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户(晋南眉户) 编辑
眉户(晋南眉户),山西省临汾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晋南眉户,又称迷胡或曲子,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吸收了蒲州梆子的音乐而形成,主要流布于晋南地区。晋南眉户的唱腔音乐结构是曲牌联缀体,它有七十二大调和三十六小调之说,但保存下来的大、小调仅有八十七个,其代表的剧目有《三进士》《卖布》《借期》等。
2011年5月23日,眉户(晋南眉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99。
中文名:眉户(晋南眉户)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山西省临汾市
遗产编号:Ⅳ-99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晋南眉户
清代嘉庆年间,眉户流入晋南的解州、虞乡、赵伊一带。其最初是原始地摊说唱艺术,民间称作“自乐班”。演唱时三弦伴奏,并以四片瓦(竹制)击节拍。唱词由演唱者自编,其格律自由不拘,说唱性较强。在旧社会,从事这种艺术的多是穷苦盲人,他们毎到黄昏便弹唱街头,赖以谋生。
清代道光年间,晋南眉户出现了以家族为单位的业余班社“家戏班”。当时,晋南地区的一些陕西眉户爱好者往往三五人一组,自编唱词,格律自由,以三弦伴奏,四叶瓦击拍,并且采取坐唱的方式表演,形式上具有说唱性质。角色所用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剧目内容多为表现家庭生活故事,代表性的剧目有《皇姑出嫁》《张连卖布》《闹书馆》《探情郎》等小戏。
清代光绪初年,“自乐班”等职业班社出现,晋南眉户在表演内容方面有了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伴奏乐器也有所增加,并搬上了戏曲舞台。在唱腔及音乐方面,晋南眉户借鉴了蒲州梆子唱腔中的间板、滚白、流水等板式和锣鼓经、丝弦曲牌唢呐曲牌,晋南眉户的音乐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民国初年是晋南眉户的繁盛时期,职业班社数目逐渐增加,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流派。在这一时期,晋南眉户演出剧目较为丰富,不仅有《张连卖布》《四差捎书》《亲家母打架》等表现民间情趣、通俗显浅的三小戏,而且还有《退兵》《泰山图》(连三本)、《反大同》《如意壶》《天平山》等历史题材的大戏。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入侵晋南,眉户班社纷纷解散,有的重新恢复地摊演唱。另有部分艺人加入了抗日剧社,以眉户这一艺术形式宣传抗日,他们相继创作排演了一批眉户现代戏,如晋绥七月剧社的《王德锁减租》《站不稳》《死里逃生》等。自那时起,晋南眉户现代戏的创作、排演从未间断过。
抗日战争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晋南眉户又在农村中恢复了家戏班和职业戏班。
20世纪50年代初,晋南猗氏县(今临猗县)156个农村业余剧团,即有130多个是以眉户或主要以眉户形式演出。
唱腔特点
晋南眉户
晋南眉户唱腔牌子的结构主要有四种:一是上下对称的二句式结构,多是常用的类似说唱性的牌子,如岗调、勾调等;二是均衡整齐的四句式结构,如四平、采花、琵琶等,其中有的牌子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完全重复,如纽丝、太平年、罗江怨等;三是唱词为长短句的乐句中加入过门,使整个牌子成为句式整齐对称的结构,如五更、连厢、金钱、月调等;四是通过插入扩充、加垛、变换节拍节奏等手法产生的诸种变体结构,如大连厢、西京带把、剪花、岗调等。
晋南眉户唱腔结构有单曲和套曲两种,单曲是以一首曲牌单独或反复使用来构成一个完整唱段,在反复演唱过程中,往往有程度不同的变化,或变换节奏、增减过门,如五更、西京、岗调、剪花、四平、紧述等。套曲是两首或两首以上曲牌构成的唱段。套曲有三种形式:集曲成套、插曲成套和联曲成套。
晋南眉户唱腔的“叫板”和“起板”基本分三种类型:即慢叫板、慢起板,二性叫板、二性起板,紧叫板、紧起板。各种起板常采用唱腔牌子的最后一个乐句。
晋南眉户唱腔没有严格的行当之分,但在行腔和唱法上讲究男、女、老、幼及生、旦、净、丑之区别。如像小生、小旦、青衣等行腔一般较婉转曲折且多于装饰性的润腔,而老年角色或黑头行当的唱腔旋律则较之平直、简单、多强调旋律的骨干音。晋南眉户的唱腔中,还有一些口语化的牌子,如紧述、勾调等。
晋南眉户的唱腔有“苦音”(亦称“平音”或“软音”)和“欢音”(亦称“花音”或硬音”)之说法。前者是指曲调中强调fa、si两音,常被称作“软调”;后者强调mi、la两音,常被称作“硬调”。fa、si两音,是眉户软调牌子旋律音调具有特殊色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旋律进行中,fa较si音有较大的游移性。si音在传统牌子中,除出现于硬调的月调、慢述、烧香曲等牌子外,硬调中一般十分少见。软调起音多为sol或re音;而硬调起音则多为do或ni音。落音以sol居多。在旋律的进行中,多有四、五、六度的跳进。
唱词特点
晋南眉户
伴奏乐器
晋南眉户的乐队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组,俗称“文武场”。文场的伴奏乐器以三弦、板胡子、二胡为主,琵琶、扬琴、柳琴、阮及唢呐、海笛、闷子等辅之。武场乐器有板鼓、板、梆子、碰铃、铙钹、马锣、战鼓等。
角色分工
晋南眉户戏角色的装扮,沿用蒲剧脸谱的各种特技,与蒲剧无异。生角都是男性人物,其中挂胡须的中年为须生,老年为老生。在表演上,帽翅、靴子、梢子、水袖、翎子等技巧运用很多。小生又分文生、武生、贫生。舞台上以文生、贫生戏为主,表演以潇洒庄重、风趣活泼者见多。偏重于武打的角色,便扮演武将或壮士等,根据马战和步战,又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这类角色较少出现。花旦多扮演性格开朗、活泼可爱的年轻妇女,多穿裙袄,着重唱、念、做,其唱腔真假嗓并用,由于表演风格不同,故又分闺门旦、彩旦、刀马旦、青衣旦等。旦角里的特技,有手帕、扇子、茶盘、椅子、水袖等,刀马旦常用出手。青衣旦亦称正旦,以清润、甜脆的唱腔为主,表演端庄凝重,是传统戏扮演中年妇女者。老年妇女曰“老旦”,唱念声腔和老生相似,不能用假嗓。丑角又分文丑、武丑,脸谱系逗人的怪相,多演性格风趣、诙谐的人物,表演无度,唱念无一定章法,重于唱、念、做,其嗓音洪亮,吐字清楚,口齿伶俐。净也叫“花脸”,重唱功者称为“黑头”,这类角色也较少出现。
晋南眉户
传承人物
潘国梁,男,汉族,2018年5月8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眉户(晋南眉户),山西省临汾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临汾市眉户剧艺术研究中心获得“眉户(晋南眉户)”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眉户(晋南眉户)项目保护单位临汾市眉户剧艺术研究中心评估合格。
晋南眉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个流派,南路以临猗一带为中心,其唱腔朴素大方,小调运用较多,唱腔既重高亢明亮,又可低回婉转,演唱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北路眉户因排演传统戏整个节奏略慢于南路,其唱腔富于调式变化,旋律起伏跌宕,大调使用较多。
重要活动
2014年6月27日,晋南眉户作品《雷雨》在庆祝香港回归17周年“百年文学、承扬经典”活动中演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