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文化厅 编辑
安徽省文化厅为安徽省政府组成部门,正厅级建制,办公地址位于中山路1号2号楼4层。
中文名:安徽省文化厅
性质:文化厅
省份:安徽省
所属类别:国家事务
建制:正厅级
(二)指导和管理文学艺术事业,指导艺术创作与生产,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管理全省性重大文化活动。
(三)指导和推进文化艺术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和指导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指导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四)指导和协调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推进对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
(五)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普及工作。
(六)指导和管理社会文化事业,指导图书馆、文化馆(站)事业和基层文化建设。
(七)综合管理文物、博物馆事业,指导文物保护、抢救、考古发掘、鉴定和利用等工作,依法监督管理文物市场。
(八)拟订文化市场发展规划,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负责对文化艺术经营活动进行行业监管,按规定负责对从事演艺活动民办机构的监管。
(九)负责文艺类产品网上传播的前置审批工作,负责对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对网络游戏服务进行监管(不含网络游戏的网上出版前置审批)。
(十)拟订动漫、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动漫、网络游戏产业发展。
(十一)拟订文化科技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进文化科技信息建设。
(十二)指导、管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组织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十三)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安徽省文化厅
中山路1号2号楼4层
详情(二)人事处(外事处)。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工作;拟订文化艺术行业人才培养规划;承办文化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有关工作;指导文化行业艺术职业教育;管理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指导文化艺术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指导对外文化交流;提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政策建议,开展对港澳台的文化交流工作;组织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三)财务处。管理文化行政事业经费;指导、监督全省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指导、监督直属单位的财务工作;负责文化统计工作;承担机关和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四)艺术处。指导艺术创作与生产;扶持代表性、示范性、实验性文艺品种,扶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和代表省级水准及地方特色的文艺院团,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指导、协调全省性艺术展演、展览及重大文艺活动;指导直属艺术单位业务建设。
(五)公共文化处。指导全省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事业;指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古籍保护工作;指导全省性重大社会文化活动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指导村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拟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规划;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工作;指导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普及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
(七)文化产业处。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推进文化产业信息化建设;指导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督促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负责推进对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协调动漫、网络游戏产业规划、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会展交易,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工作。
(八)省文物局。指导全省文物、博物馆事业, 拟订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规定并监督实施;协调和指导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博物馆业务、文物宣传、文物安全、文物鉴定、文物信息化及科学研究;履行文物行政执法督察职责,依法监督管理文物市场;组织、指导、协调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保护工作;协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及街区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文物和博物馆有关审核、审批事务及相关资质认定的管理工作;承担相关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文物、博物馆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省文物局设办公室、文物保护处、博物馆处,均为副处级建制。
(九)文化市场局。负责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组织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治理行动;监督管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和文化艺术品市场以及文化领域的经营活动;承担网络音乐美术娱乐、网络动漫(不含网络视听中的动漫节目)、网络演出剧(节)目、网络表演业务和手机音乐的有关监管工作;负责对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按规定对进口互联网文艺类产品内容、电子游戏机游戏内容、网络游戏服务(不含网络游戏的网上出版前置审批)进行监管;指导对从事演艺活动民办机构的监管工作。
(十)离退休工作处 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十一)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十二)省纪委(监察室)派驻省文化厅纪检组(监察室) 按照《省纪委 省委组织部 省编办 省监察厅关于对省纪委省监察厅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规定履行职责。
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省文化馆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安徽省书画院
安徽省文物鉴定站(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安徽管理处)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安徽省江淮大戏院
安徽省文物总店
安徽省文化厅机关服务中心
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 李修松
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唐 跃
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周明洁
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丁光清
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省监察委员会驻省文化厅纪检监察组组长 刘晓琳
安徽省文化厅副巡视员 葛 光
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 何长风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发展思路
把握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新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全面激发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构建“三大体系”: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覆盖全社会、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新体系。
形成“四大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各方面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民族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
实施“五个一批”: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强势品牌和优势门类;建成一批代表安徽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辐射力、较高品位的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
建设“八大工程”:实施文化创新引领工程,推进文化内容、文化业态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文化品牌示范工程,打造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实施文化龙头带动工程,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国有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工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建成一批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实施文化建设惠民工程,统筹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建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展示传播工程,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实体抢占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实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赋予时代内涵,使之重焕生机;实施文化人才兴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机制,造就各领域各门类的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设文化人才高地。
(三)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与美好安徽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文化创新体系基本建立。文化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一批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自主文化品牌集群基本形成,新型文化业态快速发展,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
——文化影响力全面提高。新闻宣传的引导力、传播力、辐射力不断增强,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安徽形象显著提升。
——文化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文化发展人才高地优势逐步显现。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广泛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论素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计划,促进科学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坚持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支持安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国家和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分别达到5个和30个。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教育和社会组织管理。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培育,继续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等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学雷锋、做好人、改陋习、提素质”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
(四)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大力推进结对创建、城乡共建、区域联建等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围绕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重点,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创建水平。着力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创建,持久开展清洁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示范村“四创”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不断拓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内容,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行业文明新风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少年儿童主题公园、军事文化主题公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全覆盖,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80%以上,文明窗口行业创建覆盖面达到90%左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坚决遏制淫秽色情、恐怖暴力等违法有害信息的滋生和传播,坚决铲除各种不良文化现象,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继续开展以净化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及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的整治活动,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确保取得实效。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积极倡导遵守《安徽省文明办网自律公约》,强化行业自律、网民自律和社会监督,全面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坚持疏堵并举、重在建设,多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多开辟覆盖广泛的课外思想文化阵地,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省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实施文化建设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和服务监管平台、城乡文化活动室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统筹规划省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安徽广播电视中心,规划建设集演艺娱乐、图书馆藏、非遗展示为一体的安徽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各市建成“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剧院),各县建成“两馆一场”(图书馆、文化馆、剧场)。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积极推进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绿色网吧“三合一”,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加强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将群众体育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城市小区建设规划。全省基本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