举行了庆祝古刹重兴及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像开光法会。菅原惠庆长老一生曾八次参拜玄中寺,1963年来寺时还将脱落的牙齿埋于祖师堂前的树下。1982年菅原长老圆寂。第二年,其弟子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由此可见,玄中寺在当代中日佛教关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到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昙鸾少年出家,驻锡玄中寺时,已届晚年。有关他的修行实践,史料并无详细记载,但由他首倡的“二道二力说”,为日后净土宗的判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整个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昙鸾提出修习佛法有两种途径:一是难行道,一是易行道,接着阐发到与二道相应的是二力,即自力和他力。修行佛法者若仅凭自己的力量,既艰苦又难以成就,犹如陆路步行,事倍功半,是难行道;如果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及借他力,加上自己的努力,则犹如水路乘船,既省力又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易行道。昙鸾创造性的把观想念佛的心念与持名念佛等同起来,开创了后世口称念佛,口诵阿弥陀佛名号的先河。
道绰法师:隋末唐初名僧,寺院再度兴盛。道绰是昙鸾净土宗思想继承者,在玄中寺,道绰先后宣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场。玄中寺铁弥勒像颂碑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亲临玄中寺,拜谒道绰法师,并大做布施仪式。尽管其真实性存疑,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的民间对道绰的尊崇。
道绰在昙鸾二道二力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论述了阿弥陀佛本愿。在他的传世著作《安乐集》中,道绰指出净土门承佛愿力,即使是凡夫、恶人,只要专心念佛,也能灭障往生。
道绰常住的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称之为“西河禅师”。
善导法师:唐朝名僧,山东临淄人,十岁出家。一次偶入藏经楼,翻读《观无量寿经》,被经中描绘的极乐世界深深吸引,听说山西石壁山有道绰法师大弘净土法门,便不远千里来此,专修净土,唐贞观十五年
1983年3月,日本佛教净土宗菅原长老的部分遗骨安放在玄中寺,谱写了中日友好往来的又一佳话。1942年,他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封锁,从日本东京来到玄中寺,参加昙鸾大师1400年的纪念法会,并将玄中寺的枣带回东京运行寺种植,将寺改为“枣寺”,列为玄中寺的下院。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中国在日殉难烈士遗骨护送团”。在唤起日本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反省,促进日中和平友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56年10月,菅原长老应邀来参加玄中寺开光法会,受到中国佛教界的热烈欢迎。这是战后日本佛教界的第一个友好访华使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菅原长老一生曾八次到玄中寺拜谒祖庭,并取“玄中寺”三字分别为其三个孙女命名。1964年7月来寺时还在祖堂前树下埋下落齿。2015年5月25日,农历乙未年四月初八,为佛祖释迦牟尼佛诞辰日。玄中寺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浴佛节祈福大法会”,祈愿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015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在此龙天护佑,诸佛欢喜的日子,玄中寺隆重举行观世音菩萨出家日法会暨秋季皈依法会。
佛事活动
交通
玄中寺距天宁寺约7千米,距交城约10千米。从交城至文水的公路经过玄中寺山口,搭过路中巴到交城。路口进到寺院还有4~5千米。
位置
山西省吕梁交城县城西石壁山。
玄中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