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不释卷 编辑
手不释卷(拼音:shǒu bù shì ju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手不释卷”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着书卷,比喻勤奋好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中文名:手不释卷
拼音:shǒu bù shì juàn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反义词:不学无术
注音字母:ㄕㄡˇ ㄅㄨˋ ㄕˋ ㄐㄩㄢˋ
成语出处:《典论·自叙》
语法结构:主谓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状语
最早出处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
衍生典故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始就学,笃志不倦。(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手不释卷”。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 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 等兵书,再读些《左传》、《史记》 等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 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一些见解就连当时学识渊博的人也自叹不如。
成文用法
“手不释卷”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比喻勤奋好学。
运用示例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八回》:“他本是手不释卷的人,到了此时,甚觉无聊得很。”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