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仁 编辑
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泰县,籍贯江苏镇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63年,李德仁获得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学士学位。1981年,获得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武汉测绘学院任教。198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0年,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称号。2013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201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2022年,获得布洛克金奖。2024年,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德仁是中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他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作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实现中国遥感卫星系统的自主可控,卫星光学分辨率从2到3米提高到0.5米,引领中国测绘遥感学科稳居国际前列。
中文名:李德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泰县(今姜堰区)
出生日期:1939年12月31日
毕业院校: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误差处理和可靠性理论》《空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实现》《解析摄影测量学》等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2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称号201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展开
- 主要成就
-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2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称号201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收起
性别:男
籍贯:江苏镇江
早期经历
1939年12月31日,李德仁出生于江苏泰县溱潼镇,祖籍江苏镇江丹徒,他童年时期正值战乱,生活日益贫困。6岁,在溱潼长江小学启蒙,后进入养正小学。十一岁小学毕业,考进江苏省立泰州中学。当时他有兄弟姐妹7人,父母工资较低,家庭负担重,于是父亲让他学中专,后在小姨的资助下升入江苏省立泰州中学高中。
1957年,从江苏省泰州中学毕业,被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测量系录取,系主任是王之卓院士。 1963年,在大学毕业论文中,提出利用反光立体镜进行航测加密和测图的理论与方法,导出比加拿大Veleek教授更严密的理论公式。 本科毕业后,王之卓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考试科目共3门,李德仁两门满分、一门99分,但因为档案里一份“莫须有”的材料,他被取消录取资格。
工作经历
1963年,李德仁被分配到国家测绘总局第二地形测量大队当实习生。1964年,被调往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工作。 1971年,被分配到石家庄水泥制品厂工作。 在此期间,他通过自学和实践,掌握了特种水泥制造技术,并与中国建材研究院一起成功研制“新型硫铝酸盐特种水泥系列”。1975年10月,被调往河北省测绘局任工程师。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李德仁再次报考武汉测绘学院,在王之卓教授门下攻读硕士学位,并从事解析摄影测量研究。在此期间,他研制出中国第一个自检校光束法平差程序软件,在国际上提出自检校光束法平差的信噪比问题和补偿系统误差、克服过度参数化的三种方法。 1981年,获得武汉测绘学院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1982年,李德仁获准赴联邦德国波恩大学进修,在波恩大学,他针对西方学者发现和消除粗差的倾向性方法,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为“李德仁方法”。 1983年,进入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在欧洲摄影测量试验组织主席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
李德仁在上课
1991年,李德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1997年2月至2000年7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
2000年8月,李德仁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被苏黎世理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同年5月,汶川大地震,带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正确指挥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了分辨率最高的数据;5月31日,一架救灾飞机失事,李德仁提出将进口激光扫描传感器快速装上遥感飞机,对直升机80平方公里范围扫描,发现强信号区后,圈出高度怀疑区5平方公里,再用进口机载数字成像系统拍照该区域,最终获得10厘米分辨率的三维图像,找到了该失事飞机的下落 ;北京奥运会时期,带领专家团队,从奥运会申办、场馆建设到成功举办,全方位提供专业数据,为中国节省约16亿元。
2009年,李德仁利用测绘技术完成“影像武汉”网络地图,使武汉成为中国首个最完整、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影像城市”。
两院院士李德仁
近年经历
2020年1月,李德仁办理荣休手续 ;1月25日,李德仁院士和张过教授牵头,成立联合工作组,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完成卫星调度、数据处理,每日更新医院建设遥感卫星影像。遥感卫星影像自1月29日13点16分环球网微博首发后,迅速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网、新文化网等300余家媒体转发和连续跟踪报道。 李德仁的重点实验室和立得公司合作制造了几款机器人,可以给医生和护士送东西、送饭和智能消毒。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德仁院士
李德仁致力于提升中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中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李德仁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解决了测量学的一个百年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推进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3S)的集成与应用。进入21世纪,倡导和推进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运营,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推进数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建设。
提出一体化数据结构概念
李德仁在90年代初的研究中发现,以多尺度的分割,可将既有矢量特性又有栅格特点的数据结构一体化,因而提出了一体化数据结构的概念,并最早提出了一种既能表达图形数据又能表达属性数据的面向对象空间数据模型,以及图形、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集成的整体空间数据库模型。李德仁提出的面向对象和矢量一栅格一体化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已发展为三库一体化的无缝数据库理论。
创立“李德仁方法”
1907年,Helmert提出方差分量估计的思想,李德仁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检验出发,提出平差系统的可区分性和扩展的可靠性理论,不仅有定性的尺度,而且有完整的定量尺度,利用该理论体系解决了测量数据中的系统误差的区分、粗差的定位和习题误差附加参数可靠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指导生产的规律和结论。
1982年,李德仁首次将验后方差分量估计方法用于自检校光束法区域网平差,随后提出一种基于验后方差分量估计的选权迭代法。该方法能顾及平差几何条件,将最小二乘法与Robust估计法相互沟通起来,能有效地剔除多个粗差,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
提出地球空间信息学
1992年,李德仁在中国首先提出地球空间信息学这一学科名称,并定义了它的科学内涵,初步形成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在地球空间信息的处理中,组织研究生从多源遥感影像的成像机理和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理论出发,从理论上统一了比值变换、高通滤波、高频调制技术、Brovey变换、基于小波Trous算法和基于小波Mallat算法的融合方法,另外还提出了商空间理论、数学形态学等方法在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
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SDMKD)
1994年,李德仁率先提出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SDMKD),推动遥感GIS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指导多名博士生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提出了知识发现的四维状态空间和一系列空间数据挖掘算法,用于遥感影像自动解译和智能化空间分析与辅助决策。
提出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全套理论和方法
李德仁与其博士生袁修孝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航空动态条件下利用GPS辅助测定航摄仪内方位元素的理论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航摄仪内方位元素只能在实验室用物理方法测定的局面。GPS空中三角测量已在全中国、特别是西部开发中广泛应用,该研究使野外工作量减少了90%,节约费用70%,并大大缩短了成图期。
提出可量算虚拟现实(MVR)的理论与算法
李德仁与其博士后朱庆一起研制成Cybercitr GIS自主产权软件,可实现城市三真维模型的计算机重现与属性查询,2001年,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在数字正摄影像数据库(DOM)基础上,生成与之构成立体正摄影像的匹配数据库(DSP),建立可量算的虚拟现实。在该环境下,任何用户可对缩小了的真三维实地景观模型进行量算。
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
由于高精度位置姿态等器件对中国禁运,导致国产遥感卫星无法满足境外测图和国防应用要求,于是李德仁主持设计论证了中国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系统参数及误差处理方案,采用自创的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建立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技术体系,有效剔除粗差、补偿系统误差、处理偶然误差,将国产卫星影像无地面控制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3米至5米。这一成果开创了国产卫星高精度测图从国内走向全球的新时代。
研制“航天-航空-地面”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列装备
李德仁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集成的3S理论与方法,主持研发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全自动高精度航空测量系统,减少了90%的野外测量工作量,解决了困难和危险地区的测图等技术难题,在中国西部困难地区测图、中越边界雷区测绘、海岛礁无人区测量以及各种应急测绘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主持研发第一代地面移动测量系统
李德仁主持研发了中国第一代地面移动测量系统,解决了地面快速定位定姿和高精度测量难题,引领了地面移动测量的变革,成为信息作战的核心装备,服务于战略支援信息保障。
主持研制自主版权GIS基础软件一GeoStar
李德仁针对中国“人才出口软件进口”的不正常状态,率先提出大力发展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软件的设想。他组织20余名青年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研制出具有自主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一-吉奥之星(GeoStar)。该软件首创一体化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在许多重要功能指标上超过国外老牌软件,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该系统获2001年度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
主持研制自主版权遥感国像处理软件一GeoImager
在李德仁主持下,在中国国内率先研制开发实用商品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一GeoImager,该系统已通过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的软件测评,是国家测绘局2000年“数字中国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招标中唯一通过各项测评被选中的软件。1999年,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该软件被总装航天局选中立项,2001年底通过军方验收,定为全军遥感图像处理的型号软件,在全军通过试用后全面推广应用。
开发“数字城市”
2005年,李德仁组织开发武汉市市政“网格化管理”系统,将遥感图像、计算机、手机、无线网络等融合在一起,市民如果有问题可给市长、区长打热线,系统迅速将问题传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解决。这种现代城市管理模式覆盖社会治安、劳保、食品药品监管、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他进而推动该市和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建了“数字城市联合实验室”,专攻数字城市关键技术,联合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李德仁发表10余部专著和超过1000篇论文,论著被引用超过27000次,H指数79,为测绘遥感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
出版专著
出版时间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8年 | 面向服务的数字城市共享平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 李德仁、黄俊华、邵振峰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第33卷,第9期 |
2008年 | 基于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应用 | 李德仁、郭晟、胡庆武 | 测绘学报,第37卷第3期 |
2007年 | 多学科交叉中的大测绘科学 | 李德仁 | 测绘学报,第36卷,第4期 |
1994年 | Internationl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Facing the Chance and Challenge | 李德仁 | Bejing,China.Press of Wuha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
1990年 |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Progress in Data Analysis | 李德仁 | Bejing,China.Press of Wuha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
1987年 | Trennbarkeit Grober Passpunktbestimmung und Systematischen Bildfehlern bei der Buendelblock Ausgleichung | 李德仁 | - |
1984年 | Zur Lokalisierrung Grober Fehler mit Hilfe der Iterations Methode mit Variable Beobachtungsgewichten, Inter | 李德仁 | - |
1982年 | 论自检校区域网平差中的信噪比 | 李德仁 | 测绘学报,第11卷第3期 |
1965年 | 反光立体镜在航测分工法中的应用 | 李德仁 | 测绘学报,第8卷第1期 |
参考资料: |
译著
时间 | 作品 | 原作者 | 译作者 | 出版社 |
---|---|---|---|---|
1989年 | 摄影测量学(中册) | K·Kraus | 李德仁、张森林 | 测绘出版社 |
参考资料: |
承担项目
完成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
1987年5月 | 摄影测量微机应用软件研究 |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 |
1990年5月 | 用摄影测量方法进行高精度地籍加密 | 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
1990年12月 | JB-1A摄影定位卫星目标定位和综合利用研究 | 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项目 |
1991年12月 | 顾及精度和可靠性的最优化设计理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1991年 | 1:5万地形图更新方案研究 | 国家测绘局“七五”攻关项目 |
1993年12月 | 数学形态学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1994年11月 | GPS用于空中三角测量的试验研究 | 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
1994年12月 | 星载GPS接收机测定卫星传感器位置与姿态可行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1995年12月 | 小波理论及其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1996年9月 | GIS面向对象一体化数据模型研究 | 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
1997年6月 | 新型卫星传感器图象在我国困难地区测图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项目 |
1998年10月 | 航空对地观测应用软件集成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863项目 |
1999年8月 | 广东省级国土基础信息系统的建立 | 国家测绘局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
1999年12月 |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集成理论与关键技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000年2月 | 三S集成的理论与关键技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000年9月 | GIS基础软件研究与开发 | 国家测绘局九五攻关项目 |
2001年12月 | 从GIS数据库发现知识及其遥感图象理解中 |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 |
2002年12月 | 3S集成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 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 |
2002年12月 | 多元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 | “十五”国家科技部863A类项目 |
2002年12月 | 建设我国平战结合军民两用对地观测系统 | 中国工程院项目 |
2003年12月 | 利用空间数据挖掘进行新型遥感影像目标识别和自动分类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 |
2004年 | 通用遥感数据处理平台 | 国家863项目 |
2005年 | 空间信息多级格网框架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863项目 |
2005年 | 国际对地观测卫星跟踪研究 | 国家遥感中心项目 |
2005年 | 国家测绘局SAR项目 | 我国西部1:5万空白区册图技术与应用试验 |
参考资料: |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1978年 | “硫铝酸盐特种水泥系列” | 1978年获国家重大发明二等奖(集体奖),主要研制者 |
1987年 | 摄影测量平差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0年 |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改造 | 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优秀奖 |
1991年 | 联合平差和高精度地籍加密 |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2年 | 数学形态学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3年 | 1:5万地形图更新方案研究 |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4年 | 顾及精度与可靠性的控制网优化设计 |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7年 | GPS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8年 | 新型卫星传感器图像在我国困难地区测图中的应用 |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9年 | 现代测绘科技丛书 |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9年 | 图像分析、图像理解与空间数据自动组织 |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9年 | GPS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9年 | 建立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示范工程研究 |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1年 |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吉奥之星 | 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 |
2001年 | 国产GIS基础软件吉奥之星的研制与工程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4年 | 卫星遥感信息处理系统 | 总装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5年 | 基于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 | 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7年 | 基于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2年 | 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数据处理技术创新及在国家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20年 | 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参考资料: |
出版图书
作物理化参数遥感定量反演/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
作者名称 黄文江//孔维平//董莹莹//叶回春//彭代亮 / 李德仁
作品时间2017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2版)
作者名称 李德仁 / 王树良 / 李德毅
作品时间2013
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第二版
作者名称 李德仁 / 袁修孝
作品时间2012
面向任务的遥感信息聚焦服务
作者名称 李德仁、朱庆、朱欣焰、眭海刚
作品时间2010
资深院士王之卓
作者名称 李德仁
作品时间2009
测绘学概论
作者名称 李德仁
作品时间2008-5
本书是在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武汉大学组织、五位院士领衔编写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课通用教材。该书简明介绍了当代测绘学的基本内容、基础理论和最新技术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全书共十一章,包括了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图制图、工程测量、海洋测绘、...
不停歇的思索
作者名称 李德仁
作品时间2008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
作者名称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作品时间2006
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
作者名称 李德仁,袁修孝 / 李德仁
作品时间2002
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论
作者名称 李德仁
作品时间2001
从影像到数字地球
作者名称 李德仁、龚健雅、张松波
作品时间2001
空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实现
作者名称 李德仁、关泽群
作品时间2000
信息新视角——悄然崛起的地球空间信息学
作者名称 李德仁、李清泉、陈晓玲、贺华中
作品时间2000
《空间信息学及其应用》——RS、GPS、GIS及其集成
作者名称 李德仁主编
作品时间1998
GPS用于摄影测量与遥感
作者名称 李德仁
作品时间1996
遥感在中国
作者名称 徐冠华、李德仁、刘先林
作品时间1996
基础摄影测量学
作者名称 李德仁 / 金为铣 / 尤兼善 / 朱宜萱
作品时间1995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作者名称 李德仁、龚健雅、边馥苓
作品时间1993
解析摄影测量学
作者名称 李德仁 / 郑肇葆
作品时间1992
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
作者名称 李德仁,袁修孝著 / 李德仁
作品时间1988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3版)
作者名称 李德仁 / 王树良 / 李德毅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院士文库·李德仁院士文集
作者名称 李德仁
查看更多书籍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李德仁认为,作为老师、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埋头做好学问,不说空话,不抄文章,不偷软件。一个人只有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在科研中具有战略眼光,提炼出新的思想。他一再强调,要创造一流学科、攻克技术难题,必须自主地去思考问题,必须有自己创新的思路,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要学会做人,要掌握专业知识。
李德仁提出,处在一个学科大交叉、大融合的时代,埋头做学问是必要的,但还是不充分的,还要看准方向,要创新,就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洋人。 学生向老师学习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做人的品行,老师则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点。
教授课程
1985年从德国留学回国后,李德仁为本科生开设3门课,为研究生开设1门课,还编写了3本教材。
无论工作多忙,李德仁都坚持亲自上讲台授课。由李德仁等6位院士和4位教授联合主讲的大一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是武汉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007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指导学生
自1989年起,30多年的时间内,李德仁团队先后培养200多名博士,其中一名中科院院士、7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级杰出人才和5名“973”首席科学家。
截至2018年3月,李德仁已独立与合作培养博士后10多名,培养硕士生80多名,博士生164名。
李德仁培养的5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关泽群、2001年袁修孝、2002年吴华意、2005年王树良、2011年潘俊)。
2022年2月27日上午11点06分,在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指导下,以武汉大学学生为主体研发的 “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搭乘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成功发射。
教学荣誉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90年 | 专业改造系统工程——由航空摄影测量到摄影测量与遥感 | 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1991年 | 误差处理和可靠性理论 | 全国优秀教材奖 |
2002年 |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8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1988年 | 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 |
1994年 | 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奖(NSERC) |
1994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1999年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1999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
2002年 | 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
2008年 |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博士 |
2008年 |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Samuel Gamble奖 |
2010年 |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会士 |
2012年 |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
2017年 | 第八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
2018年 |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
2021年 | 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2021年 | 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 |
2022年 | 布洛克金奖 |
2024年 | 2024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
2024年 |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两院院士李德仁
2024年7月1日,李德仁在武汉大学作了名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专题报告。
李德仁发表报告
家族情况
李德仁的先祖名叫李承霖,是清道光年间的状元。太平天国运动后,举家迁到群中(即今天的溱潼)。光绪年间,到曾祖父这一代,李氏家族曾出商界领袖和同盟会会员,家里开过粮坊、油坊以及钱庄。为警醒家人以及后人,曾祖父写下了80个字的“李氏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
家庭关系
父母
李德仁的父亲李月如和母亲华淑蕙从小告诫子女“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良好的读书氛围培育他成为尖子生,一步一步迈向科学的殿堂。
弟弟
李德仁的亲弟弟李德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 1944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县,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系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200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堂弟
李德仁的堂弟是李德群,1945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196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后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妻子
妻子朱宜萱是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与他一起从事保护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两人是武汉测绘制图学院(现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同学,李德仁是学习委员,经常帮朱宜萱在图书馆占座位,后来李德仁在书里夹小纸条约朱宜萱在图书馆后面见面。二人因读书而结缘,并在1967年2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李德仁与妻子朱宜萱
坚持学习
李德仁酷爱读书,即使在五七干校,依然坚持学习,读英语“毛选”,听“美国之音”的英语900句,始终没有放弃学业;在王之卓门下读研时,李德仁仅专业方面的读书笔记就有厚厚30多本;在欧洲摄影测量试验组织主席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时,他常在午夜之后才走出实验室,第二天早晨,又第一个打开实验室和资料室大门。 多年后,阿克曼这样教育德国学生:“你们羡慕李德仁教授的成就吧?他为自己的祖国而拼搏,他每天工作都在14小时以上,而且常常是通宵达旦!”
妻子建议其回国工作
李德仁到德国深造临近毕业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向他伸出橄榄枝,妻子朱宜萱从国内写信给他“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奶?你现在应当回来产奶了,这是你做贡献的时候”。
与弟子相处
李德仁的弟子张良培称其是一个性情中人,兴致高的时候,会与徒弟们一起去卡拉OK,可以从《三套马车》唱到《纤夫的爱》,从《伏尔加河》唱到《长江与黄河》,但要是科研做得不好,他可能会勃然大怒。
李德仁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摄影测量学家,他的水平完全是现代国际水平。 (欧洲摄影测量试验组织主席阿克曼教授 评)
李德仁是一个坚持“读书、思维、创新、实践”而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在神奇的测绘遥感领域,用数字绘天地之大美。正是在以李德仁为首的科学家团体的努力下,中国测绘科学与美德并驾齐驱,稳立世界三强。 (中国教育报 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