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州梆子 编辑
同州梆子,陕西省大荔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州梆子发源于陕西关中东部大荔(古同州)中心的十数县。伴奏乐器除鼓板点拍外,兼以枣木梆子击节,因而得名。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被誉为梆子腔鼻祖。在发展中,为了和西路秦腔有所区别,又称东路秦腔(同州人称之为老东路)。风格上保持满宫满调的唱腔,慷慨激昂的音乐和粗犷豪迈的表演,具有古秦风驷铁车辚之刚劲。2008年6月7日,同州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122。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荔县剧团获得同州梆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中文名:同州梆子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122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陕西省大荔县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
吕不韦
中华民国初年,以西安易俗社为首的西安“改良秦腔”迅速发展,渭南、大荔、华县、蒲城等地班社,纷纷掀起学唱“改良秦腔”风潮,转将旧习同州梆子遗弃,使同州梆子的活动地域日趋缩小,再加上战乱和饥荒,到20世纪20年代,专演同州梆子的班社已荡然无存,仅有石拐子于陕北绥德成立同州榔子班演出。著名艺人如华阴牛百顺、潼关朱恰堂等去兰州搭班演出,“咬牙旦”赵杰民等进西安易俗社等秦腔班社任教或演出。20世纪30年代后,已成绝响。
老旦
1961年同州梆子班进京演出了《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剧,引起戏剧界的关注。周贻白观看演1964年该班学生毕业分配至渭南,成立了渭南专区同州梆子剧团,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解散。1979年又于西安恢复成立了陕西省同州梆子团,除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外,还试验演出了一些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再次使同州梆子获得了新生。
曲牌
同州梆子的曲牌,共有450多首。它的来源,一是吸收了民间器乐曲,二是借用了昆曲的曲牌。这些曲牌又分为不用笙、管、唢呐而加入竹笛的“弦乐曲牌”,不用弦乐的“唢呐曲牌”和只用笙管的“笙管曲牌”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曲牌有《割韭菜》《钻烟洞》《地溜子》《将军令》等。
唱腔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变化体,有欢音和苦音之分,主用本嗓歌唱。有【塌板】、【滚板】、【代板】、【摇板】、【尖板】等基本板式,彩腔较多,善用“安”字拖腔。伴奏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以三弦、胡琴、琵琶、琥珀等。唱腔过门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
脚色行当
脚色行当齐全特重花脸、须生、正旦、武生等四梁柱为主体的组班体制。分行比较严格,旦行的老旦、正旦、花旦,生行的须生、老生、红生,净行的大净、二净、三花脸,小生行的文生、武生,丑行的文丑、武丑,都有严格的区分。
同州梆子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大荔县
现实价值
同州梆子是同州人民乃至西北地域之所向往和追忆的古老剧种,研究和整理演出、保留是戏曲界的责任,能唤起群众对戏曲的热爱,更进一步活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对研究秦腔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传承人物
何满堂,男,汉族,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大荔县申报。
保护措施
同州梆子戏曲
2003年,大荔县地方政府拔专款五千元,大荔县文体局向社会筹集资金壹万伍仟元,用于普查、整理、保护同州梆子剧目和收集整理音乐唱段。
2003年,大荔县文化馆全面走访和了解同州梆子的情况,并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录音、录像、建档和收藏。
2006年,大荔县文化馆找寻健在的同州梆子老艺人并整理音乐资料。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同州梆子项目保护单位大荔县剧团演艺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重要演出
同州梆子
2019年1月18日,同州梆子《枣花香》参加陕西广播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组在大荔县举行的“秦之声走进大荔・大荔人民过大年”大型活动。
荣誉表彰
2016年10月19日,《银镯鉴》在富平剧院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
2016年10月29 日,《银镯鉴》在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展演活动中展演。
2018年10月13日,同州梆子现代戏《枣花香》在河北省石家庄参加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