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奴婢 编辑
奴婢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nú bì,原指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男女,后泛指男女仆人;太监对皇帝、后妃等的自称。
中文名:奴婢
外文名:slaves and maids
拼音:nú bì
注音:ㄋㄨˊ ㄅㄧˋ
分类:官户婢或官婢、私奴婢
基本解释:男女仆人;太监对皇帝、后妃自称
同义词:奴仆
废除时间:1949年
《史记·汲郑列传》:“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
《史记·平准书》:“好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蚴!”
《明会要·民政三》:“二十四,定:役使奴婢,公侯家不过八人。”
《清文献通考·户口二》:“凡家长与奴娶良人女为妻及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俱有罪,仍离异改正。凡奴婢告家长及家长缌麻以上亲者,与子孙告祖父罪同。若雇工人告家长及家长之亲者,各减奴婢罪一等。凡奴婢殴良人者加凡人一等,其良人殴伤他人奴婢者减凡人一等。”
晋 袁宏《后汉纪·质帝纪》:“或取良民以为奴婢,名曰‘自卖民’,至千人。”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又有鬻卖人口者,收为奴婢以供富贵者之用。”
2. 宦官、宫女等对帝、后的自称。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 陈琳 ,你那里去?奴婢往后花园采办时新果品来。”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六·刘瑾》:“瑾等遂号诉:‘岳等交通害我,明日奴婢不能见天颜矣!’ ”
战国时的奴婢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一是俘虏。当时的战争已不以掠取俘虏当奴隶为其目的,这从战争中大量斩杀敌人而俘虏很少可以看出,然而战争有时也有把对方的民众虏掠为奴的现象。
《墨子·天志下》说,大国进攻他国时,攻入国境后割农作物,砍树木,毁城廓,焚祖庙,掠牲畜,对顽强不顺从的民众就杀,顺从的就绑着牵回来,男为“仆、圉、肯靡”,女为“舂、酋”。这里,仆是家内服役管车马的奴隶,圉是养马奴隶,胥靡是用绳索牵连着被强迫做筑城等土木工程的奴隶。舂是舂米的奴婢,酋是制酒的奴婢。
二是罪犯。这是战国时奴隶的主要来源,胥靡就是一般罪犯的通称。
《韩非子·六反篇》说:“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其意思是说,对偷盗用刑,是针对其罪,不针对其人;如针对偷盗的人,就等于对胥靡这样一般罪犯用刑。
三是官府把罪犯的妻子、子女一起没收为奴。
商鞅变法就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把没为官奴婢作为一种处罚办法。
四是债务奴婢。
《韩非子·六反篇》说农民在“天饥岁荒”和官府盘剥下,有的“嫁妻卖子”。五是奴婢的子女仍为奴婢,如《左传》僖公十七年载:“梁嬴孕卜曰:将生一男一女。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再如战国时秦国有“奴产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