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墩 编辑
千灯原名叫千墩,名出吴越争霸,据汉书《吴越春秋》和宋《玉峰记》记载:吴地有三江,其吴凇江畔有土墩999个,昆山南30里处有一高土墩,为第1000墩,故称“千墩”。千墩改千灯,那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也是文化观念的作用。
中文名:千墩
别名:千灯
所属地区:江苏昆山
出处:《吴越春秋》
吴淞江边的一千个土墩如今一个也看不到了。它们当年是如何形成的?是古人的墓葬,是报告外敌入侵的烽火台,还是兴建水利疏浚河道的遗存?如今已无人能够回答。那些小土墩是千年的风雨将它们销蚀了,还是千百年的兴建将它削平了?到如今只留下一千个土墩的传说和一千个土墩的猜想了。
其实在清朝,千墩已经成为一个集农作、商业、文化于一体的繁荣的市镇。受千墩深厚文化底蕴的影响,一些喜好舞文弄墨的文人雅士经常光顾千墩。当时该地长有一种茜草,数量繁多,于是这些文人雅士意兴大发,雅称“茜墩”。至1910年宣统时期实行地方自治,正式将千墩改为茜墩。此名一直延续使用了56年,直到1966年4月4日又改名为千灯。这次在“文革”期间更名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更名之后对文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据了解,千灯之名既然与灯有关,千灯人就开始考虑创造出灯文化。黄天不负有心人,不久前他们竟然在北京发现一位灯的收藏者,其收藏不下于千盏灯,正苦于无处设馆存放,于是千灯有关人员急赴北京洽谈,据说已经有了初步意向。面对千灯的做法,有人欢喜有人忧。欣喜者认为,这将使地方文化得到弘扬,使文化的品种得到丰富。在早些时候,为使延福寺宗教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千灯就从缅甸引进了世界第一大玉卧佛释迦牟尼像。而忧虑者表示,如此发扬光大会使文化的纯粹性被玷污,有造假之嫌疑。最重要的是,本真的、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将被新造的所掩盖。顾坚、陶岘、顾炎武等先贤分别创造了昆曲、江南丝竹,说出了振聋发聩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足以为千灯扬名。而那条三里长的石板街,也足以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沉思。一位古镇居民顾先生说,如果放着现成的都搞不好,也就不必再谈什么光大了。当然更多的人对这些事件表示无所谓。
千灯,因名字的更替导致后人对文化认知的取向发生变化,这一度引起争议。而古镇居民顾先生表示,作为今天的千灯人,他们更加关心千灯能否因为经济的发展而使其形象和魅力更为凸显。
顺着人们的语言习惯和书写便利,千灯终于代替了茜墩,那是在1966年4月。当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考证它的名称时,墩与灯已无非改的必要,因为名称只是符号,内涵才是真正的实体。古镇的石板街犹如千墩的脊梁,不管世事如何现代、前卫,它所存在的历史文明、千年古韵都始终坚定不移地会在脚下延伸。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