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宝英 编辑
张宝英,女,汉族,1940年12月生,毕业于安阳豫剧院。国家一级演员,1959年拜豫剧大师崔兰田为师,是崔派优秀传人,是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首。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五届人大以来的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安阳市劳模,模范中共党员。
本名:张宝英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40年12月
毕业院校:安阳豫剧院
代表作品:《包青天》、《桃花庵》、《卖苗郎》、《秦香莲后传》、《寻儿记》
职业:豫剧表演艺术家
恩师:崔兰田
张宝英《桃花庵》剧照
1965年同豫剧大师马金凤同演《打牌坊》饰女队长,参加中南地区现代戏会演,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9年参加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饰演田汉改编后的《对花枪》女主角姜桂枝,获荣誉奖,年末在香港与河南合拍的豫剧艺术片《包青天》中饰秦香莲。80年同老师参加省豫剧流派会演,随后赴京演出《桃花庵》《三哭殿》《陈三两爬堂》等,85年12月参加省首届戏剧大赛,主演《秦香莲后传》获表演一等奖第一名,87年参加全国豫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连赛,获最佳演员奖,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获金奖第一名,并率团进京演出《桃花庵》《卖苗郎》《秦香莲后传》等,还应邀去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桃花庵》。
2021年10月,豫剧电影《新桃花庵》首映,该影片是在张宝英舞台版《桃花庵》基础上改编而来。并在担任影片的艺术指导。
2022年9月,参加《梨园春》特别节目——“喜迎二十大 好戏看中原”河南戏曲名家演唱会。
张宝英
2009年以培养豫剧本科学历学生为主的戏曲表演班在中国戏曲学院开班,张宝英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
她的唱腔浑厚深韵、情真意切、表演含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她以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推动了豫剧声腔艺术的发展。
张宝英与豫剧大师崔兰田
发展创新
戏曲艺术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时代的新气息,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我们犹如在进行一场接力赛,接过了前人的接力棒后,应奋勇往前跑,不能停在那里不动,更不能往回跑。俄国文学家列.托尔斯泰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八十年代初,张宝英开始按照新的审美标准审视自己的唱腔、表演,注重使传统的演唱在新时代里更加富有魅力,以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她在电影和舞台剧《包青天》中的成功,使这出崔派名剧成为近十几年来她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最受欢迎的看家戏,被誉为“河南秦香莲”。有人说张宝英演来演去还是她老师演了一辈子的《秦香莲》,没什么新鲜玩艺。我却认为:戏迷们常说“常香玉的花木兰,崔兰田的秦香莲”,可见崔兰田把这出戏演活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五十年代以后,崔兰田便很少演这出戏,即使演,也只是演“杀庙”之后的《铡美案》,张宝英演出的《秦香莲》,是在赵藉身、杨兰春、王基笑、崔兰田四位戏曲艺术家指导帮助下,重新创作的同一故事,并非同一作品的《包青天》,张宝英将这一艺术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更具光彩,并集中体现出她个人的艺术风格。
拥有戏迷
演员成名与否,能否称得起名家,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看她是否拥有一批戏迷。戏迷者,不只看一个人的戏,他们熟识百家。他能迷上你,你就必须得有磁石一般的魅力。在1980年的全省豫剧流派汇演中,张宝英已经拥有了一批迷她的观众群。这些人从口称“看崔兰田的戏”发展到“看张宝英的戏”,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象的转换。它说明,张宝英的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在戏曲界同行的舆论中,人们公认她:不愧为崔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是继崔兰田之后豫剧界又一位擅演悲剧的“大青衣”。
继电影《包青天》之后,张宝英与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杨兰春、戏曲音乐家王基笑再次合作,整理排演了崔派四大悲剧之一的《卖苗郎》。从剧本、唱腔、表导演,他们都进行了新的 创造,使这出多年不演的名剧,闪耀出新的光彩。宝英根据自己的唱腔特点,在保持崔派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姊妹剧种的营养,创造出的新腔既有崔派神韵,又有时代气息。该剧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深圳、北京等地演出后,风靡一时,被各地、市戏校视为青衣戏的教学典范。在北京演出时,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的专家们评价说:“她的演唱有新意又不落俗套,即是纯豫剧,又有新的发升。从中能给人以感染和启迪”。“她发挥了我们民族戏曲的乡土特色,有中国气派”。《北京日报》发表文章评价道:“张宝英通过她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推动了豫剧声腔艺术的发展”。
深厚功力
一件艺术精品的创造 ,倾注着艺术家的艰辛劳动。这种劳动非同一般,它集中表现在艺术家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上。而欲精雕细琢,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这就要求艺术家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功力,有时往往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否定自己,而否定自己则需要更大勇气。不少画家为使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不惜将自己精心绘制的作品毅然付之一炬,然后依照新的构思重新绘制新作。历代表演艺术家为了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完美动人,将自己演出多年颇受欢迎的代表作(唱腔、表演)一次又一次地修改重排者不乏其人。
《秦香莲后传》是张宝英一九八五年新排并获得成功的一出代表剧。这出戏没有随着第一届戏剧大赛的结束而在舞台上销声匿迹,虽然它没有被评为金牌、银牌和铜牌,但它的确是观众喜闻乐见,年年上座率较高的剧目。这出戏的成功,显示了张宝英敢于否定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艺术追求。更加成熟的艺术才华。她在《后传》中的表演是在“前传”的基础上又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高于“前传”的秦香莲,总归一点,她的成功在于对角色吃得深透,敢于大破大立,她对这一人物的基调掌握得准确,表现得鲜明,为了表现沧桑岁月在香莲身上的印痕,她在青衣身段中,激动时揉进了老旦步法。实际上这也是十八年的烙印,这和那“养尊贵乐处优无挂无牵”的御皇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值得称赞的创造。这是对崔派艺术的发展,也是对豫剧的创新。
艺术特点
张宝英
“生戏要演得熟,熟戏要演得生”。就是说,演员要防止熟极而油。生戏要演得熟,有经验的演员比较容易做到,熟戏要演得生,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宝英演出的新剧目的不多,差不多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熟戏。即使是最熟的戏,她从不马虎懈怠,都能象初次演一样认真,而且不断有新的体会,丰富戏的内涵,使观众看了,每次都有新鲜感。这主要是她能够真正地深入角色,掌握剧情的变化,使表演恰当地体现了人物,因而才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音乐唱腔是戏曲刻划人物的主要手段。唱腔优美感人就是唱出了味儿唱出了情,唱情出味儿的手法就是咬字、行腔、润腔的技巧。宝英唱念,咬字清晰,行腔润腔讲究,阴阳顿挫分明,真假声结合自然,高低音运用自如,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桃花庵、盘姑》中的“滚白”唱腔最能显示崔派演唱艺术功力。“我的张才夫啊,你的灵魂听”一句长达一分钟的大甩腔,细如毫发,宛若游丝、若系若离、如泣如诉,这段“滚白”四句唱腔,全用“吟板”咏唱,用鼻音拖了六、七拍,在无伴奏的情况下,甩出一个婉转、迂回的长腔,最后以强烈的音乐烘托出撕心裂肺的悲切气氛,形象地表达出女主人公的极度悲哀的感情,令人听来动情、惊叹,赞不绝口,这是崔派独有的声腔特点。这段唱腔音域从低到高跳跃十八度,张宝英唱得感情充沛,自然适度。音高不炸,音低不压,偷气、换气,一气呵成,真假声运用自如,毫无痕迹。若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是做不到的,称得起是绝响妙音。崔兰田创造的这一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特低音”咏唱,一向被后学者视为望尘莫及的绝技,而张宝英不仅学得惟妙惟肖,而且根据自己的声腔特点有所发挥,有所创造。
她的表演如春波细纹层次井然,以自然大方取胜,不刻意求工,也不故炫新奇,简朴之处就象齐白石的画一样,不走偏峰,不用险笔,也不媚俗,貌似平常,却引人如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地位影响
《卖苗郎》剧照
《桃花庵》是崔派的代表剧目之一。2021年豫剧电影《新桃花庵》将崔派《桃花庵》从舞台搬上大银幕,正是对以张宝英为首的豫剧新崔派艺术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的最好诠释。张宝英是该部影片的艺术指导。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