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经济学 编辑
西方经济学是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 日),出
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经济学于15世纪产生,自18世纪建立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现在为止,被认为是能够说明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且通过综合和系统化的分析方法所形成。其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地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
经济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著作。
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不朽贡献。此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这部划时代的巨著在1817年出版后于1821年重新修订(第三版)。
马克思(德国):《资本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人人耳熟能详,就其概述的经济学现象对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选了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瓦尔拉斯(法国):《纯粹经济学要义》
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总之,其是瓦尔拉斯的代表作,也是西方边际主义经济学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费雪(美国):《利息理论》
费雪《利息理论》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认为是个人理性通过自由性质与性质的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这一理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遭到质疑和批判的原因,是其在国家政治干预时引起的争议。在《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他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他说,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他自称他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即通论,既可解释充分就业的情况,也可解释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
马歇尔(英国):《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被西方经济学界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新的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萨缪尔森(美国):《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和合作者威廉·诺德豪斯
布坎南(美国):《同意的计算》
布坎南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使宪政民主制可以用数理工具定量分析、定量运算,作为政治与经济制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此书坚定不移地沿着政治经济学的这两大支系之间的神话式的和神秘的边界线展开。
西方古典经济学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纳索·威廉·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以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流行了20年。
西方新古典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其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代表性的教科书。
西方现代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当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
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的《经济学》,一共19版,是继上述之后的第三本好教科书。
西方经济学
然而从发展逻辑上看,迄今为止的发展是沿着物象拟制的工艺学路径进行的,从技术拟制到社会拟制,不断以研究对象构筑-毁灭的发展线索为依托,展示着改造与反改造的力量角斗,掀起一场又一场“革命”。
从中演化出三个阶段:所谓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制度主义。这是资产阶级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论发展之路。其“虚假之处”在于本体论工作预设,在于逻辑推理所依据的本体的虚假性。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中,新制度经济学可算是“此物最相思”。这样,才有社会物理学——数学物理学——现象学的社会物理学的体系更迭性,以及知识的不断翻新,而其中的话语是高度一致的物象学科的工作语言。这种资产阶级理论为社会主观批判实践提供了“漫画”,创立工作范型,巧设了批判模本,而要求研究对象规定的真正意义的怯魅。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资产阶级工作意义的批判性反思,形成了以下工作内容:
1.古典主义及其批判(同盟者和反叛者)所谓斯密问题被历史难倒的李嘉图向康德主义的进军
2.新古典主义及其批判(康德主义路线之一:立的基础)研究对象的改造理性主义狡辩理论繁荣之路
3.新制度主义及其批判(康德主义路线之二:破的基础)真实的科斯虚假的科斯废墟中的景观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图片资料
以假设为出发点的西方经济学只是人类经济学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它进行了自我批判发展阶段。这表明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学应是西方合乎逻辑的发展与批判,并且是对后者的相容和超越。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