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黄梅 编辑

第一部有关黄梅戏全景式的纪录作品

大戏黄梅大戏黄梅

《大戏黄梅》是中央电视台和北京锐度空间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该片是中国第一部以整体史学观照黄梅戏艺术的文献性作品,将全面展现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有关黄梅戏全景式的纪录作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戏黄梅

外文名:Huangmei Opera

类型:纪录

出品公司:中国中央电视台

发行公司:中国中央电视台

导演:陈晓卿、马侃

集数:10 集

在线播放平台:央视网

荣誉:中国首部黄梅戏纪录片

拍摄地点:中国安徽省安庆市

文献:史学观

分集剧情

编辑

1-5

第1集 乐起石牌

长江边一个9岁的小女孩开始为我们讲述关于黄梅戏的故事。光绪五年,慈禧太后已经垂帘听政18年。倡导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创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自制小火轮。胡普伢成为中国黄梅戏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上海《申报》上第一次有了关于黄梅戏的报道,写到黄梅小戏与花鼓戏没有太大的差别,少年子弟和农村妇女都喜欢听,没有比这更伤风败俗的,地方官屡禁不止。因贫穷而去做童养媳,胡普伢不是个例,而是社会普遍现象。后来名噪全国的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就是其中之一。


第2集 花腔小戏

1952年,上海《大公报》第一次正式用“黄梅戏”称呼这种来自安徽农村的戏曲,原有的名称“黄梅调”,随之成为历史。然而在这之前,黄梅戏一直被认为是“淫戏”。原因是很多黄梅小调都有对男女情事和男欢女爱的渲染,进而遭到许多地方政府的禁演。比如小戏《烟花女自叹》展现的是妓女生活,《闺女自叹》讲述洞房生子的故事;《私情记》里还有大量淫词猥行。当时的主流社会对黄梅戏的态度就是:黄梅小调,伤风败俗。新中国成立后,如何使这些被称之为“淫戏”的花腔小戏,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成为大多数戏班和艺人面临的问题。


第3集 二进宜城

安庆,又被称为“宜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安庆,剧院纷起,电影少而旧剧多,旧剧多为京剧,所演者类皆神怪剑侠及儿女色情之事,采取小说材料,断章取义,甚或更改情节。但这些受人追捧的戏园子里,却没有黄梅戏的一席之地。34岁的怀宁人丁永泉带着戏班子两入安庆,相对于第一次进城时的地下演出和窘迫生活,二次进城的丁永泉终于把黄梅戏推上了安庆的城市舞台,虽然只是掀开了厚重大幕的一个小小边角,但却是黄梅戏从一种农村小戏走向一个成熟剧种的开始。


第4集 双喜班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和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被称为“东方巴黎”,许多人来到上海,寻找自己的财富梦想,黄梅戏班 “双喜班”也不例外。刚到上海时,双喜班就遇到剧目欠缺、行头惨淡、男旦私奔等问题,但经过一年多的打拼,双喜班已经在上海的娱乐界颇有影响,然而抗日战争的战火使得于农村的民间戏曲很快消失在上海市民的记忆中。


第5集 小辞店

早期黄梅戏中旦角最难演的就是《小辞店》,这出戏前半段讲述了一段婚外情,后半段又充满了对小偷的盲目同情,并充斥情色、凶杀和暴力的情节,属于政府明文禁演的剧目之一。当年,年仅15岁的小女孩严鸿六(严凤英)偷偷学了同行演唱的《小辞店》,主动争取了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从而一炮而红。可没想到的是,《小辞店》让一代名伶横空出世,也最终让她香消玉殒。


1-5

幕后制作

编辑

大戏黄梅大戏黄梅

由《见证·影像志》栏目制片人陈晓卿带领的创作团队,在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调研工作和专家论证之后,剧组于2008年底正式组建,力求将该片打造成一部最符合史实的黄梅戏影像志。

《大戏黄梅》在策划初期,就坚决采用“大历史观”的理念和方法来观照黄梅戏百余年的历史,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剧本写作、前期采访、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大历史观又被称作整体史观,它的主体精神表现为由过去相互割裂的人物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全面转变为“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的社会”。

大戏黄梅大戏黄梅

《大戏黄梅》的拍摄,可以说是对黄梅戏艺术的一种“抢救”,其中涉及到的黄梅戏表演大家、戏迷等历史见证人大部分已经去世,很多在世的也都是高龄老人。

本片的创作人员本着对艺术认真的态度,一次次登门拜访老艺术家、老戏迷,像时白林、郑立松、王冠亚等见证人都是元老级的人物了。他们被剧组的真诚所打动,说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很多观点和事实都是在本片中首次披露。

大戏黄梅大戏黄梅

在梳理黄梅戏百年历程的过程中,创作者逐渐发现,一种民间戏曲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只要注重创新和观众体验,小到一个黄梅戏班,或者一部黄梅调电影,大到整个黄梅戏产业和文化,就能突破瓶颈,取得新的发展。

带着这样的思考,《大戏黄梅》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意黄梅戏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节点”。第二个是上世纪后二十年,黄梅戏又利用电视剧这种形式,创造了一个黄梅电视剧的神话,也让黄梅戏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进入新世纪,黄梅戏又吸收歌剧、舞剧和历史剧等元素,在传统与创新的两条道路上不断探索。

简介

编辑

大戏黄梅大戏黄梅

《大戏黄梅》虽然讲述的是黄梅戏这种源于乡野的民间戏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却不是非常狭隘的单讲黄梅戏。不论是黄梅戏的起源、发展,还是黄梅戏圈内的传奇人物,都是置诸大背景下做“以大观小”的讨论,力图让看似“孤立”现象在文化各因子错综复杂的大构架中找到合适的坐标。

大戏黄梅 大戏黄梅

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传统戏剧”入选名单中,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榜上有名。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同时也说明了,黄梅戏已经面临着一种困境,在各种文化滥觞的中国社会,已经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又能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稳步前行,是黄梅戏面临的首要问题。《大戏黄梅》满怀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对黄梅戏自身的艺术生命力进行深入挖掘,也是为了给今天的黄梅戏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因为百余年来,黄梅戏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顺应着时代潮流不断进取,在维护相对原生态的文化发展环境和发挥黄梅戏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