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剧生涯六十年 编辑
《昆剧生涯六十年》是中国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的回忆录,由本人口述、洛地整理,汇集了他在长期的舞台演出和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以一位亲历者的身份,纪录了昆曲在20世纪的传承历史。
书名:昆剧生涯六十年
作者:周传瑛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8年7月
页数:214 页
定价:3.5 元
开本:850×1168 1/32
装帧:平装
ISBN:7-5321-0009-X/J5
责任编辑:陆稼林
封面设计:王志伟
发行:新华书店
印刷:上海翔文印刷厂
印张:7
字数:149000
版次:1988年7月第一版
印次:1988年7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3000册
序
自序
春秋篇(昆剧家门一代传;昆曲的第一个学堂;拍曲踏戏“凿石头”;从敲小锣到唱小生;“传”字班的黄金时代;“新乐府”的前前后后;仙霓社的新尝试;凄风苦雨话“国风”;江湖班成了坐城班;京华争说《十五贯》)
春泥篇(继承在舞台上保存在群众中;昆剧家门谈;谈表演中的指事、化身和出情;诗仙倚醉写清狂;金冠凤簪连环扣;弄琴寄意问知音)
附录
后记
1921年9月初,他正在双塔小学读初小二年级时,受先入昆剧传习所的胞兄周根生(传铮)影响,辍学入所习艺。初习旦角,因喉咙不好,而改行学打小锣,额外学会了不少戏。事隔一年余,被沈月泉调入改学小生。
1925年11月26日,随传习所赴沪“帮演”,与旦角张传芳长期合作,后成为新乐府昆班台柱之一。1930年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有缘与著名学者张宗祥(冷僧)相识,向其习文,历时数月,得以较快提高了文化素养。后来,传瑛不但在舞台表演上具有精深的艺术造诣,而且擅长讲戏、编戏、排戏,亦得益于此。1931年他霓社昆班创建时,他是11位发起人之一。顾传玠离班求学后,传瑛便独当一面,除某些大冠生戏受嗓音、身材条件限制,由赵传珺扮演外,小冠生、巾生、翎子生、鞋皮生等各个家门的小生主戏大多由其承担。
他扮相俊秀,风度儒雅,虽嗓音欠佳,然吐字清晰,唱念抑扬顿挫,韵味醇厚。表演细腻,善于运用眼神、身段、舞姿塑造各类舞台形象。尤其是扇子、褶子、翎子功扎实,有“三子唯传瑛”之说。擅演《雷峰塔·断桥》中许仙、《占花魁·湖楼、受吐》中秦钟、《西厢记·跳墙、着棋》中张君瑞、《西楼记·楼会、拆书》中于叔夜、《红梨记·亭会、三错》中赵汝舟、《桂花亭》中唐伯虎、《绣襦记·卖兴、当巾》中郑元和、《白罗衫·井遇、看状》中徐继祖、《连环记·小宴、梳妆、掷戟》中吕布、《白兔记·出猎、回猎》中咬脐郎、《铁冠图·对刀、步战》中李洪基、《长生殿·定情、赐盒、鹊桥、密誓、惊变、埋玉》中唐明皇等各路角色,尤在《玉替记·琴挑、偷诗》中饰演潘必正,寓风情于文雅之中,不失书生本色,其身段、舞姿、水袖功夫之飘逸美妙,堪称独步。
自1951年起,在其长期担任易名为“国风苏昆剧团”、 “国风昆苏剧团”的副团长、团长,及后改组而成的国营“浙江省昆苏剧团”、“浙江昆剧团”团长期间,仍兼任主要演员和教师,致力于昆剧艺术的推陈出新。他执导并主演的昆剧《长生殿》被列为1954年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清代著名剧作家洪升逝世250周年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他参与改编、导演并领衔主演的昆剧《十五贯》,1956年4月晋京演出轰动全国,取得辉煌成功。他在戏中饰演改由老生应行的况钟(按昆剧传统分行,此角例由老外扮演),又吸收、融化了某些巾生的身段动作,表演更为出色。出场后,虽嗓音微带沙哑,但苍劲有力,身段凝重,台步潇洒,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为民请命、刚毅正直、机智干练,又具有书卷气的清官形象。
周传瑛因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对昆剧事业的重大贡献,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成为建国后昆剧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被评为1955年度浙江省先进工作者与全国先进工作者。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常务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及浙江分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等职。
1986年1月,传瑛应聘担任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虽身患癌症,仍担负昆指委主办的“昆剧培训班”班主任,参与制订培训计划,并带病向学员传授了《拾柴》、《亭会》等拿手戏,为昆剧事业作出了最后的奉献。
1988年2月16日病逝于杭州,终年77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