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寿山 编辑
德寿山 (1863?一1928),中国单弦演员。满族,约生于清同治初年左右。青年时期,曾任佐领职务,后来因不满官场的腐败,毅然辞去官职,组织八角鼓票房“醒世金铎”,与票房子弟一起演唱八角鼓、单弦,以为消遣。后因家境艰难,在游艺场所献艺,以自弹自唱的单弦牌子曲著称于时。
晚年贫病交加,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1928年在北京抑郁逝世。
还有一次,德寿山在三庆园演出,因为他腰有残疾,是个大水蛇腰,上台显得个儿小,每次演出,检场人都给他换个高凳子。这次演出,检场人忘记换了,他一上台,定好弦儿就唱:“我的外号叫‘罗锅’,谁不知道我怕婆。我是有名的大板凳,我的板凳,今天不给我坐为什么?一定是老婆有了外遇,咳!即便是有了外遇,我也瞪眼干瞧着。诸位先别乐,这话得两说。也许是老婆娘她老一时糊涂(卧牛儿)把这凳子给弄错?等一等、拖一拖,用不了片刻时间,您老自然会明白。”唱到这里,检场人恍然大悟,赶紧把德寿山的专用高凳拿上台来,观众中雷鸣般的鼓掌经久不息。检场人歉疚地笑了,德寿山也笑了,观众更是笑个不停。
为了丰富单弦牌子曲的曲牌,德寿山从昆曲中吸收了〔满江红〕、〔朝天子〕、〔哭皇天〕、〔宜春令〕、〔跑竹马〕、〔小桃红〕等小牌子,从京剧吸收了若干皮簧唱腔。如唱《武松杀嫂》里的武大托梦,当初随缘乐只是唱几句〔南城调〕一表而过,德寿山在这里摹仿京剧的《乌盆记》,让武大唱大段的反二簧,板和调都来源于京剧又不同于京剧,且用三弦伴奏反调,听起来新颖别致。
德寿山也是曲词创作的高手。他演唱的曲词一般都是自己编成,数量甚多,俗不伤雅,庄谐并行。其中《聊斋》段子居多,也有《水浒》和其他唱段,代表曲目有《杜小雷》、《续黄粱》、《马介甫》、《葛巾》、《人妖》、《驱怪》、《水莽草》、《胭脂》、《天宫》、《巧娘》、《莲香》、《陆判》、《庚娘》、《考弊司》等,一部分得以传世,成为单弦牌子曲传统唱词。他常借自己的作品针砭时弊,如《续黄粱》、《昆虫贺喜》等篇都揭露了当时社会和官场的黑暗。
德寿山的岔曲创作更为世人赞赏。他编演的岔曲,一种是现岔,即临时现挂演唱的岔曲。在演出时抓住当天台上台下演员和观众中间特殊或新鲜的事,即席编成岔曲来唱,最后找一个包袱儿煞尾,惹得观众大笑。现岔也包括应邀指物题咏。他的思路敏捷,语汇丰富,辙韵精熟,常常能脱口而出。据其弟子常澍田回忆,他编演的这类现岔,至少有上千段。还有一种是新岔,是用通俗的语言描写某种具体事物,且多带点儿自嘲。如他仿效老岔曲“似露不露”的写法,在北京三庆园演出时编演了一段嘲笑自己罗锅(驼背)的新岔:“人人欢迎我德寿山,皆因是我的形象在颐和园(喻指罗锅桥)。论外号儿雷同有个刘石庵。大家说我赛施不全。我虽然是这样的脑壳,唱戏可真方便,穿上件僧袍把逛灯的和尚扮。《红门寺》我做过州官;《胭脂褶》我当过知县。再不然,恩收郑子明那出《打瓜园》。还有一出戏,我得两头赶。前边是《烟鬼叹》,后边是《下河南》。”通篇没有罗锅二字,而每句提到的一个人物却都是罗锅。他的文学造诣较深,编演了不少新的曲目,有的流传很久,尤善于即兴创作短小的岔曲。民国初年,他愤慨于北洋军阀政府的对外屈辱卖国、对内镇压民主思潮的反动统治,常在自编自演的作品中,借故事中人物之口来进行讽刺隐喻,揭露军阀、官僚的暴政和丑行。由于他即兴编演的岔曲《昆虫贺喜》、《五味阁招牌大时兴》等对执政者作了无情的鞭挞和嘲讽,触怒了当局,迫使他只得在小茶馆里演唱。但他不屈服,仍继续编唱针砭时弊的曲词。德寿山遗留下的单弦曲目有《续黄粱》、《葛巾》、《席方平》、《申氏》等20余种,文章有《批鼓》、《子弟走局》等,相声有《洋药方》、《反八扇》、《酒令》等作品,长期传唱于后代艺人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