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编辑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北京大学的二级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学校就办计算机学习班。1958年,学校成立无线电电子学系。1978年,学校组建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985年,学校组建信息科学中心及成立微电子学研究所。2002年,北京大学组建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有4个教学系、13个研究所,有3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98人,全日制学生2667人,其中本科生1279人,研究生1388人。
中文名: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创办时间:2002年
学校类别:理工
现任领导:院长:高文、党委书记:魏中鹏
专职院士数: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本科专业:8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5个
院系设置:4个系
主要奖项: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截至2020年8月)省部级科技奖励50项(截至2020年8月)
历史图片
1958年12月,北京大学在物理系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等专业基础上成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系。
1978年,北京大学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专业基础上组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1985年,由数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学系等校内十个系(所)联合组建了信息科学中心;同年,成立了微电子学研究所。
1996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更名为北京大学电子学系。
2002年,北京大学在原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信息科学中心和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院系专业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有4个教学系,8个本科专业。
系名 | 专业 |
---|---|
电子学系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微纳电子学系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智能科学系 | 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学科建设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有3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5个):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量子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量子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师资力量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有教职工3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等人才数十余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杨芙清、王阳元、梅宏、黄如、彭练矛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何新贵、高文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李晓明、程旭、陈清、吴玺宏、封举富、黄如、谢冰、刘晓彦、王腾蛟、侯士敏、王千祥、张路、黄罡、黄铁军、张帆、周小计、张志勇、王胜、周明辉、王立威、王兴军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6人):郭弘、梅宏、刘濮鲲、黄如、张兴、陈清
注:名单不全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
校园建筑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软件工程(设5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软件工程、数字逻辑电路与实验、计算概论、数据结构、离散数学
科研平台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3个研究所。
实验室级别 | 实验室名称 |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实验区) |
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国家新广总局“同轴高速接入网络”省部级工程中心 |
科研成果
2002年至2020年,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30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近30亿元;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1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29项;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60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8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1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0余本。
项目名称 | 获奖时间 | 获奖情况 |
---|---|---|
新型低功耗多栅MOS 器件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 2015 | 教育部自然科学 一等奖 |
纳米尺度集成电路新器 件与新工艺研究 | 2014 |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创新群体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65- 40纳米成套产品工艺研 发与产业化 | 2013 | 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二等奖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65- 40纳米成套产品工艺研 发与产业化 | 2012 | 北京市科学技术 一等奖 |
纳米尺度硅基集成电路 新器件与新工艺技术及 其应用 | 2010 | 国家科学技术发 明二等奖 |
用于航天和核物理辐射 探测的高性能硅PIN探 测器系列 | 2010 | 教育部科学技术 进步一等奖 |
90纳米-65纳米极大规 模集成电路大生产关键 技术研究 | 2008 | 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二等奖 |
纳米尺度硅集成电路新 器件与新工艺研究 | 2007 | 北京市科学技术 一等奖 |
90纳米-65纳米极大规 模集成电路大生产关键 技术研究 | 2007 | 教育部科学技术 进步一等奖 |
硅基MEMS技术及应用 研究 | 2006 | 国家科学技术发 明二等奖 |
硅基MEMS技术及应用 研究 | 2002 | 北京市科学技术 一等奖 |
用于集成电路芯片检测 与分析的比例差值算符 及其应用技术 | 2002 | 中国高等学校科 学技术二等奖 |
学院名称
职务 | 姓名 |
---|---|
院长 | 高文 |
常务副院长 | 谢冰 |
副院长 | 侯士敏 |
蒋云 | |
彭练矛(兼电子学系主任) | |
蔡一茂(兼微纳电子学系主任) | |
吴玺宏(兼智能科学系主任) | |
胡振江(兼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 | |
党委书记 | 魏中鹏 |
党委副书记 | 冯梅萍 |
熊校良 | |
王源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上一篇 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